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第一首特点探析

2020-07-17 09:48杨子豪
参花(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

摘要: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相比,印象主义作品在演奏技巧和创作手法上有许多革新之处。钢琴练习曲是专门为训练钢琴演奏技巧而创作的,印象派钢琴练习曲不仅引进了更多的演奏技巧,而且也更加注重音质特征的表现,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技巧。通过专项练习,学生可以突破印象派作品中的技术难点,流畅地由古典乐派作品学习过渡到印象派和现代派阶段。本文以德彪西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第一首为例,对德彪西练习曲在演奏技巧运用、作品音乐表现、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印象派练习曲在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方面的特点,为钢琴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印象主义 德彪西 《十二首钢琴练习曲》

印象主义音乐起源于19世纪末,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多地强调作者对事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上,其声音表现具有抽象和朦胧的特征。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和声方面突破了古典时期严格规整的形式,在旋律线上超越了浪漫主义时期以感情表现为中心的观念,在音乐结构上表现为短小、不规则、自由的片段式布局,并以此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犹如绘画一样。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这一阶段的音乐作品在调性、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钢琴演奏技法上也有许多创新,为20世纪音乐各流派“个性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练习曲是钢琴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体裁,每首练习曲都包含至少一至两个专门的演奏技巧练习,浪漫派以后的钢琴曲都十分重视音乐性,因此,练习曲在演奏技巧、作品风格等方面的熟练运用与把握都十分重要。和弦不再以连接的形式作为音乐发展的动力,旋律也不再是音乐性的主体,而色彩则是音效的主要表现形式,色彩性的和声成为音响效果的主要表现手段,同时配合高超的演奏技巧,其色彩风格与演奏技巧的有机结合使得《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在浪漫派练习曲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演奏技巧特点探析

(一)触键技巧

不同时期的作品由于钢琴的发展和文化潮流影响,其触键技术也有所不同。自钢琴的发音方式被确定为击弦的那一刻起,钢琴就被归为打击乐器类别。尽管钢琴是一种打击乐器,但德彪西卻希望它能像弦乐一样演奏,为了表现弦乐的舒缓、柔美,德彪西曾提醒他的学生:“弹奏时要将双手深入到钢琴中去。”进入钢琴,其实就是要改变以往追求音粒感的演奏方法,避免用生硬的触键,手指可以伸展放直,按住琴键,使手指和琴键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增大,增加弹奏时对琴键下落速度的控制,同时能更灵敏地感觉到琴键的运动状态。德彪西曾经说过:“这些练习曲中的技术难点对钢琴家是非常有用的训练,并让他们懂得,只有强有力的手才能拉开音乐的大门。”身体和手臂要处于松弛状态,在音乐的跑动中手腕要控制住音乐的走向,而积极的手指可以使得朦胧柔缓的钢琴音色具有穿透力,且不会有一丝拖泥带水之感。

在德彪西《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第一首的一开始,德彪西引入了车尔尼五指练习所使用的标志性音阶练习手段,但是这本应该以极快奔跑速度而演奏的内容却以Sagement(小心谨慎地,冷静地)进行注释,且在开始强调左手要做到benlegato(充分地连奏),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五指练习。在弹奏此部分时,指尖要在键盘上非常谨慎地控制力度,防止重音打破其中的寂静。第二小节右手二指突然的强音bA打破了这看似枯燥的练习,紧接着的是右手的多次介入,并最终触发更多的动机,发展为更多的变奏。

在12小节处的右手的演奏被brusquement(突然地)所注释,而紧接着的13小节右手却突然回到了第1小节的原状,这样非常强烈的风格对比锻炼了演奏者对触键力度和速度的控制能力。在32至34小节,作者注释moltorubato(非常自由的速度)而不是传统练习曲中刻板的速度规定,以提醒演奏者在音乐进行的方向感上进行更多更到位的处理,为音乐的个性化处理提供了非常大的自由空间。

德彪西练习曲远不像车尔尼740那样局限于纯手指的跑动,各种特色的和声语汇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复杂多变的节奏,较多的力度变化和速度变化,训练的是演奏者从音乐层次对作品的把握,考验的是更综合的技术水平。

(二)指法运用

德彪西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没有标明指法,但是对此作者是非常慎重的,原因如下。

对谱面预先规定的指法,显然不能对所有人都适用,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手指条件。近代出版物遇到没有指法标注的原谱,一般都会及时添加指法标注,以体现作品的完整度,但这仅仅是从表面上解决问题。乐曲演奏中规定的指法有时会造成一些不寻常的情况,即指法标出的位置可能使演奏者在演奏中显得力不从心,因为谱例中所标出的指法往往只是大多数人或者作曲家本人所推崇的,而演奏者为了追求完美的乐曲表现,只能继续坚持谱面上的指法。

曾有一则关于莫扎特的笑话,莫扎特创作的一首作品中,有一个和弦跨度很大,音符也比一般的和弦要多,他问当时著名的键盘演奏家演奏这个和弦的可能性,每个人都说不可能,但他本人却说可以当众演奏。实际上,莫扎特确实做到了,他用自己的鼻尖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作为出版商,该如何标记这种用鼻尖弹奏的指法呢?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谱面信息对真实演奏状况的局限性。

在钢琴教学中,自由指法对教师来说却多了些挑战,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学生目前的演奏状况,与学生共同探讨,找出最合理、最流畅的指法方案。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在不断地尝试中牢固掌握弹奏指法的设计原理,甚至在弹奏指法方面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基本功的训练,分配给能力相对较弱的手指更多的任务,在持续练习中强化手指功底,起到强化训练的作用;另一种是为音乐表演服务,扬长避短,尽量避免所有不利于自己演奏的技巧(例如,在演奏连续的快速颤音时,避免使用3,4指交替),在演奏乐句时,尽量避免过度的手腕动作,以及1,5指过多地弹黑键,降低自己对音乐的驾驭难度,在音乐处理上做到事半功倍。

(三)踏板技术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与指法标记相同,踏板标记在谱面上同样很难找到。正如德彪西所说,踏板的使用同触键一样,需要演奏者从听觉上着手,而非机械地重现谱面上的要求。踏板是增强音乐表现力的有力工具之一,我们要结合音乐的特点,总结出踏板运用的规律,加强对音乐表现力的运用,使手指与脚趾的运用达到同样的协调。

此作品中,左手低声部的持续音,仅依靠手指的连结是无法完成的,使用右踏板可使低声部的部分持续,且手指不必一直保持在琴键上,以使手指可以更集中于表现中声部的律动。与右手的高音部分相比,轻柔的触键配合延音踏板营造出了宁静的音响氛围,被左手似钟般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朦胧迷雾,构成了一幅梦幻般的画面。在演奏低音部分的重拍时手指需要适当积极,但给予的太多却会瞬间打破这层薄雾,就像晴天直射的阳光一样,这种明亮效果并非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比如第7—10小节,72小节的左手部分。此时,只在重音上稍作停顿,上拍重音踏板可使重音被强调的同时,更添些许神秘,而不会因过于表现重音而产生喧闹的感觉。

在印象主义作品中,柔音踏板的使用非常普遍,而在古典和浪漫时期则很少使用,因为它限制了钢琴的发展。本练习曲整体力度变化的范围很大,利用柔音踏板可使曲子在相对较弱的片段中加强手指对键盘的控制,使音乐在弱中再分出一个层次的强与弱,使力度变化空间尽可能扩大,让突强表现得更震撼。

二、音乐表现的特点及创新

印象派音乐开创于德彪西,他注重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意境美,从小受到肖邦音乐风格的影响,他非常重视钢琴的音色特点,充分發掘钢琴的表现潜力。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从PP、PPP到FF、SF的音量巨大反差,运用巨大的音量差别来给人心中制造一种画面消失的错觉。他的和声效果绝大多数都是从他的声学知识中所引申而来的。德彪西的和声功能虽然有别于古典,但是拆分乐曲并分析其中的旋律线条我们可以发现,旋律非常细致精巧,节奏变幻多端,丰富了绘画一般的气氛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声音悠扬婉转,动听却不长篇大论,朦胧却不拖泥带水,短小精简的片段化音乐不仅没有破坏音乐的整体结构,反而增强了画面的立体层次感。

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作品开始摆脱调式对音乐发展的束缚,作品中的和弦不再赋予明确的功能,增强了其在作品中存在的独立性,为音响色彩提供表现的空间。在调式上德彪西曾借鉴过东方的曲调,一些作品中的旋律有非常鲜明的五声调式特性。为了提示作品的调性,德彪西多用一个单声部的、长久持续不变的音级来实现,此音级因此具有了调性中心音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运用巩固调性的手法来确立音乐材料的统一基础,为带有人文色彩的调式音阶提供了一个“平台式的依靠”。

其作品在节奏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小节频繁无规律的拍号变换。第一首练习曲中的拍号涉及4/4、2/4、6/16、12/16,变换可谓颇为频繁。重音是支撑节奏律动的骨架,在人心中塑造音乐前进的步伐。不过为了渲染变幻莫测的朦胧感,重音自然也要变得神秘一些,强调记号往往会出现在没有任何准备的第二拍的位置上,不过在演奏时应注意声音不要过于生猛,强加的重音会使得音乐显得异常凌乱。在速度方面rubato(自由节奏)可谓是常客,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结语

印象派练习曲在演奏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着众多的革新。触键技巧改变得更加实用,踏板使用更加丰富多样,指法则在考虑到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显得更加考究。印象派音乐的色彩意境是建立在听觉之上的,因此,在手上功夫得到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听觉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最基础的是将注意力放在音高、节奏、结构和旋律线的分析上,但如果想要获得对音乐更好的把握能力,我们则需要提高自己听觉的灵敏度,清晰地分辨出声音处理在声音响度以及在和声功能上的层次,然后再放大到更高一级的结构中,微观—宏观—微观的多次对比,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许姗.钢琴音乐风格与经典作品分析[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刘莎莎. 钢琴练习曲发展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弗兰克·道斯.德彪西钢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杨子豪,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