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创作管蠡

2020-07-17 09:48石丽芳
参花(上) 2020年8期

摘要:21世纪广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他们作品中对社会的关注、对内心世界的描摹,展示出与前人不同的风格与担当。本文从底层写作、历史书写、民族话语、个人体验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挖掘其创作特质、分析其创作心理,探讨当下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创作面貌与得失。

关键词:底层写作 历史书写 民族话语 个人体验

21世纪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继续呈蓬勃发展之势,新的文学力量逐渐壮大,成为广西文坛的中坚力量,其中的优秀代表有壮族作家陶丽群、潘小楼、梁志玲、黄土路,侗族作家杨仕芳、瑶族作家林虹、仫佬族作家何述强等,他们在《文学自由谈》《民族文学》《诗刊》《作家》《山花》《天涯》《广西文学》等许多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过许多作品,并出版文集,多人获得“骏马奖”“花山奖”“桂花剧作奖”“广西青年文学奖”等奖项。这些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以极大的热情和稳健的心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依旧坚持着寂寞的文学创作,为广西文学建设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独特的文学经历,使他们的创作更有分量,既有40年代、50年代作家强烈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又能够在众声喧哗、内外激荡的环境里有不同于以往的思考和表达,所以有特殊的意味和深度,對前有启发,对后有引导。”

《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收录了十位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佳作,是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也可以代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对“丛书”进行研究,挖掘其创作特质、分析其创作心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广西整体的文学创作水平和发展走向,为提高、促进广西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一、底层写作

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大多来自农村或城市平民阶层,亲历或目睹过贫穷、困顿、窘迫、贫富差距等众多生活的龃龉,与底层普通民众非常接近,能够切实体会到他们的辛酸无奈,无论是从个人经验还是从感情上,天然对底层抱有同情和关注。故而,关注底层民众,还原生活原貌,探索小人物在都市文明与乡村衰落的夹缝中的前途命运,表达命运的迷惘和困惑、挣扎与希望,是作家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往往都是把乡土经验的书写和都市人生的观察融合在一起,以城市眼光和乡村眼光的交织并进作为一个切入点,在古典和现实之间、自我和社会之间、宏大和细微之间来回穿梭。”

农民、工人、家庭妇女、妓女、打工妹、小商贩、拾荒者等社会底层民众,是《丛书》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作品用细腻的笔调还原生活的困境,描写小人物的挣扎,例如陶丽群的《风的方向》,反映移民的艰难生活和农民对土地的执着;杨仕芳的《鬼火》,描写了农民进城务工对农村家庭造成的伤害;潘小楼《小满》中单亲母亲为养活儿女出卖身体,给儿子的成长和心理带来强烈的伤害。“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丛书》通过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形象,描绘当下复杂的社会生态、城乡文明交会磨合的艰辛,探讨社会高速发展之下隐藏的危机和困境,但同时又传达出一种振奋人心的向上的生命力量。

二、历史书写

对历史的书写也是青年作家的重要题材。回顾过去,在历史的河流中寻找民族之魂、文化之根,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意义,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提出警示或书写挽歌,回应历史的呼喊,是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散文家何述强的《千秋眉眼龙江河》,以一条时间的河流为线索,记录毛南族的求子,封建王朝镇压边疆农民起义,再到怀远的悬棺和壮锦和刘三姐的传说,更有状元冯京和谪官黄庭坚遗迹,朱允炆南逃旧事以及徐霞客、石达开足迹,还有国立浙江大学避战宜州的旧闻。一条龙江河,养育灌溉了两岸千里沃土、百万民众,亦串联起多少历史典故、悲欢离合。作者述说历史,慨叹世事浮沉及命运无常。“把历史熔铸于个人的命运,在心灵跋涉的历程中深烙着历史的伤痕,蕴涵哲理的思索。”小说家梁志玲的《微凉的逃逸》,则从越南外婆“歹歹”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中,触摸南国边疆半个世纪的岁月烟火,描写南国底层百姓特别是女性在岁月变迁中的艰苦求存和对时事变迁的机变应对,赞美生命力的坚韧和底层女性的生存智慧,叩问生命、岁月、历史给人带来的沉重负荷。

三、民族话语

地域性和民族性是融入作家骨髓里的深刻文化烙印,会随着作家的情感宣泄、人物塑造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成为作品的隐含作者,并促成作家的创作特质——这也是区分他者的一种鲜明的文化标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一块教多少民族作家梦绕魂牵的精神圣地,他们既以表现民族文化传统作为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庄重使命,又以表现民族文化传统作为自己争取文学成功的基本保证……民族文化派生出了少数民族作家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对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描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地域特征、地理风物的描写

对地域特征、地理风物的描画无论是在小说、诗歌抑或散文当中,均有明显体现。不管是散文、诗歌的直接书写与歌颂,还是小说中带有家乡影子的叙事场,都反映了作家潜意识里对故乡的情感与眷恋。如费城笔下令人思绪复杂的壮乡,陶丽群小说中温暖的土地,梁志玲文中充满边疆风情的小镇,无一不体现了八桂大地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

(二)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现

南方作为少数民族世居的边疆之地,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作家的作品中时有体现,为作品增添了炫丽而神秘的色彩。《漫山遍野的秋天》中赵巫婆和凤飞的道公父亲之间的斗法,充满喜剧气氛,体现了民间信仰文化的复杂生态;《一锄荷香》中的二次葬风俗,以及李一锄的儿子为屈死的母亲做“双道”,做法招魂和“诅咒”仇人,展现了丰富的民间生活风俗;《秘密渡口》中关于水猴(水鬼)的传言和描写,《罂粟园》中因植物汁液的幻觉效果而令全校女生包括女警察陷入集体青春躁动和幻想的事件,无一不体现了古老南方的神秘,令作品充满独具特色的南国风味。

(三)对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刻画

《丛书》还展现了南方民众对土地的眷恋执着和对道德的坚守,从这两方面着重刻画他们的精神内核和民族性格。眷恋土地是农耕民族的天性,陶麗群《风的方向》中移民对土地的渴望、对死后皈依土地的执着,可以让七尺男儿为之下跪;《漫山遍野的秋天》里对丰饶土地的赞美、对丰收的礼赞,无不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依赖和感恩。《丛书》还挖掘了南方民众深入骨髓、甚至有些迂腐的道德坚守。《起舞的蝴蝶》中胡蝶跟出轨丈夫离婚后,尽心尽力地奉养公公,打理他的身前身后事,但在公公临终前,却将儿媳的位置让出来给第三者。她对第三者本来心怀怨恨,但得知她生的女儿是先天兔唇后立刻心软了,对其伸出援助之手。胡蝶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包容、隐忍、忠贞的传统女性美德,正是作者所要褒扬的。《流逝》里的欧元刚是一位老实本分的铁匠,一辈子守着自己的打铁铺子过活,对妻子、徒弟都疼爱有加,但二人去广东打工后却背叛了他,最后他成全了二人;第二位妻子是个以婚姻骗钱的骗子,但欧元刚知道真相之后仍旧选择原谅她,养育她的孩子,跟孩子一起等待她的归来。在这里读者看到的不是男人的窝囊,而是令人感佩的包容和善良。《飞入天中的梯田》中的小菱,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牺牲自己青春的肉体来换取金钱。虽然她的做法令人同情,但又何尝不是“卖身救母”的现代版?这些人物形象身上 “牺牲”“宽容”“孝顺” 的品质,正是中国伦理道德褒扬了几千年的奉献精神,亦是传统道德给予底层百姓特别是女性戴上的沉重枷锁。

四、个人体验

性别、年龄、经历、性格的不同,深刻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自觉,尽管处于相同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样貌,各具风采,这是作家个人体验、创作个性的表征,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人费城本是矿区子弟,习惯了矿山的孤冷隔绝,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回到故乡壮族村落,不同的语言、习惯和同学让诗人感到格格不入,因而对故乡产生抵触情结,拒绝接触人群、将自己幽闭在房间当中,他在与故乡的慢慢和解中开始诗歌创作,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幽暗、孤寂、冷峻的风格。小说家陶丽群中师毕业后曾长期工作于广西边疆山区,从城市到偏僻落后闭塞的小镇,落差不可谓不大,而她在这种压抑的环境和心境当中,接触到许多女性,目睹了各式各样艰辛、劳苦、心酸、卑微的生活,由此产生创作欲望,刻画出许多底层女性形象,对她们的遭遇寄予同情,对社会的不公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进行批判。在诗歌、小说、散文、剧作方面都颇具成就的作家林虹,因生于一个父母慈和、兄弟姐妹团结友爱的小康之家,婚姻幸福,生活平顺无波,造就了她舒缓从容的叙述风格,感悟细腻丰沛,文字带有温暖的橘光,温言细语地诉说生命的珍贵、生活的点滴幸福、人生旅途上际遇的各种人和事,以及自己的体悟和感慨。

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体验,是作家很好的写作素材,亦是极具个性的鲜明标签,他们的作品不但映现出复杂而多层次的现实世界,更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人性冷暖,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诗性色彩。

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广西文学的希望,看到了广西文学传统的一脉相承,这是广西各民族的幸运,也是时代的幸运,但他们要真正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甚至肩负起繁荣文化事业的责任,要走的路还很长。他们创作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多以短篇、中篇小说创作为主,缺乏有分量的长篇小说;题材范围需要扩大,要有更多关注历史、社会的作品;要有更深刻的主题、更重分量的奖项、领军人物等。这些都是未来创作当中需要提升的地方。正如韩春燕所说:“在我们共同面对的这样一个时代,既要有低吟浅唱,也要有黄钟大吕,这才是一个时代好的文学的合唱。”

参考文献:

[1]张艳梅.“70后”作家创作与当代中国文学[J].百家评论,2016(04):61-77.

[2]范肖丹.生命站立的姿态——论仫佬族青年作家何述强的散文[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01):132-136.

[3]关纪新.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J].民族文学研究,1994(01):27-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0144)。

(作者简介:石丽芳,女,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