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西游记》

2020-07-17 09:48彭姣
参花(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师道西游记小说

摘要:《西游记》是根据唐玄奘到天竺取经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小说,书中所构故事怪奇淋漓,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魔小说,更蕴含着各类丰富的哲理,比如其中的为师之道,在今日仍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小说中的唐僧、菩提祖师以及观音菩萨三人为主要剖析对象,探究其中的为师智慧。

关键词:《西游记》 小说 师道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与思想艺术价值自然不可小觑。出世至今,不少文学爱好者都在研究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部著作的了解愈发深刻,受其启发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文章也日渐增加。古今中外能够一直保持研究热度的文学名著,必然能带给世人以熏陶、教育作用。“文以载道,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文学道德的属性是文学的社会属性之一。”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容易理解的一部,但也是最难读懂的一部,其中蕴含的为师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一、唐僧——成长教师型

随着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唐僧这一人物形象褒贬不一,颇多争议。有人认为唐僧除了念经,别无他用。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唐僧持完全肯定态度,认为唐僧是整个团队的灵魂,没有唐僧,整个团队无非是一盘散沙,两类说法各执一词。其实,唐僧更符合“成长型教师”的形象定位,我们可以从整部书中探寻唐僧的成长轨迹。

唐僧有着“庸师”的一面。西天路上,他曾两次放逐心猿:一次是师徒四人借宿农家,农家为盗贼所扮,孙悟空识破以后将其打死,放逐;另一次是三遇白骨精一回,唐僧受其蒙蔽,不知一家三口均为白骨精所化,孙悟空因道行够深,一眼识破,唐僧却认为三人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之辈,继而有了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情节,唐僧一怒之下,逐心猿。此番看来,唐僧未免有些迂腐,但转念一想,唐僧的迂腐与其令人敬仰的一面息息相关。

首先,唐僧信仰坚定。西行之前,唐僧立誓:“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正因保持着这颗无坚不摧的决心,才修得正果。其次,唐僧贵在有一颗博爱之心。他的人妖不辨往往源于他的慈悲心,多次遇妖侵害,多次心怀怜悯,其中尤以“白骨精”“红孩儿”事件最为典型。另有,唐僧坚持学习,定力极强。唐僧出行前居于长安,已经是一位学识丰富的得道高僧,对于这些经书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他仍坚持随身携带,每天睡觉前都会诵读一番。再者,在女儿国国王的金钱、权力引诱下,舍官弃利,一心西行,连孙悟空都忍不住夸赞:“好和尚,好和尚。身居锦绣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而且唐僧也有善于与徒弟进行沟通的时候——第八十回,孙悟空劝导唐僧放下思乡情结,勇往直前;故事结尾处,通天河处经书落水,孙悟空在一旁给他讲出 “天地本不全”的真谛,唐僧豁然开朗,明心见性。可见取经路上,唐僧也在逐步成长。

二、菩提祖师——引导教师型

书中作者给予了菩提祖师极高评价,用“大觉金仙”“不生不灭”等来形容,是书中作者鲜有的给予高度认同的一个人物形象。《中国小说史略》中有:“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虽然菩提祖师出场次数寥寥可数,但也因此形象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可以说,菩提祖师是孙悟空成长道路上的至关重要的一位恩师,没有他,就不会有孙悟空后来的得道成材。

菩提祖师能说善讲。文中:“有诗为证:‘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作为学生的孙悟空,在一旁“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便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易于接收理解。孙悟空天性好动,能吸引他注意力的定要下一番功夫,无疑,菩提祖师做到了这一点,将学习的内容讲授得令悟空这类学生都听得如痴如醉,实在令人叹服。菩提祖师还善于因材施教。书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对孙悟空的引导是有讲究的,孙悟空置于现代就是一个聪明且调皮的学生,菩提在进行教導的时候,并非一股脑地进行“浇灌”。他让孙悟空砍柴七年,期间包括担水、扫庭院一类,为的是充分考察他的恒心与毅力;他让悟空自行选课,给予他选择权,为的是了解他的兴趣点以及明确其学习目标;见孙悟空存在畏难情绪,菩提用戒尺三敲却密处传道,为的是激发他的悟性。除对孙悟空有着特别的引导外,对其余弟子更是做到专人专法,众多弟子所习之法不尽相同,有的推拿针灸,济世救人;有的拳脚功夫,强健体魄;有的习卦算命,以保生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菩提祖师的教法之高明,于当今教育行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三、观音菩萨——人生导师型

观音菩萨是受民间敬重的神祇之一,她在《西游记》中扮演着取经筹划者的角色,她是取经者的强有力后盾,心怀慈悲,包容万物,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正如书中所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她就是正义、善良、无私的化身。

“以人为本”是观音的闪光点之一。观音善于识人更善于用人,她贯穿取经之道,但对师徒四人不尽相同。她教授唐僧以法律管理团队之法,赠予锡杖、袈裟,可以说观音是唐僧的背后“靠山”。她更是三个徒弟、白龙马的引路人,给他们设立平台,以修正果。对黑熊怪、红孩儿一类则是巧于引导、用其长处,前者当了守山大神,后者做了善财童子。观音菩萨还善于“偏爱”,对待师徒四人,总会在危机时刻给予关键性帮助,如“人参果树”一回,最后因她才使得四人安全脱身。她对待师徒四人一路偏爱,但绝不溺爱,书中不乏观音考验四人的情节——第二十三回,观音化身为三女儿怜怜,以美色富贵相诱,试探其取经决心,终起到稳定军心之效用。再有第三十五回,她设置灾难考验四人,向太上老君借来金银二童子化身为金角、银角两个山王,也提升了取经团队的战斗力,可谓用心良苦。此外实施多元化考核、设立长远计划也是观音成为“人生导师”原因之一,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总之,观音菩萨能控大局、调度人物且怀慈悲心,现实生活中也是倍受读者青睐的一位小说人物。

四、结语

《西游记》以其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简单又深刻的哲理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读“西游”,我们仿若置身于神魔世界,光怪陆离。同时,如此美妙的体验下蕴含着的为师智慧、管理能力、教育方法均让人受益颇多。现在的教学需要经典化的阅读,教师成了“西游人”,家长成了“西游通”,学生则扮演着“西游迷”的角色。在西行途中共同进退、一起成长。总之,《西游记》表面上是一部神魔小说,然而它更多的是喻理于文本,神话外衣下隐藏着深刻哲理,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爽.《西游记》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大理学院,2015.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金城出版社,1980.

[4]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方彬.多元主体视域下的《西游记》阅读实践[J].江苏教育,2013(21):24-26.

(作者简介:彭姣,女,硕士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文传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师道西游记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浅议“师道”
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