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作文教学的新路径

2020-07-18 15:59牟其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评价

写作能力是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等综合能力的表现。由于学生先天禀赋和环境影响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点,面对同一题目的作文就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而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四个环节: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发放习作——简单评讲。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以为,作文前的指导必不可少,只要通过“他”的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才会打开思路,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实际情况呢?作文前的指导,不少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按部就班地顺着老师的“套路”去构思,去作文,这样的“指导”结果,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因为“不作为”的指导,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致使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的是别人的思想,更谈不上新意和灵气,作文雷同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作文批改的方式呢?也常常是:教师阅览学生作文,用各种符号进行“删、增、调、换”,还有旁批和总评等,可谓费时费力,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观主办”的批改方式,自然会产生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既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学生也不能及时知晓自己作文的真实情况,更无从改进。一篇学生作文如果用8分钟批改,那么两个班级120多名学生的作文至少要用16个小时才能勉强完成,也就是说教师“背着”学生批改一次作文就要花去将近一周的课余时间,而学生对教师辛辛苦苦的“批改成果”又无法即时了解,对自己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无法及时补救。其二,学生没有参与作文批改活动,对批改的情况了解没有多大兴趣,教师把作文本发下去以后,有的学生只看看批语和等级(分数),还有的学生甚至看都不看,往课桌里一塞就完事;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自己的写作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今后要怎么办……这些就无所谓了,自然也没去认真思考。而缺乏“思考”的学生,要想提高需要思考力很强的写作素养,恐怕就是一句空话了。

作文评讲呢?也常常是教师从批改后的习作中选出上中下三类文章各一至二篇进行分析讲评,尽管教师讲的很卖力:褒贬个眉飞色舞、酣畅淋漓,但学生不过是听个热闹而已。

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怎么看怎么就像我们国家20世纪实行的“供销合作社”,采用的“统购统销”的方式:学生作文是为了向教师这个“统购”方供货,教师“统购”后再统一划拨、销售,至于“产品”的质量如何,怎样销售,反应如何,学生可以一概不负责任,因为这一切与他们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如今“供销合作社”依然还在,但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强大作用下实施了全面改革,“指标性计划”“统购统销”已经失去了市场。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如果依然采取“统购统销”的旧做法,实在难以担负起新时代作文教学的使命了!因此,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写作规律,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才能较好实现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教导过我们的“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标。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寻求怎样的科学有效的路径呢?

一、“学习:通过写作”

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强调学习即研究,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发现、写作的过程,这就避免了把写作悬在“孤岛”的危险,让写作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一直在强调阅读积淀、生活体验对于写作的重要,但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写作与知识能力、精神素养的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引导学生把作文当作学习、研究的过程,不只看重作文课限时完成的作文成果,而是教师把目光放在之前之后怎样指导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上,比如指导学生怎样选题,怎样围绕选题利用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怎样组织材料进行有意义的表达,等等。

“学习:通过写作”,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个性化学习以至未来人生的规划,都有积极的影响。这样的作文指导活动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才会有科学而有效的意義。

二、作文“报章化”

20世纪40年代,一代语文教育名家朱自清先生就提出,学生的作文应以“报章化”为目标。这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在报刊上发表,而是说应该让学生的作文“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学生的作文只面对教师一个读者,不能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反应,交流的渠道被堵塞,写作的内驱力就会匮乏。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发表”他们的作品,就会有效培养学生为读者负责的意识,并且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帮助。在这方面网络的功能可谓强大,网络上的作文交流避免了作文产品单向输入、输出的弊端,每个人都在阅读别人的作品,跟帖评议,每个人又都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而且作文的过程由线性、滞缓的过程转变为即时的交互,大家在作文发布、跟帖呼应中,不断修正、拓展思维,作文——发布——讨论——获得启发——再作文,如此循环往复,纵深发展,在自主监控、他人的评价过程中,获得对作文的新认识,这无形中是在运用着“元认知”的策略,对作文本身进行认知监控和进一步改进。

三、作文反思

所谓“作文反思”,就是要求学生在每次完成作文后,回顾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在习作后面以“随笔”的形式具体叙述“这一篇”的写作感悟,成败得失、心得体会。其写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这篇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是否较好地表达出来了?

第二,我这次作文选材的理由是什么?即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素材?

第三,我这次写作中遇到了哪些困惑?比如对题意的理解是否妥当、素材是否缺乏、构思是否艰难、表达是否受阻?等等,更要重点说明的是,在本次写作中,通过自己反复尝试仍然不能克服的困难是什么。

第四,总体评价。我这次作文的“得”与“失”是什么?可以从主题内容、选材谋篇、结构层次等进行分析,还可以谈谈自己评价自身作文的“力不从心”之处。

第五,自己对教师今后在作文命题、指导、批阅、讲评等方面的一些需求和建议。

笔者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坚持让学生写“作文反思”,对于改变作文“少、慢、差、费”的现状,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作文成長记录

“作文成长记录”是学生写作的“自我画像”,记录着作文成长变化的印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不少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使用,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妨建立个“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既有对学生习作做出的等级评价,也有学生作文的过程记录,通过过程评价来改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的创建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文体的习作,跨学科写作的各种文本,反映学生在自主选题、写作及修改等方面有所进步的习作,表明从初稿到定稿思路发生变化的样本,“作文反思”随笔,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的获奖证书及相应的文本,等等,并附上内容清单,注明每件作品的写作日期。

“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要定期交流和评价,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写作要求及学生的作文实际情况,制定评价的明细准则,《准则》是在学期初就要让学生明了的,同时《准则》也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既有自我评价,又有教师、同伴、家长的评价。教师最好能够组织建立起电子版的“学生作文成长记录袋”,比如学生利用博客一类的写作空间,即时分享,自动归档,形成对学生自主、真实作文历程进行管理的强大系统。

因此,要真正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需要做一个参与者、引领者、主导者,要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活动,没有直接体验和丰富写作经历的人,很难理解这其中的甘苦。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和学习需求,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与查看习作,但一个自己没有写作体验和经验的人,这种观察可能是肤浅的,提出的意见也是泛泛而谈的,评出的等级和分数更是模糊而随意的,而那些具有直接体验和丰富经历的教师则可以和学生心心相印,很容易形成共鸣,给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是清晰而准确的。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天空中,我们要认真探究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作文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主体作用,让学生练就强硬的翅膀,飞天翱翔,展现英姿。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主编.邓彤,执行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牟其明,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