公立医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一体化后勤管理实践与探讨

2020-07-16 04:15杨涵淋唐锦辉涂宣成陈泽宇
中国医院 2020年7期
关键词:院区病区废物

■ 杨涵淋 唐锦辉 涂宣成 陈泽宇 石 棋

新冠肺炎疫情于2020年春节前后在湖北武汉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导致武汉地区患病人数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一床难求成为武汉疫情防控工作的主要难点。在此形势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成为本次抗疫的前沿主力军,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相继被武汉市定为新冠肺炎危重症定点救治医院,分别开放床位1 050张和850张,同时两院区分别有省外支援医疗队员2 400余名和2 300余名。两所院区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全面征用为传染病专科医院给同济医院“一院三区”的后勤保障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在这一特殊的严峻时期,同济医院后勤部门充分利用多院区一体化后勤管理体系优势,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打造立体防控加密安全网,完善应急策略,细化工作措施,为早日取得本次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保驾护航。

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挑战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后勤保障要科学到位[1]。因疫情突发、形势严峻,同济医院两所院区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要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医院收治患者多,且绝大部分为重症或危重症;同时,两所院区分别承接着18支和17支省外成建制医疗队。这些特点不仅意味着医疗救治技术难度大,而且对后勤全面保障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

首先,要对普通病区按照传染病专科病区建设标准结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三区两通道”隔离病房改造,对患者收治和职工上下班流线重新规划改造。但时值春节,工人难寻,工期任务紧,如何快速高效完成工程改造,达到收治条件,是后勤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难题。

其次,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防护物资类核心资源的筹措、储备、科学管控是后勤保障工作的又一难题。伴随医院医疗属性的快速转变,新冠肺炎的重大威胁对保洁和餐饮服务、遗体转运工作、被服收送等后勤服务都带来极大冲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特点造成氧气需求量是平常时期的8倍以上,对供氧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如何在保证安全供应的条件下平稳供应,救治更多患者,降低病死率,是后勤应急保障工作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挑战分析,同济医院后勤各管理部门通力合作、积极筹划,在疫情抗击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应急保障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后勤应急保障实践

2.1 工程改造

改造方案专业性强、限制条件较多是本次改造的主要难点。遵循工程管理要求,根据“三区两通道”隔离病区基本建设原则,充分了解医疗工艺流程,与院感、护理等部门共同现场勘查、论证改造方案。选定有资质及社会责任感的施工单位,第一时间落实施工人员和主要材料,并安排主院区基建科有相关改造经验的人员配合院区后勤科现场进行施工组织管理。以中法新城院区为例,按照医院确定的“边改造、边收治”原则,合理组织安排两班倒施工,17小时完成第一个病区的改造任务,4天完成第一阶段12个病区交付临床;由于疫情变化过快,3天再次完成第二阶段11个病区的改造。根据病情救治需要,对手术室、新生儿病房、放射科、心导管室等科室流程再造并相应进行工程改造,改造面积合计35 000 m2。因选定的病区均为标准病区,各病区内部布局基本一致,为模块化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是传染病区,保障身处其中的医护人员相对安全是改造的关注核心点。洁净区与污染区、半污染区之间要做好门、窗、风口等缝隙的打胶密封。

2.2 物资管控

科学有效的战时物资管控机制是打好本次抗疫攻坚战的关键。强化三院区一体化物资管控体系,建立紧凑型后勤物资保障团队。主院区器材科作为一级库房统一汇总三院区二级库房防护物资、仪器设备、耗材等物资需求,通过防疫指挥部调配、自采、爱心捐赠等多渠道筹措,院区间合理调节分配,做到资源信息共享、物尽其用(图1)。

严格执行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湖北省医用防护物资配备标准的通知》,在此基础上精准测算各病区临床工作量和人员排班情况,制定院区防护物资配发标准,提高供需两端的匹配度。

图1 物资一体化管控体系

做好重点仪器和设备管理,如呼吸机、监护仪、高流量湿化治疗仪等。根据病区需求将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动态追踪掌握各病区仪器设备使用饱和度。

通过建立一整套战时物资管控机制,库房管理从最开始病区启用时的无序状态转入有序管理状态,防护用品消耗量得到有效控制,库房物资紧缺情况得到明显缓解。

2.3 物业服务

2.3.1 先期进行严格的院感培训。联系院感部门人员对物业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的院感培训。对进入感染病区工作的保洁员,进行三级防护培训工作,培训穿脱防护用品的顺序、个人消毒流程以及病区内保洁工作注意事项。对医疗废物转运人员、院内消毒作业人员进行二级防护培训工作,注意间接接触造成的交叉感染[2]。对洁净区域、电梯等保洁工作人员进行一级防护培训工作。

2.3.2 医疗废物转运工作流程管理。新冠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病区污染区内产生的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办公垃圾以及使用过的医用防护用品均为新冠病毒医疗废物,因此医疗废物量剧增。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为例,床位1 050张,日产医疗垃圾260桶左右(3吨),为平时日产量的8倍,因此需布置大量脚踏式带盖医疗废物垃圾桶。医疗垃圾均用双层包装盛放,并采用鹅颈结式封口,离开污染区前对包装袋表面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加强医疗废物运输贮存,做好转移登记,每天定期对转移工具和医疗废物暂存间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清洁和消毒。利用同济医院一院三区管理优势,加强与市、区两级政府环保管理部门联系,及时将院内医疗废物转出焚烧处理。医疗废物转运流程见图2。

2.3.3 院感消毒杀菌工作管理。为做好院内公共区域消毒杀菌工作管理,后勤部门联合院感部门进行双重监督。对于医疗人员出入路线、患者转运路线、药品物资配送流线,每天定时进行消毒杀菌作业。在院内感染关键点(如电梯按键、门把手等)旁边建立纸质消毒杀菌记录并公示,严格监管。

2.3.4 物业人员感染防控管理。物业各班组每天严格执行体温测量记录工作,发现体温异常以及咳嗽、无力、腹泻等情况立即隔离。安排病区保洁人员、医疗废物转运人员单间住宿,提供良好住宿条件。在物业人员中加强院感宣传警示工作,对物业人员手卫生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图2 医疗废物转运流程

2.4 应急安全管理

应急安全管理既是后勤管理工作中一个贯穿始末的重点,亦是医院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特别是在新冠肺炎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4.1 人身安全管理。(1)强化安全意识,组织相关培训。疫情初期,大家对病毒了解不深,防范意识不强。为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同时为防止人员聚集风险,经与院感部门沟通协调,组织视频直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解读、鉴别诊断、基本防控措施宣教以及防护服、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规范穿脱演示等。(2)完善防护措施,应对病区工作。虽然在病区改造期间就已做好水电查改工作,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故障,例如电话不通、病房停电、洗手池漏水、开水器不工作等。后勤工作人员需两人以上组队,在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后,深入污染病区进行维修等工作。(3)内外员工对等,防护用品同质。后勤外包单位员工多,涉及物业、食堂、维保等,工作环境、感染风险相同。为保障各项供应、做好防控工作,医院坚持同等对待,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依然严格保证防护用品标准一致,将风险降至最低,增强各类人员责任感与安全感。

2.4.2 设备安全管理。(1)调整排班,安全运行。中法新城院区后勤动力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特种设备就有22台,且初期因交通管制,多位职工在外地无法到岗,设备运行压力倍增。为应对这一情况,对现有人员值班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加强各设备机房的巡视检查工作,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2)三院一体,联动调配。在发热门诊氧气供应工作中,面临着推车不足、氧表不够且相关供货商缺货的严峻考验,发挥三院一体的优势,及时从其他院区调配,大大缓解了压力。(3)及时改造,保障供应。在中法新城院区正式全面收治发热患者以后,液氧的供应压力与日俱增,日均用气量由之前的不到1m3窜升至高峰期9m3;汽化器的汽化能力已远远无法满足供应要求,且汽化器及地面结冰严重,整改迫在眉睫。通过及时联系厂家进行汽化器的更换安装改造工作,保障了供应,确保了安全。

2.4.3 消防安全管理。(1)规范电器使用,消除安全隐患。时值特殊时期,医疗电气设备及其他电器的使用亦有所增加,例如呼吸机、血透机、空气净化机、紫外线消毒灯等,存在一定的超负载使用和私接私改线路的现象。为消除这一安全隐患,同济医院特组织专业电工人员对全院区各科室进行逐一排查整改和现场宣教,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同时,也保证了用电安全。(2)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风险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天然气、柴油、盐酸、酒精等易燃易爆品及危化品的储存使用工作,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2.4.4 医疗废物安全管理。(1)运送。使用防渗漏、防遗漏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进行运送;运送结束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2)暂存。所有医疗废物统一存放于医疗废物暂存间,不得露天堆放,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做好封闭和防渗漏措施。(3)转移。交给取得环保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4)防护。医疗废物处置相关人员配备必要、标准的防护用品,如工作衣、帽、鞋、手套和手消毒设施,并安排定期健康检查。

2.4.5 环境安全管理。(1)明确专用通道。防疫期间对院区进行封闭式管理,设置专门的员工通道、污物通道、送餐通道以及患者转移、收治通道等,并张贴明显的标识标牌。(2)合理区域分配。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休息室、行政办公区等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分配,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工作效率。(3)规范院区消毒。落实消毒工作,特别是高频流动区域(如员工通道、班车等)和高频接触区域(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严格做到规范、有效消毒。

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后勤保障工作难点与对策

3.1 难点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医院作为抗击疫情主战场,社会各方物资短时间汇集于此,如何接收好、管理好、利用好、分配好大量的社会、政府资源,考验着医院后勤管理团队的智慧和能力。(2)医院非常重视一线医护人员的科学防护和人文关怀,但后勤人员的防护管理同样十分重要,尤其是污染区保洁员、医疗废物转运工、瓶氧配送员等,工作量大、风险高、责任重。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院感培训、心理疏导、人文和物质关怀存在一定难度。(3)在三院区一体化管理框架下,如何在疫情期间做到主院区和分院区在后勤管理战略部署、行动安排上步调一致,是后勤管理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3.2 对策

(1)在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物资管理、安全应急等方面充分考虑应急机制和体系建设,保证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医院后勤保障体系能灵活切换、高效运作。(2)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求医院需形成大后勤、大保障工作思路和模式,各部门间,尤其是后勤、保卫、院办、医疗管理等,都需密切联动、统筹形成合力。(3)基于医院后勤管理长效健康运转考虑,应建立健全医院紧急采购内控机制,优化简化内部采购管理流程,创建“绿色通道”,保障物资供应高效及时。

猜你喜欢
院区病区废物
ITER放射性废物管理现状和对CFETR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启示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武汉同济医院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院区再造
多院区医院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病区护士戴手套操作预防职业危害性感染的依从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