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康在影视中的运用及其美学价值

2020-07-18 16:11李攀江周梦涵
声屏世界 2020年7期

李攀江 周梦涵

摘要:1973年,美国摄影师盖瑞特·布朗为解决摄影师拍摄运动镜头时需移动大量笨重的设备问题而发明了斯坦尼康。起初,他想用斯坦尼康完全取代滑轨、推车等拍摄运动镜头的设备,虽然这个愿望并未实现,但斯坦尼康使视觉能够接受的晃动感却在电影镜头语言领域里注入了新的血液。文章将对斯坦尼康在电影中关于对人物情感张力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斯坦尼康 人物情感 摄影机运动

1897年,法国摄影师欧仁·普罗米奥将胶片摄影机架在一艘正在行驶的小船上进行拍摄。1903年,由埃德温·鲍特导演的世界上第一部西部片《火车大劫案》中,导演或有意或无意地将摄影机架放在火车顶部拍摄打斗场面。事实上,电影创作者一直都在乐此不疲地进行关于运动镜头的探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拍摄平稳的运动镜头一般离不开轨道车笨重的轨道,经常出现铺设两小时而拍摄五分钟的尴尬局面。终于,1973年美国摄影师盖瑞特·布朗发明了斯坦尼康。事实上,斯坦尼康并不会代替轨道和摇臂或者被淘汰,因为其自身有独特的镜头语言体系,是另一种视点的表达方式,是空间内构造空间的工具,同时这种工具又给镜头增加了某种程度的情绪和感官。

斯坦尼康的构成及特点

斯坦尼康的构成。“斯坦尼康”(Steadicam)是由一支具有关节的弹簧合金减震臂和一些配套的平衡组件,其原理是依靠弹簧臂的减震效果及各个点位的物理平衡,使得移动拍摄的画面稳定性获得极大程度地增强。

斯坦尼康特点。1.使用斯坦尼康的优势。电影摄影师在使用斯坦尼康拍摄时可将摄影机放到齐胸的高度。使电影摄影师无论上下台阶拍摄、泥泞中奔跑拍摄、在车上追逐拍摄、在特殊环境跳跃拍摄,都实现了稳定的齐胸视角运动镜头的拍摄。同时,较为统一的视点和运动效果也很好地适应了大众的观赏习惯,使得观众的视觉审美感官得到了可接受的呼应。此外,从制作成本来讲,使用斯坦尼康的制作成本大大低于其他稳定设备。

2.斯坦尼康与三轴稳定器的差异。第一,三轴稳定器的小转弯与斯坦尼康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为两个设备本身的物理结构不同,导致与摄影师身体贴合性的差异。第二,三轴稳定器可做十分稳定华丽的跟拍镜头,斯坦尼康在运动时依旧会有些许晃动感。

斯坦尼康摄影的悬浮感及其美学价值

事实上,斯坦尼康的本身的悬浮感不是有意为之,只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特性。也并不是强调其悬浮感,而是这种状态最开始只是一种观众可接受的状态。埃德·迪基里奥曾表示,最初斯坦尼康仅仅是为摄影师能够在荒野上快速奔跑拍摄并获取稳定画面而设计的。它不像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1997)直接肩扛的让影院观众一时头晕目眩的镜头剧烈的晃动感,也不像重型轨道上摄影机接近于绝对平稳的运动,准确来说,像是摄影机没有根基地在空中漂浮着。这种即平滑又带有些许晃动的运动所带给观众的感受有个特定的称谓——“悬浮感”。

悬浮感对于表演者内部情感的表达。斯坦尼康初次在电影界拓荒是在1976年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成名作《洛奇1》中,史泰龙稍显吃力地通过台阶跑上费城美术馆的英姿,被摄影师盖瑞特·布朗通过斯坦尼康进行展示,从上楼梯开始的不同以往的轻微摇晃感,这种不同使得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了某种视觉的冲击,使观众深入其中并与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深深联系在一起,这令當时众人为之心折。

那种视觉上的合适晃动感有逻辑地放大了史泰龙此时为证明自己不是废材备战拳王比赛的艰苦与内心的挣扎,外出训练跑步时斯坦尼康会有参与。洛奇这种底层拳手突然接到和拳王进行拳击的机会,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在一番挣扎之后,洛奇决定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这种来自小人物的挣扎感和张力,通过斯坦尼康独有的镜头语言得到了放大和外化。但由于《洛奇1》是个小成本电影,当时并没有在电影界引起巨大关注。

斯坦尼康对演员表演的参与。适当的镜头运动可放大演员内部情感的张力,放大影片中要传递给观众的某种情绪。1980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闪灵》中,有一场小孩子骑着小三轮车在走廊里来回穿梭的戏。当时库布里克与摄影师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斯坦尼康与病人的轮椅相结合。不得不说,艺术中的某些突破有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场戏开始时导演要求小孩子慢慢地骑车。在正式拍摄前与小孩的排练时都很顺利,但演员在正式开始表演时将排练时的所有都抛在了脑后,开始一个劲地向前骑,推车的摄影师根本跟不上演员的速度。

这种似追上又追不上的镜头运动,极大地外化了当时情景的紧张气氛,在扩大了镜头内部情感张力的同时,也紧紧地勾住了观众的视觉及心理感知,加强了镜头的代入感。

斯坦尼康镜头对于人物不正常状态的表达。斯坦尼康对于人物不正常状态的表达在当时也拉起了一个小高潮,由于其运动相对手持摄影平稳过多,因而显得缺少了生命的韵律,所以斯坦尼康拍摄的画面往往不太不适合表现剧中角色正常状态下的主观视点,但却适合表现鬼魂这种没有生命的物质或人物在不正常状态的表现。特别是在带有些许晃动幅度的胸前镜头缓慢运动中再加入剧内人与镜头若有若无的互动,能把这种不失灵智的鬼魂巧妙地展现出来。

1990年,杰瑞·扎克的代表作《人鬼情未了》中萨姆在进入自己葬礼时主观镜头通过斯坦尼康的缓慢表现,让这个镜头显得在运动同时不失诗意,尽管运动对象是个没有生命的鬼魂,但拍摄时的摇晃使得这个主观镜头在具有主人公是灵魂体的暗示中又不失表演者主观情绪的表达。从这点来看,这是手持摄影和轨道运动镜头所难做到的。

斯坦尼康在影视拍摄中的优势

斯坦尼康的一些特点及优势前文已有所讲解,但斯坦尼康不仅仅是获得稳定的画面或悬浮感,其不容忽视的另一优势即在特殊空间内完成长镜头的复杂调度,不仅成本低,而且省时省力,有极强的视觉效果。

2020年,由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新世界》在春节上映,剧中第一集中徐天追赶犯人的片段也是利用斯坦尼康进行拍摄的。人物穿过北京传统的小胡同,穿过人流和大街小巷追捕犯人,在追逐过程中斯坦尼康的加入使追逐在不停地转化视角,或第一人称视角,或第二第三人称视角,这种镜头在极具代入感的同时也将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表达得十分巧妙,而且还悄无声息地向观众暗示了追逐者徐天性格中的“轴”劲儿。

斯坦尼康的出现也使纪录片中的平稳运动长镜头变为可能,而这种可能性也在使电影界更加深入探讨着场景空间、银幕空间和影像真实性的关系。巴赞(Andre  Bazin)曾对弗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在《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中用来表现纳努克在冰洞里和海豹搏斗场景的经典长镜头有如下评价,“如果将这个场景分割为许多戏剧性的片段,将会使本来真实的事件变成想象的事件”。

斯坦尼康在电视节目拍摄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摄影师在使用斯坦尼康时,需适应各种复杂场景的同时多排练与清理现场环境。由于斯坦尼康的運动需配合摄影师的运动才能实现,所以保证场地表面的规整与清洁很有必要,否则极有可能会发生摄影师在走位时被绊倒的拍摄事故。

导演与斯坦尼康摄影师需默契配合。斯坦尼康在结合舞台灯光与布景展现有炫技感的场面时,由于其起伏和落伏在现场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导演与斯坦尼康摄影师配合不到位,就会出现穿帮,虽然可以后期剪辑,但在直播时台上很容易出现小黑影的情况,所以一般会先切大景别镜头或观众镜头,使斯坦尼康摄影师撤离舞台。

结语

斯坦尼康所带来的跟拍运动手法、长镜头的更容易运用及带给观众的主观感受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斯坦尼康不可能取代轨道、推车等稳定工具。总的来说,斯坦尼康只是个拍摄工具,其镜头语言独特,有着不同于手持和轨道摄影的镜头风格,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创作者本身。同时,伴随着电影制作者的不断发掘及稳定器科技的进步,摄影师可通过斯坦尼康,将多个维度的平稳运动有逻辑地整合在一起。虽然在实际的外景拍摄中,跟焦员既要摒弃传统接触式调焦而改用无线跟焦系统,又要避免侧面吹来的大风(因为画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倾斜很容易被察觉),而且也要避免碰撞,需要更大的操纵空间,但斯坦尼康在影视创作中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其实际作用、镜头语言体系及其美感已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海舰:《“看到”与“感受到”——手持摄影画面与斯坦尼康摄影画面的比较研究》,《当代电影》,2016(6)。

2.[美]达德利·安德鲁 著,李伟峰 译:《经典电影理论导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