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020-07-16 12:01李秋芳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诗背景古诗词

李秋芳

(焦作市龙源湖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内容丰富深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课标》)总体目标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6。教育部主编的语文新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大:一到六年级古诗词有128篇,占所有选篇的30%。但是,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解诗题,知诗人,懂诗意,会背诵”的模式,课堂缺少诗意,大部分孩子很难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很难体会到古代名家诗词之美,从而真正爱上古诗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2]情感是诗的灵魂,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古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词之美,“小学语文情感式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小学古诗词情感教学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一、知背景,情感共鸣

“知”指 “知人论世”,所谓“由其诗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3]诗词的创作大都与诗人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关,只有了解其相关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理解诗人,与诗人情感共鸣。师生在学习古诗词之前,都要收集相关资料,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古诗。尤其是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注解和教学参考书上有限的背景介绍,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并梳理、消化吸收相关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不能全盘告诉给学生,教师要挑选最重要的信息,并在课前设计何时交流背景资料,如可以在学习诗词之前进行介绍,或者不同的背景分别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出现,相同的背景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反复出现,以求激起学生和诗词及诗人的情感共鸣。以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为例,在学习这首词之前,简单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孩子们知道白居易曾经在江南为官,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白居易思念江南,朗读时自然有了一丝思念之情。

小学阶段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12。孩子们读诗文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比较容易,但是有感情比较困难。要想读出感情,首先要知道作者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学习诗词时,背景的及时补充会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仍以学习《忆江南》(其一)为例,孩子们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之后,开始有感情朗读。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诗人在江南为官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让孩子们对诗人有更深的理解,诗人怀念江南,不仅仅是怀念那里的“旧曾谙”的风景,还有诗人曾经的峥嵘岁月,曾经的付出。孩子们和诗人离得近了,理解了年迈的诗人的思念之情,朗读一定会深情一些。

朗读后再补充资料,让孩子们知道在交通不便的唐代,出行不易,诗人离开江南后,一生再无缘回到江南。这样一次次不断深入的背景知识补充,学生对白居易怀念江南的感情的理解一次次深入,和诗人的情感得到共鸣,朗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感情的激发就是如此,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的不同阶段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理解诗人的生活,进而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朗读自然水到渠成。

古诗词都是有写作背景的,即便是看似普通的写景词也有背景,如: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4]

教这首词,若是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仅仅欣赏其画面美,但这远远不够。若是懂得这首词是张志和官场失意,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归隐山林、泛舟江海时所作。诗中表达其追求自由,逍遥快活之情,这样朗读起来就更具悠闲、舒展之意。

学生因知背景而对古诗词多了一分理解,朗读时多了一分感情,对古诗词多了一分热爱。

二、懂意象,理解情感

中国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5]古诗词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感。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时的内在之意。

诗人写诗“立象以尽意”[5],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读诗时要找出这些意象,并且能体会意象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明象以见意”[5], 读诗词,就是要通过“象”体会到真正的“意”,这样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古诗词中,大雁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候鸟,不再是一种自然的生物,而是古诗词中的一个文化密码,是思乡、悲壮、离别的情感象征。

有人说,小学生年龄小,读书少,理解能力差,古诗会读会背就行了,没必要理解“意象”这样深奥的知识。其实不然,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孩子们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如: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6]

这首诗中有一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 “月有阴晴圆缺”,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纯洁、美好、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用“月”来表达思念、愁绪情感的诗最多。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时空,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月光下便涌起了或浓或淡的愁。

如何让学生接受理解《枫桥夜泊》中诗人借“月”所表达的愁绪呢?可以直接拓展几联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1)上述诗句均选自小学语文课本。

学生很快就发现这几联诗中都有“月”,并感受到“月”所代表的的思念与离愁。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把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称之为“以诗解诗”。

“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思的载体,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等于拿到了理解诗词的钥匙,由表及里,融入诗词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三、会吟诵,情感相通

在小学古诗词情感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理解了古诗词的意思,懂得了“意象”,与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共鸣,朗诵时自然带上自己的感情。但要做到像叶嘉莹先生说的那样“通过诵读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7]16,我们还需要追溯与回归到古代汉语诗文唯一的诵读方式,即吟诵。教师带着孩子如诗人创作作品时那般浅吟低唱。吟诵,会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千百年前,与诗人心灵相通。教学吟诵可以采用知识灌输和直觉感化两种方式。

(一)知识灌输

直接把吟诵中常见的符号及方法教给孩子们。在所学的古诗上标记吟诵符号,如:

古诗中标横线的字是平声,吟诵时声音稍低,稍长,横越长声音越长。标竖线的字是仄声,吟诵时声音稍高、稍短。标记像感叹号样的字是入声,读的时候声音最高、最短。比如“迟日江山丽”,“日”是入声字,读音高,“迟”虽然是平声字,但是受到“日”的影响,“迟”字读得稍高一些比较合适。

(二)直觉感化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一篇题为《谈谈我的读书经验》的访谈录中,曾提出一种不必先求理解的所谓 “渗透性”的学习法。他说:“渗透性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太清楚,但就在这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7]16“这种在还不完全懂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法进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7]17这种通过体会而不断加深理解的方式就是直觉感化。

学生不懂吟诵无所谓,但要多听别人吟诵。通过多听别人吟诵,使自己慢慢掌握吟诵的技巧,这样日久天长,学生自然也就学会吟诵了。

实践证明,中高段的小学生在一节课中就能根据吟诵符号学会吟诵古诗,而且兴致颇高。在吟诵中,学生摇头晃脑,飘飘意远,从中体会出古诗词之趣、之乐、之情,实现与诗人心灵相通。

四、形式活, 加深情感

积极开展各种古诗词诵读活动,让小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他们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古诗词比赛活动,全体学生参加,可以分大组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灵活多样:可以指定内容背诵、古诗接龙、抢答、飞花令……比赛的内容可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积极准备,赛前、赛中都是很好的学习古诗词的机会。学校举行古诗词图展,展出的既可以是诗配画,也可以是古诗词书法作品。诗词配画是根据诗意所作的绘画作品,每个人都参加,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古诗词朗诵,由教师选择与诗文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吟诵古诗词;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伴奏诵读古诗词。有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可把它们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表演,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古诗词的表演还原诗人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与内心,看似麻烦,但极受学生欢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已经能够背诵的诗词摘录在本子上,配上简单的画面进行装饰,积累成有关古诗词知识的小册子。通过多种形式灵活的活动,让孩子爱上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之趣。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小学古诗词情感教学有方法与模式,但不可拘泥于某种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古诗背景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我爱古诗词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