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有效融合探析

2020-07-17 09:48阿衣先木古丽·木合买提
参花(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艺术歌曲民歌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歌存在的三种形式,以及民歌与艺术歌曲在歌唱方面的融合方式两个方面介绍民歌与艺术歌曲的有效融合,力求以艺术歌曲为载体实现中国民歌艺术内涵的有效传达。

关键词:民歌 艺术歌曲 有效融合

从现代角度分析中国艺术歌曲可以看出,其是在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基础上,对中国诗词、中国情感和中国音乐风格进行了整合。以此形成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随着作曲家的创作积累,我国艺术歌曲类型越来越丰富,形成的风格也越来越多元化,如古风典雅、中西合璧等。

一、民歌在中国艺术歌曲中存在的形式

(一)合璧形式——民歌旋律编配的艺术歌曲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一部分对现代作曲技法熟练掌握且拥有浓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作曲家对民歌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尝试将其精华应用到创作当中,这推进了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和理论的进一步整合,新的艺术歌曲类型,也就是民歌编创的艺术歌曲由此诞生。例如《想亲娘》《玛依拉》等作品都是基于原始民歌旋律下,依托现代作曲技法结合钢琴伴奏创作出来的,其一方面保留了民歌固有的魅力,另一方面确保了和声、复调与民歌风格的和谐性,从而以传统三度叠置和声为基础,对四五度叠置和弦和二度音程叠置和弦进行了充分运用,进而达到了赋予伴奏和声中国民族风格的色彩。将色彩性固有的附加音添至传统和弦当中,或者以民歌音调特色为依据对临时变化音予以充分运用等创作手法,这都推动了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整合,并以此获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融合形式——以民歌为基础发展创作的艺术歌曲

经过对民歌改编后形成的艺术歌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以在后续音乐演唱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歌唱家把这些歌曲作为必唱曲目。旋律优美、情感真挚是这些民歌独有的特征,但是从本质而言,这些歌曲结构过于简单,音域较为狭窄,所以在演唱过程中并无太大难度。近年来在中国歌唱家演唱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这类作品与音乐会演唱需求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许多作曲家开始了新的探索,力求在民歌旋律支撑下借助作曲技法的运用,推动民歌由简单的歌曲发展成为篇幅长且表演具有戏剧化、演唱技术高的艺术歌曲。如于学友以河北民歌为基础改编的《小白菜》,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白菜》固有旋律只有四句,形式以分节歌形式为主,经过他的改编成了有引子的四段体结构的大型音乐作品,是以“sol-mi-mi-re”下行旋律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歌曲开头呼喊性质的乐句使整个音乐作品缓缓张开,不仅赋予了本曲戏剧化基调,而且其张力也由此显现出来。

(三)渗透形式——以民歌风为元素创作的艺术歌曲

近年来,随着作曲家在整合传统音乐和西方作曲技术方面越发熟练,他们开始着手于以传统民歌为伴奏编配与曲式的扩展手法进行改编,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转向具有民歌风格艺术歌曲创作当中。这种创作并不是新兴的创作方式,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创作民歌的典型作品,然而由于其创作过程中只注重了优美旋律的创作,没有将钢琴伴奏创作出来,所以,也不能将此作品归入到创作的艺术歌曲当中。以民歌风为手段创作出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传统民间音乐调式调性为辅助,结合节奏特征创作而成的,并不是对现有民歌旋律的借鉴,同时,其也创作了钢琴伴奏作品。就此类作品而言,他们民族特点和风格十分鲜明,近年来,大量汉族民歌风格作品和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作品不断涌现出来,例如由罗宗贤创作的《岩口滴水》,由陆在易创作的《彩云与鲜花》等。

二、民歌与艺术歌曲在唱法上的融合

(一)声音观念和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在我国从最开始的模仿探索至今已发展到越来越成熟的阶段,这也是美声唱法和我国声乐作品完美融合的重要阶段。纵观我国声乐审美追求和美声唱法可以得知,两者存在明显区别。西方音乐艺术“娱人”的目的性较强,通常需要在大剧院中与交响乐队合作进而被每一位观众所欣赏,体现其声乐艺术的渲染。也正是受此影响,美声唱法是对人体发生共鸣腔的充分挖掘,以此建构、形成的行腔歌唱方法。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强调自娱自乐为目的,所以,声音穿透力、科学性并不是其着重追求的内容,演唱过程中的口语化、语言习惯才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与西方音乐艺术审美融合下形成的艺术形式。依托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秉持西方科学发声审美原则,将其与我国语言咬字和民间音乐风格融合进行的演唱,这能将我国艺术歌曲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使其更广泛地传播。近年来,有许多艺术家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河淌水》《绣荷包》等。

(二)歌唱语言的融合

借助美声唱法唱中国歌曲时咬字较难,是美声唱法进入我国后始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严格来讲,汉语演唱與美声的碰撞形成的汉语语言和美声歌唱形态以及艺术风格等融合性差是必然的。从美声学派角度来讲,其咬字强调辅音和元音的分离,辅音主要由舌头、软腭和嘴唇所产生,发声位置不同,辅音也会有所差异。辅音在语言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果对其不重视,那么语言也会无法构成,咬字也会不清晰。元音主要是在咽喉处形成,歌唱最基础的任务就在于唱响元音,而元音共鸣化、规范化和艺术化是美声唱法的核心技术所在。从汉语角度来讲,辅音、元音也是构成其的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与西方美声唱法是可以相融合的。然而,汉语当中的元音比意大利五个元音还要复杂一些。汉语元音吐字归韵通常有十三种,即十三辙。在传统戏曲演唱过程中,强调“依字行腔”,无论是字头、字腹还是字尾都要将咬字过程予以清晰的交代,这样咬字必然会对元音艺术化、规范化和共鸣化产生影响。

西方语言具有突出的节奏性特点,语言之所以富有音乐学依赖于单词的重音;而汉语音调性语言特征突出,语言音乐性将字词音调作为主要来源。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将我国语言声调当中的平、阳、上、去准确地演唱出来是现下歌唱者需要着重学习的内容。对于由民歌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来讲,更要着力于此方面的探索,从而使民歌味道得以保留。

(三)二度创作的融合

民歌大部分具有即兴的特征,但是其以艺术歌曲形式予以展现时,需要基于保留民歌淳朴情感下,借助艺术化的方式进行处理。首先,强调与钢琴伴奏的融合。钢琴伴奏在景物刻画和环境刻画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于此种艺术歌曲而言,要充分借助钢琴伴奏创造出相应意境,在歌唱语言和音乐融合路径下将歌曲表现的画面呈现出来。同时,在艺术歌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与钢琴伴奏也不是简单的音准方面的配合,而是要在仔细聆听钢琴伴奏的基础上或对旋律进行补充,或对和声予以衬托等,这也是界定艺术歌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途径。其次,合理处理歌唱语气和重音。对语言逻辑重音予以重点把握是将歌曲有感情地演唱出来的重要方式。所以,演唱者不仅要对音乐重音予以明确,而且还要以朗读方式为辅助把握每句话的语气重音,从而使语言具有的抑扬顿挫特征得以凸显出来。最后,二度创作要强调强弱的处理与对比,对于重复段落要选用不同的感觉进行演唱。

三、结语

总之,民歌与艺术歌曲的融合是传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路径,无论是声乐表演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着力于以民歌改编和创作为基础的艺术歌曲演唱等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从而使民歌风格的歌曲科学、艺术化地演唱出来。

参考文献:

[1]朱献光.民族声乐艺术指导中即兴伴奏的技术性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34):154-155.

[2]杨丹旎.试论中国民歌与艺术歌曲的融合[J].音乐创作,2019(01):85-91.

(作者简介:阿衣先木古丽·木合买提,女,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演唱)(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艺术歌曲民歌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