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性保护研究策略

2020-07-17 09:48张琳
参花(上) 2020年8期

摘要:基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实际需要,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保护过程中,应当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应当根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和发展优势,明确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措施,保证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角 杨家埠木版年画 生产性保护

做好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对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是我们当下应该深思的问题,所以要制定具体的生产性保护措施,保证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保护过程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发展是保护的延续

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特点,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突出的优势。做好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能够推动木版年画文化的发展,使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发展与传承中取得积极效果,乃至明确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木版年画保护的重要意义。发展是保护的延续,也是保证杨家埠木版年画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与传承的关键,对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保护是发展的基础

基于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了解,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中,做好木版年画的保护,根据木版年画的特点以及木版年画的具体创作要求,提高木版年画的创作质量,并保护木版年画的创作氛围,为整个木版年画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器具及生产场所进行抢救式保护,保证杨家埠木版年画在保护过程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通过有效的保护,能够使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发展中具备突出的特点,能够按照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确保杨家埠木版年画保护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发展与保护相融合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做好发展与保护,并采取有效的发展与保护手段,对推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深入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根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创作需要和保护要求,采取有效的发展与保护措施,提高发展与保护效果。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性保护方法

(一)改善内容,提高产品吸引力

为了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得到有效保护,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十分必要,应当根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点,创新木版年画内容,提高木版年画产品的吸引力,使杨家埠木版年画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从研发内容的吸引力和年画内容的表现力方面得到加强,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创新木版年画内容,能够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创作中调整创作思路,聚焦市场需求,转变创作理念,使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取得积极效果,解决生产保护中存在的木版年画创作质量问题。

(二)开拓木版年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应当开拓木版年画的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使木版年画能够赢得市场的欢迎,能够在销售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能够形成滚动循环发展,为整个木版年画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通过市场的检验,能够使整个木版年画在创作思路、创作内容和创作质量方面得到提升,解决木版年画创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能够使木版年画在发展和传承中得到市场的有力支持。

(三)升级年画产业园,提高产能

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在发展中通过创作理念的转变以及市场销售渠道的打开,其市场销量势必会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应当升级年画产业园,提高木版年画的产能,满足市场销售需要,使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能够形成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能够在发展中形成产业带动的方式,为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语

通过对杨家埠木版年画保护与传承的调研及了解,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对提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统价值及文化价值,在具体保护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木版年画的保护达到预期目标,解决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与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01):5-9.

[2]孙谦.“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文学艺术“生产”[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3(00):53-59.

[3]張礼敏.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以传统手工艺为例[J].民俗研究,2014(02):66-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视角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CT201911015)。

(作者简介:张琳,女,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