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技术应用于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0-07-18 08:55夏延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1期
关键词:血常规脂肪肝红细胞

夏延武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黄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0 引言

脂肪肝在我国发病率在25%以上,它是指机体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所引发的病变,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乏力、食欲欠佳、右上腹不适等症状[1],随着病情发展,可影响患者肝脏正常功能,并发展为永久性肝损伤。但大多患者发病期间未出现明显症状,当确诊后对患者血脂与肝功能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做好早期筛查与诊断十分必要。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诊断方式之一,在血常规中多项具体指标为常用敏感指标,可观察血细胞数量变化与形态分布,对于机体内诸多病理变化存在敏感反应,继而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血液状况进行判断[2]。因此,在本研究观察中,主要针对血常规检验技术应用于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深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40例脂肪肝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67岁,平均(47.5±19.5)岁。另选择同期至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0例为对照组观察对象,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9~68岁,平均(48.5±19.5)岁。所有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异常、血脂异常或先天性血液疾病等,均展开血常规检验。本次研究中所选择观察对象与家属皆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间患者临床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血常规检测,指导患者在清晨,保持空腹,检查前禁食12 h,抽取静脉血3~5 mL后置于EDTA抗凝管混合,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仪器型号:日本Sysmex TX-4000i)行生化检测。

1.3 判定标准

统计两组参与研究对象经检测后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对比,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GB)、淋 巴 细 胞 比 率(Lymphocyte Ratio,LYM)、单核细胞比率(Monocyte, MONO)、平均红细胞容积(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 均 血 小 板 体 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中 性 粒 细 胞 比 率(Lymphocytes Percentage, LY)、嗜酸性粒细胞比率(Eosinophil Ratio, EO)、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等[3]。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两组统计数据得知,研究组脂肪肝患者WBC、RBC、HGB、LYM、MONO、MCV指标水平比较对照组体检人群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参与对象MPV、LY、EO、RDW指标水平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s)

生化指标 对照组 研究组 t P WBC(×109/L) 6.4±1.5 7.2±2.0 2.024 0.046 RBC(×1012/L) 4.4±0.8 5.5±1.4 4.315 0.000 HGB(g/L) 137.7±5.8 156.3±7.1 12.831 0.000 LYM(%) 32.5±4.1 38.1±5.0 5.477 0.000 MONO(%) 5.7±1.1 6.4±1.5 2.380 0.020 MCV(fL) 88.7±6.4 93.0±7.2 2.823 0.006 MPV(fL) 10.4±2.8 10.5±3.0 0.154 0.878 LY(%) 53.4±6.5 52.9±6.3 0.349 0.728 EO(%) 2.6±0.8 2.7±0.9 0.525 0.601 RDW(%) 12.3±2.4 12.5±2.6 0.358 0.722

3 讨论

脂肪性肝病简称为脂肪肝,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多种因素引发的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作为病理特制的临床综合征,对患者正常肝脏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经流行病学统计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饮食习惯改变,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经达到27%,发生几率增高,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儿童群体发生脂肪肝病症占比增高[4]。目前临床中研究认为,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因素包括日常生活方式表现为少动多坐、过度饮酒致使酒精消耗量提高、膳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脂肪、高果糖为主的膳食结构以及遗传易感等,因此脂肪肝发生率在2型糖尿病、长期过度饮酒、肥胖、代谢综合征人群占比比正常人群发生脂肪肝高2~3倍[5]。脂肪肝症状主要表现为小泡性脂肪变的急性脂肪肝症状,且起病急,临床反应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但经由体格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肝脏增大情况;少数患者可出现睡眠障碍、右上腹不适表现。而脂肪肝具备可逆性特征[6],经早期有效治疗能够促使肝脏中脂质堆积恢复至正常,因此为提高脂肪肝临床诊断准确率,做好早期筛查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实施有效治疗及改善预后均有着积极意义。

有临床研究报道显示,在多种细胞因子与内毒素的影响下会对患者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诱发脂肪肝;而白细胞计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将机体患脂肪肝几率与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同时肝脏作为负责造血的主要器官之一,若自身患有脂肪肝,可能直接影响机体中红细胞形态、可塑性,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宽,降低患者肝脏功能。血常规是当前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查与诊断方式,其能够对血液标本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指标检测,经检测清晰显示患者血液中细胞形态变化、数量及结构,从而对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判断。在行血液采集中,通过静脉血采集方式,可保证标本足够,静脉血采集中重复性强;相比较末梢血,其血液中成分更多,且血液纯度高,检测中受外界干扰小,最终检出准确性更高。同时采集中受环境影响小,因此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成分稳定性高,能够充分反映患者全身血液循环状况[7]。

在本次观察分析中,通过对研究组脂肪肝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群各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得知,研究组患者MPV、LY、EO、RDW指标水平与健康人群无显著差异,而WBC、RBC、HGB、LYM、MONO、MCV指标水平则明显更高于正常人群。分析原因得知,脂肪肝内部多种细胞因子联合作用可引发炎症反应,使白细胞含量提升。在血常规中红细胞指标具备较佳顺应性与应变能力,当患者发生脂肪肝后,可导致其刚性提升,变形能力与韧性降低,并影响血小板生成,而脂肪肝患者肝脏内发生脂肪变性反应,其红细胞在经由肝脏时继而转变为棘红细胞。同时因患者长时间处于肝脏内脂肪沉积状态,可致使肝脏纤维增生,当肝内沉积脂肪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排出,可能影响线粒体酰基化酶与肝脏酶类合成作用,甚至引发高血脂并发症,提高机体血液黏度,因此患者在血常规检测中可表现为血小板指数降低[8]。另一方面,当肝脏发生纤维化,则提示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浓度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等指标则能对血小板功能间接反映,从而对患者是否发生肝硬化进行准确判断。

综上所述,对脂肪肝患者进行诊断过程中采用血常规检测技术,可为病情发生与发展进行反映,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血常规脂肪肝红细胞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血常规解读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