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视角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07-16 03:49李红娟
职业·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

李红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本文通过对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职业院校应找准自身定位、实施以就业开发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等为抓手,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技术人才凸显不足。在国发(2019)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从2019年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到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我国形成了推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矩阵”。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力现状

本文中的就业能力是指能够找到工作并工作下去的能力,分为“硬技能”和“软技能”两个部分。“硬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和实训的形式获得,最终以期末考试成绩和考取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得以验证;“软技能”又称为可迁移能力,是指用在一种工作岗位的技能,可以将其用到另外一种工作岗位中,比如责任感、诚信、情绪控制能力等,这是当下用人单位关注的,恰恰也正是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

(一)职业能力不足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被称之为“硬本领”,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就是所谓的“软技能”,这些是毕业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能力,具备可迁移性。但是,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学生的就业,注重培养其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动手能力等“硬技能”,而在技能型人才同质化的当下,绝大部分企业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迁移能力同样重要,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因为学习能力差、情绪控制能力差而被解聘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自主能力不强

自主能力包括计划能力、融入环境能力和控制能力。职业院校学生与面临升学压力而只专心文化知识学习的初高中生不同,他们在搞好理论学习之余,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自己的未来。尽管大部分专业课老师都会告诉学生要为未来做好规划,很多职业院校也有一年一度的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能力的锻炼机会没有被充分利用。

(三)创新能力缺乏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职业院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顺应了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战略,同时也为行业企业输送了具备创新型思维的技能型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职业院校开设的创新课程比较少,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学内容的课程更少;即使开设了一些,也因为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所指的职业院校育人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具体包含目标定位、课程和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且整个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动态的。从职业院校育人模式的内涵可以看出:第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育人模式(在本文中,人才培养模式有时也被称为育人模式,二者的含义是一样的),是为社会、企业和行业培育人才的,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就业能力;第二,职业院校育人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要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匹配。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科学不清晰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需要正确地把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周期一定的情况下,学生实训课相对较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但职业院校也不能夸大就业率作用,片面追求就业率,把就业.等同于就业能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更加清晰科学,培养学生的全面就业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职业院校育人模式须与时俱进,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要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匹配,否则就容易出现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的现象。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随著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专业和课程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因此职业院校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虽然目前许多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课程,都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但是职业院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造成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毕业就失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及用人单位出现“招工难”“用工荒”共存的矛盾现象。

(三)职业院校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一言堂”现象在职业院校中还是存在的,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就业能力其中包含的创新能力是他们立足大于数据时代的重要能力。另外即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课程,但是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缺乏生产性实习的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职业技能大赛基地。

(四)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

国家和政府一直以来关注职业院校的发展,如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出台了河南省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试行),明确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但是对政府如何引导、如何体现企业为主、院校怎样参与,仍需制定工作细则以促进具体实施。在校企合作实践中,合作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资本、设施、设备和管理,但学校在为合作企业提供其所需课程、专业和师资方面却存在不足,如职业院校开设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人才紧缺领域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不多,教师到合作企业或者实训基地参与实训也因经费和日常工作等原因而流于形式,这样职业院校教师所授知识与企业、社会和行业所需就有一定距离,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全面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通过找准定位,改变传统的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增加与行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应用型课程比例,让学生真正成为技能人才;建立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源的调适机制;争取政府、企业的支持,在资金投入、项目开发、项目扶持方面向学校倾斜,从而在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职业院校也向社会行业输送大批的能工巧匠,獲得双赢的良好局面。

(一)职业院校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找准自己的定位

职业院校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职业教育侧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的工作能力得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匹配。因此,职业院校在给自己定位时,首先要统筹考虑,既结合本院校的实际,又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给用人单位聘用本校毕业生而不是其他院校毕业生的理由,确立本院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位置。其次,职业院校的定位不但要与时俱进,还要渗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职业院校在编制专业目录时,原则上职业院校每五年修订一次院校专业目录,学校根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一次专业。最后,职业院校要突出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为时代需要能力全面的人才,更何况企业更青睐具备“软技能”的毕业生。总之,职院校要通过目标定位方面的创新,为学生取得与时代发展匹配的专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等就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的调适机制

职业院校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精神,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教育”、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模式,注重设置与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课程,要特别注重设置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专业课程,使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在教学资源方面,职业院校要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开发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使职业院校专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教学资源更加完善、科学,更加适应高职教育人规律和时代发展需求。

(三)采用以就业开发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要摒弃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纯理论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筛选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精讲、多练,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积极联系本校实习基地和社会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到工厂、进公司现场实践,请专家、工匠进课堂,以现身实践经验和案例“传经送宝”,诠释理论知只。另外,可以通过建立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院担任兼职教师,政府和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模拟场景教学、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应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成绩考核方式,增大学生前期方面能力的考核比重,避免学生出现平时不努力、临阵磨枪的现象。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评价”模式,在线布置作业,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职业院校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四)总结现代学徒制经验和推广新型学徒制,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院校从实际出发,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推广新型学徒制试点,启动专业建设计划,采用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还可以通过政府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开展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与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依法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引领改革、支撑发展、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骨干专业(群),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学生的全面就业能力是衡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全面就业能力。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依据一定的标准,不断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就业技能与行业单位需求相匹配。最后,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毕业生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与工作。总而言之,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职业院校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育人模式,形成两者融合互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赵艳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8(9).

[2]郭铭扬.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3]朱鹏.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4]陈燕.基于就业能力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8).

[5]李梦卿,任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动力导向与推进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7(2).

(作者单位:郑州市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