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高考小说命题的切入点

2020-07-18 15:59李建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切入点命题试题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我国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制,这一评价体制包含了考察的目的、考查的内容以及考察的要求三个方面,其中“一核”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考的问题;“四翼”主要回答了要怎么考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下,我们的语文高考越来越重视对高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查。文学类作品(现代文)的考察重点是引导考生针对不一样的表現形式,从语言、文章的构思以及形象等多个方面去欣赏作品,从而从不同角度获得审美体验。

因为小说这一题材的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点,所以小说在高考中就成为了常见的考察类型。如果从小说的创作角度思考,小说的语境要想发生变革,作者就需要从小说的思想表达、人物塑造、环境的描写上进行创新,也就是在“讲什么”方面进行创造的创新是很困难的。如果小说的作者真想有所创新,就要写出划时代的作品。所以,一个小说家作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怎样讲”这个角度。“怎样讲”主要包含小说的叙事语言和小说的叙事方式等多个角度。叙事方式相比较而言比其它的方式更加复杂,小说的特点也往往体现在在叙事方式上。除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之外,高中生在体验小说叙事方式上能力的不同,也是展示学生学问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样的价值观的引领下,数学学科是需要数学描述的,历史学科需要历史逻辑展现的,而我们的语文就要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学色彩”。回顾和探究我国最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语言表达或者艺术表现形式层面的考查,特别是从叙事角度作为切入点来命制的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多起来,这也逐渐成为了小说类试题考查的主流。

一、从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遮蔽和转换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小说的表述不一定都要表述清晰、全面,对小说的某些情节进行恰到好处的“遮蔽”,不但可以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慢慢置身于小说的情节中,走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有效体会作品的主要旨意。

多线讲述是小说能够“遮蔽”的第一个表达技巧。例如在2015年的全国语文试卷中《马兰花》,作者就仅仅用了1500字的篇目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马兰花一家人为了借款而发生了冲突;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还款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对麻神母女的还款过程进行了遮蔽处理,只是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处显示了一下这个线索,这样的表述方式既有效推动了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这样的处理促使小说的明线引起的故事冲突更加鲜明和集中。难能可贵的是,明线和暗线使得“借款”的故事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把整个故事延展成为“有借有还”的一个完美过程,这样就展示了小说中更多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和旨意。

小说遮蔽的第二个技巧是限制视角。小说的视角和小说的人称不是一个概念,例如第三人称并不一定是全知视角,作者在小说中会有意识地对第三人称进行视角限制,这是对小说的悬念设置留下了一定的伏笔,增加小说的真实感受。例如在2016年全国I卷的《天器》这篇小说中,就采用了第三人称半知视角展开叙述的。在小说中的“他”仅仅在最后蒙古同胞送瓜进门的时候才和主人公有了交集,再加上文中的“他”是不懂蒙古语的,本身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不能去了解送瓜人的状况,所以,具体到送瓜人是怎么冒着严寒和风沙来到基地,就成了小说的一个不能解开的迷。这篇小说的视角遮蔽,提升了作品的真实感。

例如2014年全国I卷选择的小说《古渡头》就是采用了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的。第一人称具有“所知有限”的特点,这就更加符合了读者的情感体验,作品会更加真实。但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是由“我”来讲述的,而是讲述的渡夫的故事,采用渡夫讲述的,文章中的“我”只是一个听众,这种叙事的方式,把对话当作小说叙事的主要载体,对比那些客观的陈述更具有跳跃性,这样的写法就把一些不重要的故事情节遮蔽了,才能省出笔墨对渡夫进行更加细致的描写。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其实这样的叙事方式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选入高中课文的时候是经过编者有意识的删减的,契诃夫的原文就是简单的朋友之间的对话。2019年全国II卷《小步舞》的重要场景就是作者在遮蔽故事情节和任务状态的情况下,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样的写法不但使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自然,还有利于故事的情节一步步展开。

上面介绍的两种遮蔽方式主要是遮蔽故事情节的,还有一种遮蔽的方式是针对小说中人物的,例如2016年II卷的《战争》这篇小说,就是以“电话”为连接的纽带把故事中的任务串联起来,对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有意识地进行了遮蔽,这就凸显了故事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也使得故事的人物塑造更具有真实性,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去想象。

通过视角的转换去展现故事中的人物,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此揭示故事的主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血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乘凉会上一段南腔北调的谈话,这篇小说就是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交谈,逐步把一个有关“血”的故事给读者呈现出来,这个试题的切入点就是从这里打开的。

转化叙事视角最直接的方式是对话,在小说的叙事中,还有更为复杂的视角转化。例如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就是作者运用了一种“闲喷”的叙事形式,从一条线索引向另一条线索,每个线索都会关联着几个人物,然后根据此人物的视角展开叙事。2015年全国课标II卷的《塾师老王》就是节选的一部分,只是试题中节选的这部分对叙事方式的体现不是那么鲜明,因此在试题中也没有体现叙事方式的考查。但是转换叙事视角仍然是比较独特的方式。例如《一匹马两个人》这部小说就是先按照马的视角、人的视角以及全知视角之间的不断转换来展开叙述的,这也是命题的切入点。再如,2017年全国II卷林徽因的《窗子之外》就是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转化来变化视角,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但是一篇散文,不管是在于“我”“你”,都是指的作者本人,而小说的作者是隐蔽在叙事者后面的。

二、从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叙事和时间空间之间的关系也是小说叙事研究的一个方面。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和叙事者讲述的时间空间是不一样的。根据讲述者的实际需要,叙事者可以对时间、空间、场景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自己的话语时空,这就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1.借助小说叙事时空的虚实关系进行切入。虚构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小说的内容和叙事者的现实世界仍然存在很多的联系。现实世界和小说的虚构世界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比较理想的命题切入点。例如2018年全国I卷的《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就是采用了历史和现实互相穿插的方式来塑造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作者运用视角之间的不断转化,展示了小说的特点,高考的命题也会随之切入,创设历史的具体情景,引导考生在关注文本中展开对历史的追问,不断地还原历史资料,展现了赵一曼女士的精神,这就会在学生不断的思考和感悟中对我国的革命文化达到认同的目的。2018年全国III卷的《微纪元》是一篇科幻小说,这是第一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这一类型的小说,从中我们就能够察觉到这个文体的重要性。科学和幻想是两种不同的时空观,这两者的不断融合正是科幻小说这个文体的意义所在,也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2.借助时间和距离的变化切入点。我们在分析小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故事的叙事时间距离和故事的时间局势之间的比值来具体描绘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比值基本是一致的就说明小说是实述的;故事的時间距离要比故事的时间局势比值要长,这就是扩述,不同距离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销售的不同节奏,小说的情节也会随之改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的《保护人》这篇短篇小说就是莫泊桑在叙述主人公第二天醒来,阅读报纸的时候没有吝啬自己的笔墨,大量引用了报纸上的报道,进行了扩述——①较为集中揭示了各个人物的内在关系,促使小说的情节更富有逻辑性;②促使故事的情节加快发展,为后来的马兰的一言一行留下了伏笔,为小说达到高潮做好了铺垫;③给读者留足了思考的空间,起到了平凡中见伟大的效果。

小说叙事时局的变化除了对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影响之外,还能够有助于塑造人物。例如在小说《祝福》中,鲁迅就三次对祥林嫂的外貌进行了详实的描写,这就是小说的“扩述”,深刻揭示了小说的内在主题和思想。所以,作者在叙事的过程当中,对一些小说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扩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同时也成了高考命题的入口。

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文本的特点就是命题的切入点,叙事仅仅是命题切入点的一种。就叙事来说,不仅仅是视角和时空的问题,叙事的语言、叙事的结构等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对于试题的命制和日常的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

李建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切入点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