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近期临床效果分析

2020-07-17 06:05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胆总管胆汁胆囊

荣 超 马 静

胆囊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微创保胆取石术(EMI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现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常用手术方案[1],为探究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EMIC组和LC组,各40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43.84± 5.28)岁,术前经B超检查提示单发结石31例,多发结石49例,有症状的患者62例,无症状18例,经B超或CT检查均为胆囊结石,结石数目<3个且直径<2 cm,排除常规外科手术禁忌症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案 ①EMIC组:患者进行全麻后取平卧位,术区消毒铺巾,先取脐下缘1 cm切口用气膜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4 mmHg气腹。置入套管后在腹腔镜明视下分别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右腋前线肋缘下2 cm处置入1.0 cm、0.5 cm、0.5 cm套管。术中观察肝脏、胃及小肠是否有异常及胆囊情况。于胆囊底部切开1 cm,吸除胆汁,经胆囊底部胆道镜探查胆囊内结石,予以完整取出。胆道镜探查胆囊管通畅,有无息肉、残余结石、出血,若合并上述情况予以处理。连续缝合胆囊底部切口,浆肌层缝合加固,取出结石,探查腹腔无活动性出血、胆漏。冲洗创面,文氏孔置放腹引管,缝合切口。②LC组:患者进行全麻后采取平卧位,术区消毒铺巾,先取脐上缘1 cm切口用气膜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4 mmHg气腹。置入套管后在腹腔镜明视下分别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 cm处置入1.0 cm、0.5 cm套管。探查肝、胃、盆腔是否有异常以及胆总管直径,提起胆囊壶腹部,解剖胆囊三角,先分离出胆囊管后用hemolock夹毕并离断。再解剖出胆囊动脉,用hemolock夹毕后,用电钩离断胆囊床,彻底止血,查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胆囊管残端是否存在异常。经剑突下切口取出胆囊,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个月后随访患者饮食、腹胀腹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 18.0软件包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EMI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恢复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明显优于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EMIC组患者无胆漏、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仅2例患者术后2天出现右上腹隐痛,给予熊去氧胆酸、消炎利胆片等药物后,术后第3天症状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LC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并再次进行手术止血,3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24 h内自行吸收,2例患者因术中损伤胆总管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均行胆肠吻合术治疗,另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及疼痛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10/40)。EMIC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后的餐后腹痛、腹胀腹泻情况比较 EMIC组患者进食后无腹泻等不适,仅3例患者术后5天进食半流质后出现右上腹胀痛,给予熊去氧胆酸、消炎利胆片等药物后,术后第10天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无腹泻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LC组有4例患者术后6天进食半流质发生右上腹胀痛,予以熊去氧胆酸、消炎利胆片同等治疗,术后第12天症状消失,另有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等并发症,进食油腻食物后明显,且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腹胀、腹泻仅略有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35.00%(14/40)。EMIC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5)。

3 讨 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EMIC与LC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2]。LC的实质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仍是切除胆囊。手术中需解剖胆囊三角,LC术胆总管损伤一直是该手术最严重并发症,如LC组中2例胆总管损伤患者分别因急性胰腺炎亚急性期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胆囊管变异所致。与LC相比,EMIC手术在胆囊底部切开,由于胆囊底部相对游离,不易造成毗邻脏器损伤,尤其对胆囊三角解剖困难者,操作更简便,术中用时少,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3]。本研究观察结果证实上述结果。

LC手术后由于胆囊存储胆汁功能的丧失,胆汁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内,可能导致肠道菌群被降解,胆盐池胆酸提升,术后患者会出现长时间的恶心、腹胀、厌食油腻食物、呕吐等并发症,甚至可能诱发肠癌。术后随访患者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且LC术后腹泻与胆汁排出及进食有关,药物治疗效果不佳。EMIC由于保留胆囊,胆汁存储功能得以保留,维持了正常的生理机能,患者术后没有出现厌食油腻食物、腹泻、腹胀等,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报道显示[5],EMIC治疗后具有一定复发率,其主要诱因为结石清除不彻底、胆囊萎缩、胆囊功能严重不良以及胆囊黏膜不光滑,可见手术指征把控对保胆治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EMIC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降低了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方案。

猜你喜欢
胆总管胆汁胆囊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儿童双胆囊畸形伴胆结石一例
胆囊壁毛糙是患了胆囊炎吗?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哪些胆囊“要不得”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穿孔术中护理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