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生 从官菜园到大观园

2020-07-17 09:42
旅游 2020年6期
关键词:西街小川大观园

大观园省亲别墅。

“内九外七皇城四”,说的就是老北京的城门布局。右安门就是外城七门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唯一一座坐落于白纸坊辖区的老城门。抗战时期,右安门被拆除。1949年前,右安门地区十分荒凉。

右安门街巷胡同群

右安门,又称“南西门”,建成之初叫“宣武外门”,位于今天西城区与丰台区交界处,城外为丰台区右安门街道辖区。右安门内大街,是明代白纸坊与宣南坊的分界线,在礼拜寺街(即今牛街)南部,直达城门,清代称右安门大街。20世纪30年代,更名为右安门内大街。1966年因北通牛街,一度改称民族团结路。

外城西南角的老住户,除了明清的菜户和造纸工人,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产业工人。他们在一片荒废的水洼、菜田、义地和果园里建起了一栋栋的高楼大厦。这有点像20世纪90年代的朝阳区洼里乡,因为1990年亚运会的缘故,一下子成为城北新贵的代言人。

右安门西街,原是右安门西城根,右安门外沿城墙外侧与护城河之间的一条土路。1949年后拆除城墙,形成街巷,1965年定名右安门西城根。1988年拓宽后(城门西侧遗留的一段约50米的旧城墙,198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拆除),改称右安门西街。其东侧是右安门东街。街旁的绿化很好,夏天有遮阴的小桌椅,常有老人在此打牌。也算街头一景。

护城河边有专门的步道,不论是健身还是休憩散步,花树杂植的灌木丛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一切都活泼有生机,是那么的自然、美好,更不消说心情了。春天是一波波的梅花、杏花、桃花、海棠花、玉兰花,加上黄色的迎春和连翘,能持续两三个月左右。

清末称右安门后身的,其实是两条路。一条南北向,位于右安门内大街西侧,今天大致在右内后巷和新安中里二巷一线。右内后巷,南通右安门内西街,北接右安后巷。一条沿北京印钞厂南墙,东起右安门内大街,西至南菜园街。这条路今天被分成了两段,东段是右安后巷,西段是一路折向西北的右安门内西街。右安后巷位于右安门内西街北侧,西至新安中里二巷,长168.2米。胡同不宽,很是幽静。

右安门内西街呈波浪形,一路曲折向西北,沿途分别经过右内后巷、右内前一巷、迎春里东侧路、右内前二巷。四条胡同沿南北两侧交叉分布,夕阳打下来,路旁的车身上映出桔色的光。右内前二巷西侧有一个露天的菜市场,在临时搭起的绿色帆布大棚里,摆满了桃、葡萄、西瓜、香蕉等各色水果和蔬菜,附近小区的人在认真选购。

这种路边大棚,在现在的北京已经不多见了。树荫下是老人和孩子的领地,怀抱婴儿的女人们在拉家常,还有人在遛狗。有特色的小餐馆里坐满了人,学生辅导班放学了,赶时间的妈妈正带孩子找座位。

著名的徐悲鸿中学就位于右内前二巷。为弘扬徐悲鸿精神,北京市于1996年设立徐悲鸿中学。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国内外很多知名艺术院校的优质生源地。

徐悲鸿中学。

南菜園街的老字号——南来顺。

双槐树胡同和大、小川淀胡同

双槐树胡同,在南横西街南侧,盆儿胡同西侧,万寿里北侧,呈南北走向。清朝末年,因此地有两棵较大的槐树而得名。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此地分别命名为双槐树胡同、头条、二条、双槐里、双槐里一巷、二巷。据《宣武区地名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初期,此地尚存一棵古槐。今天是双槐里小区所在地,如今有街牌的,仅剩下双槐里中街,已经成为小区内部道路,曲折向南,至院墙止。

大、小川淀胡同,位于盆儿胡同东北侧。清乾隆年间得名大穿店,清末形成大川淀和小川淀胡同群落。历史上,这一带北高南低,整体地势低洼,水塘遍布。大川淀在西,呈东北-西南走向,北起南横西街,西至盆儿胡同;小川淀在东,呈西北-东南走向,北起南横西街,东到自新路。在清代地图上,两条胡同呈北窄南阔的喇叭口形状,应是因水就势的结果。

1937年后,侵华日军在此设立很多“白面房”,专门出售毒品,卖给市民,以此毒害国人,牟取暴利。周围大川淀一至五巷、小川巷等胡同名,均由此派生。今大、小川淀胡同早已不存。随城市的发展,这里形成了平原里北区、平原里小区等住宅小区和北京十五中春明校区。

平原里北区和平原里小区中间有条小胡同,叫平渊里,东临菜市口大街,西接盆儿胡同。1949年后,政府填平臭水沟和苇塘,建起居民住宅,把这一带统称为“平渊里”,取“平填水渊”之意。1965年,附近街巷分别命名为平渊里、平渊东里、西里、南里、北里一巷、二巷和平渊胡同。

当年,平渊胡同至白纸坊东街,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斜街,叫更新胡同。胡同形成于民国年间,原称猪营,也称西猪营或西珠营,今已无迹可寻。

南菜园西三条西口。

今日南菜园街。

胡同里盛开的花。

最浪漫的地名——半步桥

半步桥的得名也和菜园有关。

半步桥应形成于民国年间,因其地原有一短小石板桥而得名。半步桥一带多沟渠、菜地,为方便灌溉,菜农们在沟渠上架一石板,当桥使用,因其短小,故称“半步桥”,后遂成地名,叫半步桥街。小石桥,说白了就是水渠的盖板。这可能是白纸坊最浪漫的地名了,可以媲美地安门外的“百花深处”。

桥的位置,当在白纸坊东街16号楼群后的小白楼附近。1949年后,因这里位于里仁街东西两侧,又改称里仁街。1965年,将附近的毛家胡同并入,更名为半步桥街。毛家胡同形成于民国期间,当是今天里仁街南侧、与其平行的半步桥街。今天该地区大部分属于光源里棚户区改造工程。

半步桥街北起白纸坊东街,南至南护城河北岸的右安门东街。半步桥街东北侧有派生的半步桥胡同,自白纸坊东街向南,再折向西,最后与半步桥街汇合。

在半步桥附近,还有一处有名的街道——里仁街。它位于白纸坊东街南侧,与白纸坊东街平行,东为菜市口大街,西为右安门内大街。地名来自于孔子的《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朝闻道,夕死可矣”“见贤思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德不孤,必有邻”等名句,均出自此篇。

据考证,里仁街东西一线大致为辽南京的南城墙所在位置。在清末地图上,里仁街原来为南北走向,东侧是郭家井,井水以甘甜著称。街内原有宝塔寺,为旧时祀神场所,故里仁街又称为里神街。据有关记载,1949年前曾在此街发掘出一刻有“里梁碑”三字的石碑,可判断此处有过“里梁街”的名称。现宝塔寺和石碑早已不存,“里神”“里梁”早已湮没在历史深处。里仁街8号,1949年前曾是四明会馆,浙江宁波人来北京在此开设药行。1965年,郭家井并入里仁街。1981年,曾更名里人街。当年这里曾是中国戏曲学院旧址。如今三教寺幼儿园、宣师附小位于此街。

半步桥街的老知青饭庄。

瀟湘馆游廊。

大观园今昔

机缘巧合,当年的官菜园还演化出了一处时代景观,这就是南城鼎鼎有名的大观园。

作为红楼名园,大观园到底在哪里?这是红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比较公认的说法有四种:南京的随园、织造府西花园,以及北京的恭王府和醇亲王府。《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贾芸,“……又拿了五十两银子,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西门”,说的就是北京历史上的“南西门”——右安门。在《红楼梦》时代,这里是通往丰台草桥游春、看花的要道。这段文字,是红楼梦里唯一和右安门有关系的记载。

大观园公园的由来,当然和《红楼梦》有关。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当时的广电部电视剧制作中心顾问黄宗汉先生提出建议: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建成实景并保存下来,将来再拍古装戏时可以继续使用,而且作为古典名著园林,还可以向游人售票开放。

经多方选址,最终将大观园选定于正在建设中的南菜园苗圃公园。原来,1949年后南菜园东南角辟为苗圃。人们开始在苗圃中心挖池蓄水,挖出的土方就地堆积成山,周边引出数条石子甬路,渐成公园状,俗称“苗圃公园”。1980年,原宣武区政府在此建南菜园公园。1982年11月,公园儿童体育场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老宣武区政府决定在南菜园公园修建北京大观园,1988年完工。建成后的大观园公园,既有北方园林建筑的风格,又有南方古典园林的特色,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和“首都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

公园并不大,按照《红楼梦》原著布局,倒也别致玲珑。上次造访,正值夏末,园子里荷花依旧灿然,大大的莲蓬随处可见。一位大姐架着手机一丝不苟地“打鸟”,见有人来,喜不自禁地向我们展示手机照片,与刚才的安静判若两人。夕阳西下,微风拂过潇湘馆,竹摇灯影,窗含桂花。

1987年版《红楼梦》成为影视剧史上的绝响,和《西游记》一样,它长期“霸占”中国人的荧屏,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然是不老的传说。

出得门来,蝉声聒噪,又是一片繁华世界。

南菜园街南口的北京大观园牌楼。

大观园荷塘一角。

绿竹丛中的潇湘馆。

后记

白纸坊街道,至此告一段落。

仅此一处街区,前前后后就奔忙半年有余。辛劳确实超出预期。为确切寻找、描述街道胡同的历史变迁,以及今天的规划布局,经常在周末等业余时间,沿周边的大街小巷细细穿行。常常为核实一个细节,反复现场考证。周边的小吃,倒是开发了不少,算是额外的收获。

猜你喜欢
西街小川大观园
西街女人
小西街
“热闹”的动物医院
不止是一条街
少年宋慈
大观园
聆听幸福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