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随想

2020-07-18 15:39薛保勤
当代陕西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温暖农村

薛保勤

这本《我们的村》,是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作者聚焦关中农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蒲城县重泉村,历时78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喜、同乐、同甘共苦,观察、感受、体味、咀嚼,用“情”审视、用“心”研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呈现了这份别具特色的报告。报告涉及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涉及农民的喜与忧、苦与乐……犹如一幅当下关中农村脱贫攻坚的“风景照”、乡村振兴的“风俗画”。

它朴素但却真实,它浅显但却厚重;语言尽管不如经典文学作品华丽,但却亲切;情节没有时下的神剧那么曲折,却是来自生活一线的用心之作。它是原汁原味的、不加掩饰的、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因而显得难能可贵。我以为正是由于普通的非典型农村的“真实”,使得这份报告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仍然是10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上溯两代至三代都是农村人。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存在,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渊源。农村就是中国人的根。大约正是这种根的情节,根的记挂,与根相关的乡愁,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勿忘农村!

清醒的认知是勿忘的前提,美好乡村应该是勿忘的目标。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上了以信息化、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同时数亿农村人走进了城市。农业不再是中国生存的最重要的产业支柱,农村在衰落。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农村和现代化的城市出现了撕裂。许多走进城市的乡里人,成为城市里找不着根的精神流浪者。城市的快速繁荣与农村的长期滞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消解这种裂痕使农村快速实现自身变革,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实现城乡相互适应、相互配套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农村重新焕发生机走上小康的内在要求。今天的农村到底怎么样?产业在升级,如何升级?农民在变化,如何变化?乡村在振兴,如何振兴?《我们的村》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奋争与奋发、艰难与希望、温暖与关爱、变化与前景、问题与隐忧。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振兴乡村的带头人。以驻村“第一书记”李鹏、村党支部书记孙满仓、村治保主任张三明为代表的乡亲们,在自己微不足道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中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地,有时甚至琐碎、枯燥、无趣,但却急乡村发展之所急,想农民致富之所想,坚强、真诚、执着,令人肃然起敬。他们都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艰难与希望。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面对资金的艰难,村里协调县上有关部门,为村里修了发展亟须的产业路,建起了54个棚,配套了机井、管理房。面对奇缺的人才,村委会就地找能人、培养人,就有了孙存良、孙兴铁、梁振民“三剑客”,又有了懂管理的张三明、孙立学等,还“培养”出了自己的植保专技员。同时,开阔思路请县上“农技110”的人来测土,请省上部门和专家学者“会诊”。艰难,在这里变成发展的台阶。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创业者的奋争与奋发。产业园是重泉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村干部倾注全部心思,从不图表面光堂、因地制宜选址,到建成当地领先的温冷两用棚,再到种植、收获、销售等各环节,聚精会神、殚精竭虑。书的开篇兴顺老汉病死在产业园,没有写如何处理复杂的后事,但却隐含着产业园发展的坎坷与艰辛。他们没有气馁,咬紧牙关跨过这一道道坎。他们的理想是朴素的,目标是具体的、琐碎的,努力和付出是真诚的。就像孙满仓说的,“看着它从一片光地,到有了胳膊腿、鼻子眼窝,这就跟自己的娃生出来一样”。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與时俱进与生生不息。书中有一节很吸引入,梁小利在抖音上与网友“干仗”斗法、与村民拍抖音视频“首届重泉村吃西瓜大赛”宣传重泉西瓜。网络销售、抖音宣传都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按照以往,这些新事物从城市传播到农村、从农民生活应用到农村生产需要很长时间,但重泉村人不仅在用,而且开始注册商标、开淘宝店、微信销售、自己建网站、照着脚本拍抖音,他们捕捉新契机、站到了时代的前沿。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温暖与关爱。这本书不是歌功颂德的报告,但我们都从中看到了功和德,看到了温暖与关爱。这温暖是国家的温暖,关爱是组织的关爱。村干部们把实实在在给村上办些事作为目标。同时,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聚焦扶贫,陕西网帮助建网站搞新媒体扶贫,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电商团来采购。这些温暖,让重泉村的发展如虎添翼。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重泉村欣喜的变化。2016年建档立卡时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有63户236人,现在只剩下3户4人。光棍伟伟外出打工领回了慧子结婚生娃,早早地摘了贫困户的帽子。正如作者所言,有了媳妇和娃就有了脱贫的动力。村里的产业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大棚的西瓜正在茁壮成长。乱搭乱建两个月全部解决,房前屋后千千净净,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变化是细小的,但却可喜。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治理的问题与隐忧。发展常常与问题并存。教育硬件的提升与隐患、留守儿童的感情缺乏、离独子女的心理矫正,瓜农的风湿病、颈椎病的得病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如何让瓜农走出“前半辈子挣钱,后半辈子看病”的怪圈,摆脱因病致贫的困扰?如何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能看得起病,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完善?还有产业发展中常常出现的违约现象,如何防范与治理,等等。乡村治理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靠一般的号召也不行、纯粹拿法律说事也不行,自治、法治、德治如何有效结合,形成合力?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门大学问,才刚刚破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题中应有之意,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农村改革的相对滞后,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中央及时提出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意图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农村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和创新,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乡村改革以来的“二次变革”。我们任重而道远!

20个世纪70年代,我曾在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子插队,对农村曾经食不果腹的日子有过切肤之痛,对农村有着特殊的记挂。以上是看了《我们的村》之后,由“根”引发的几点感想。

猜你喜欢
现代化温暖农村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温暖冬夜
温温暖暖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的女巫朋友
给妈妈送上温暖的爱!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