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2020-07-20 03:27张越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17期
关键词:腕关节韧带影像学

张越

【摘要】目的 研究1.5T与3.0T核磁共振技术在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1.5T与3.0T核磁共振检查,同时本组患者接受腕关节镜探查手术检查,以术中诊断为金标准,分析1.5T与3.0T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患者经术中诊断,确诊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26例,月三角韧带损伤11例,周月韧带损伤9例,1.5T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漏诊2例,3.0T核磁共振漏诊1例,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1.5T与3.0T核磁共振在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中具有满意效果,但是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查效果依然不能替代腕关节镜术中诊断,因此在未来临床诊断中,应该合理使用1.5T与3.0T核磁共振诊断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检出率,降低相关病症患者痛苦奠定基础。

【关键词】1.5T核磁共振;3.0T核磁共振;腕关节组织损伤

目前腕关节疾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继发的握力下降、腕关节功能紊乱以及腕关节疼痛等问题对患者造成巨大痛苦。腕关节镜检查是临床诊断腕关节组织损伤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新检查,无法保证患者依从性,寻找一种更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1]。核磁共振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很多病症诊断的有效手段,逐步成为无创诊断的最理想方法,目前很多医院将1.5T与3.0T核磁共振应用在腕关节组织损伤诊断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其入院时间为2018年12月~2019年10月,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1.63±7.41)岁。

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的同意,纳入标准为:(1)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入院时满足以下特征:①握紧拳时感觉疼痛;②腕关节旋转时感觉疼痛、弹响等情况;③腕关节无力;④伸指试验结果显示阳性;⑤三角纤维软骨挤压试验阳性。患者排除标准为:(1)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或者各种原因退出本次研究者;(2)影像学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

1.2 方法

准备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Skyra1.5T及MAGNETOM Skyra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在设备准确好后,指导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使手指伸直,腕部分别放置1.5T MRI与3.0T MRI特定环形表面线圈,以核磁共振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与压脂T2加权像对其行联合检查。在生成影像学检查结果后,由三名具有五年以上临床工作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判断。

同时本组患者接受腕关节镜手术检查,选择臂丛麻醉法,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后,使患肢保持90°外展后,用碘酒、酒精对手术区消毒,用无菌止血带捆绑上臂后,设置充气压力0.04 MPa。使用腕关节牵引塔悬吊固定前臂与腕关节,牵引重量15lb。使用前端角度为30°的腕关节镜镜头,分别选择3/4、4/5、6R背侧入路进入镜头、刨刀或射频刀头,认真探查患者腕关节情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腕关节镜手术检查结果以及1.5T与3.0T核磁共振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值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确诊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26例,月三角韧带损伤11例,周月韧带损伤9例,1.5T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漏诊2例,3.0T核磁共振漏诊1例,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比较1.5T核磁共振与3.0T核磁共振诊断方法的数据差异后,P>0.05。比较1.5T与3.0T核磁共振技术与腕关节镜检查结果显示,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 论

人体的腕关节具有复杂的结果,诸多复杂的软组织结构共同维护者腕关节稳定性,在这些软组织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周月韧带(SLIL)与月三角韧带(LTIL)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遭到伤害的部位,上述三个部位的功能受损,会继发很多问题,包括腕关节长时间疼痛、腕关节功能紊乱、活动受限等,最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心理与家庭负担[2]。因此在腕关节软组织诊断中,寻找一种的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称为医学界关注重点。目前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诊断在影像学检查中,经历了X线→CT检查→核磁共振的发展历程,其中X线是最基础的检查方法,能够识别人体腕关节的骨质损伤情况,但是由于腕关节的解剖结构异常复杂,观察腕骨时需要设置不同的透视位置,因此对检查者的要求很高,且在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诊断中的作用不大;而随后快速发展的CT诊断技术,弥补了X线技术在骨性损伤诊断中的不足,具有独特优势,但是该方法也无法快速确诊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情况[3]。

磁共振是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影像学技术,是目前临床行无创诊断腕关节软组织损伤的有效方法,在诊断期间,可以通过TIW1、T2TI等扫描序列,对患者进行多参数、多平面成像,因此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4]。本文针对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做进一步分析,根据表1的相关资料可知,1.5T与3.0T核磁共振检查方法与腕关节有创诊断的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核磁共振方法,同样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

腕关节镜是在肩、膝等关节大境基础上快速发展而来的一种诊断方法,成为临床诊断腕关节疾病的金标准,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腕关节镜技术能在直视的视野下对患者的腕关节状态进行监测,观察腕关节软组织中的微小病变,不仅可以排除软组织水肿、血肿等不良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也能依靠自身的特异性、敏感性诊断对患者腕关节软组织损伤情况进行判断;同时在腕关节镜诊断中,还能对病变部位进行外科修复,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5]。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腕关节镜的技术操作复杂,并且手术费用高、术后腕部遗留疼痛等问题都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在,在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技术的原理,是在静磁场中,通过线圈向患者释放特定的无线电射频脉冲,进而快速激发人体的氢原子核,促使氢原子核发生共振并吸收共振能量;而在停止无线电脉冲后,氢原子核会按照特定频率发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个过程会被体外的接收器记录,经电脑处理后能够获得图像[6]。因此在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具有满意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显示患者的腕关节韧带结构,与传统的CT与X线诊断技术相比具有更高检出率。而随着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发展,3.0T场强核磁共振已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准确、清晰的显示患者关节损伤情况,临床诊断效果显著。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1.5T核磁共振技术与3.0T核磁共振技术的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与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诊断的腕关节镜诊断相比,P>0.05,证明两种方法均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根据本文的经验可知,无论是1.5T核磁共振技术还是3.0核磁共振技术,在病症出现漏诊的患者主要集中在月三角韧带损伤上,提示对于疑似月三角韧带损伤患者,应该采用其他诊断方法,这样才能避免漏诊误诊等问题发生。

综上所述,在腕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诊断中,1.5T与3.0T核磁共振均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有效判断;但是临床上对于月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两种诊断方法存在漏诊风险,建议使用有创的腕关节镜诊断技术,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率。因此医师在诊断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诊断方法,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并保证诊断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健东.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7):102-103.

[2] 何元鑫.评价腕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88-89.

[3] 揭双民.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5):79-80.

[4] 谢占峰.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对腕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02):290-291.

[5] 刘慧楠.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4):144-145.

[6] 姜聪明.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用影像學,2018,27(07):2284-2285.

猜你喜欢
腕关节韧带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