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临时起搏器植入方式的并发症研究及护理体会

2020-07-17 06:05闫京京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起搏器体位电极

闫京京

临时心脏起搏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发生传导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临时刺激心脏跳动[1],从而维持心脏节律。它主要应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的患者,也广泛应用于外科围手术期合并显著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目前临床上临时起搏器植入方式较多的是经股静脉植入的传统临时起搏器,但这种方式患者舒适度低,导管脱位率高,容易出现感知异常以及栓塞风险等。在国外[2]早有报道应用螺旋电极进行临时起搏,该方式被证明是安全有效。在国内,通过穿刺锁骨下静脉将心室主动电极导线植入后连接外置的心脏起搏器, 以替代传统的临时起搏的临床实践也逐渐开展。本文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临时起搏器植入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证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医院心内科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95例,其中将采用主动电极固定的改良式临时起搏器53例设为研究组,另将传统方式临时起搏器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①纳入标准:因心脏骤停、严重心动过缓、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等,需紧急植入临时起搏器者;入住CCU行24 h心电监护者。②排除标准:意识不清或无法言语表达者;除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外有多个管道侵入,如主动脉球囊反搏、PICC等;偏瘫等不能正常活动患者;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如肿瘤等。

1.2 方法

1.2.1 传统临时起搏器植入方法(对照组) 穿刺股动脉,置入2极电生理导管至右心室心尖部,导管尾端连接临时起搏脉冲发生器,测试起搏阈值、感知。妥善固定电生理导管,患者安返病房后需术肢制动,指导患者床上轴线翻身、术肢足背部活动,如踝转运动等,卧床休息。

1.2.2 主动电极植入的改良方法(研究组) 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8F撕开鞘,选择临时起搏器使用的心室主动螺旋电极沿鞘管送至右心室间隔,测试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参数满意,将电极于体表进行缝线固定。尾端于提前程控后与电量充足的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相连,妥善固定于胸前体表或肩部,术后安返病房,无需制动。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包括电极脱位、静脉血栓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及护理感受(指便秘、焦虑、失眠)。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传统临时起搏器通过穿刺股静脉固定电极导线,操作简单,穿刺方便,成功率高,满足了临床急诊救治的需要。但传统临时起搏器固定方式导致患者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对体位要求严格,主动活动受限。若患者无法耐受体位限制,则容易导致电极脱位,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长时间的体位限制是引起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3],而且患者活动减少也易引起患者腹胀、便秘等问题,同时体位的限制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导致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睡眠障碍[4]。

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师技术日趋成熟,不断寻求并开展的新的改良方式,如需长期的临时起搏治疗,最好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而不是常规临时起搏电极[5]。主动电极固定方式行临时起搏术,具有以下优势:主动电极代替传统的临时起搏电极,妥善固定后,显著降低了导线脱位的风险,无需持续的心电监护,降低了护理工作量;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后无需制动,可自由活动,减轻疼痛(腰背部疼痛为主)、腹胀、便秘等不适症状,患者舒适度高,可减少烦躁焦虑情绪,增加患者耐受性,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对体位要求低,对于外科手术特殊体位患者尤其适用,如妇科、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无需卧床绝对制动,显著降低了静脉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临床护理工作中无需再建立DVT评分表,减少了文书的工作。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临时起搏,主动固定临时起搏可显著降低临时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临床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起搏器体位电极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氧电极的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3》答案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针对电极事故的控制系统方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