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媒体路径研究

2020-07-20 03:25金一文
学理论·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金一文

摘 要:交互式的教育结构不仅存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而且也是学生之间的互助共赢的有效建构;高校组织者必须先正视微媒体平台在高校德育的技术载体、人文情感等方面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影响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结合如今的运作现状,从平台建设、沟通方法、团组运作三方面出发,增强微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微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随着网络微媒体平台的层出不穷,交互已突破原有界限和壁垒并逐步深入高校,成为广大学生流行运用的信息媒体。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辟了新战线,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制高点。教育目标要实现“好”,教育方法要运用“对”,教育内容要实施“全”,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载体,要充分发挥微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加深對微媒体工具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势在必行。

一、微媒体工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

(一)作用机制的静态分析

1.适当的切身关怀: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基本动力。切身关怀是指学校系统对于学生利益诉求和兴趣追求的合理认同与主动维护。学生能自觉主动寻求和生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正面的情感与认知,其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教育方式所通过的渠道与学生的真实要求、现实需要存在同一性。微媒体对学生切身关怀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贴合网络化生活的德育方式起到了催动作用,是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最原始的良好情感的驱动力之一。第二,科学的微媒体话语体系起着导向作用,通过生动的教育形式和便捷的教育服务,引导学生心理趋于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可。第三,大学生已有道德认知在微媒体中得以维持和深入,是促使德育成果得以强化巩固、稳定成熟的推动力。

2.多元的规训宣传:德育实效性提升的调控力量。微媒体平台上的规训宣传是指通过微信、微博、易班等渠道,将学校较为生硬的规章制度、教师训导等,以一种参与式、感染性强的方式进行宣传,从而使学生的内在观念与外在行为符合教育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一方面,借助网络新媒体独有的覆盖力和吸引力,培育学生正确意识、塑造学生健康心性。学生对于正确思想、道德意识的认知将会逐渐从被动接受,到自觉认可,最后到内化于个人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新媒体重要功能在于能为现存的校园人文体系和制度安排提供合理性、科学性的补充和升华。

3.有益的朋辈影响: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催化力量

虽然校园传媒并不是学生唯一的情感通道,但是却能为正面朋辈教育的萌生和定型提供相当的运作场所、思维标尺和行为模式。首先,学校内某一集体假使具备同一性的模式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就容易以一种心理压力和思维标杆,驱使学生端正自身心态和理念,逐渐形成与所在集体相统一的认知和行为。其次,凭借大众性、平民化的媒介,集体内部的互动可以更加频繁,相互间的影响能够更加多元,进而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对其生成对积极正面的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作用机制的动态分析

1.行为服从和生活需求: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初步形成。行为服从是指学生从趋利避害的动机和利益获取的风险最小化目的出发,初期对微媒体教育形式和内容采取的思想追随和行为依从。尽管这种服从是建立在学校强大的权威基础之上学生被动采取的思想和行为反应,但是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在被动服从中初步地、直观地发现整个网络教育系统的运作原理和新意之处,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心世界中的认可奠定基础。所以在萌芽阶段,微媒体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动性的生活需求和被动性的服从参与交叉推进的现象。

2.观念契合和心理认同: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始累积。认可感的生成必须以个体为基础,以个体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调适为前提,其特点是结合个人喜好和现实经历,结合多元综合、反复衡量,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合意感。微媒体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参加教育活动变得更加主动和频繁。在社交网络的正常互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评论转发,合理、正确地发表意见以及与他人深入探讨,通过展现个人风采和能力,赢得尊重和认同,进而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使自我教育积极性得到最大化的激发,满足其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坚定明晰并增强社会主流价值目标和道德准则的自我要求。

3.思维内化和行为习惯:微媒体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塑化定型。思维内化是指将长期以来的情感态度、心理体会上升至稳固成熟的价值判断、选择的标准和行为过程的模式。在微媒体利益关怀、生活体验、集体熏陶等外在因素的不断作用下,学生会把感性情感层面的微媒体教育的喜好感、接纳感,凝结为理性思想层面的观念、意志,升华为一种结构化、有序化的思维方式,并以之作为自我审视、自我要求、自我调适的基本指标和关键驱动。学生们对微媒体式教育已经超越之前的被动使用或者仅趣味驱动的阶段,而是主动地、自发地,能够带动其他人使用微媒体工具;不再是原来任务性质地去参与体验,而是自觉、熟练地运用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微媒体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一)生活方式契合强化与使用频率相对不高并存——基于微媒体平台的向心力

网络化生活方式是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班团组织中,每个学生班级、学生组织都普遍会建立一个QQ群、微信群,积极开展交流互动。随着多种网络终端的急速发展,微媒体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而且成为互动调查和回应学生利益诉求的重要通道。但仍存在个性选择性接受情况较多的情况,部分类型活动的互动参与率相对不高,实际活跃度较低。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将生活中“看热闹”的习惯沿用至网络上,在逐利而缺少沉稳色彩,浮躁快餐式而理性思维缺少的网络环境中,强烈的探新求知欲和相对薄弱的思想觉悟的双重影响,是导致微媒体平台上出现了人多却说话少现象的根源。这对以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科学思想态度为落脚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即时内容趣味性强化与思想深度整合性不高并

存——基于微媒体平台的内容覆盖

从学校各类微信号的推送内容和方式看,借助当今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幽默、形象的图片和视频,从宣传方式由通知式直推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互动式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满足不同层次和主题知识的需求,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效果。但与此同时,宣传内容还是存在零碎化倾向,缺乏必要的深度,学生在内容理解上难以上升到系统整体、成熟稳定的思想认识。微媒体内容过于通俗娱乐化的现象广泛存在,片面追求阅读量和普及程度,极易将知识变为缺少科学性、完整性的碎片信息。片面将严肃的教育内容转化成快闪式的即时信息,更是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内心思想道德强化与现实行为模式游离并存——基于微媒体平台的运用成效

在微媒体平台上,大学生们会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对社会丑陋行为进行谴责和批判,对社会正能量事件有所触动,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我为大学庆祝生日”、“带着国旗去旅行”、为贫困学生“轻松筹”等活,就充分证明了90后大学生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体会到社会责任。但在高自由度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受生活表象、单次经历、形色信息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的理想标准容易出现与现实要求相割裂脱节的现象,难以把这些认知升级到行动外化,使知识层面与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思想模式间形成上出现了一定的断层。

三、发挥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建设有趣味、平等化、接地气的微媒体平台功能

微媒体的突出特点在于教育主客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平等关系,更容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格局。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中,目的期望所表现出的主观驱动感,想法观点所表现出的相对真实性为针对性、层次性的教育提供良好手段。首先教育者要以开放心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学会客观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主动投入微媒体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媒体素养,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运用微媒体开展教育工作的创新意识。增强辨别把握能力,抓好形式新颖化和内容思想性间的平衡点,多内容的升华提炼与实时更新。技术人员需要设计公信力高、易接地气的互动平台,加强对动态内容的科学监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专门通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二)建设有魅力、深情感、通思想的沟通交互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常做、最重要的工作不外乎思想交流工作,其效果与沟通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微媒体给予沟通机制更新更大机遇和更新途径。从辅导员来说,自身需要摆正位置,明确职责,在这个远程、无直面的教育平台上,思政工作者更应重视交流沟通的情感付出和线上线下疏导环节的科学衔接。在网络语言的表现上,切忌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或针对校园问题,或针对社会现象,只有兼顾切身的指向性和引导性的教育内容、活泼的话语体系和深刻的理念内核,才能对学生内心产生长久的影响力,才会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三)建设有自主、宽范围、深内涵的团组运作方式

激发学生群体内部在微媒体平台上的交流互动,促动班组、团组织内部活动自主设计、主动参与,能助力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实现自我成长,挖掘自我教育潜力,强化行为外化主动性,最终架构完成科学全面的思维方式。作为班级能量传播源头的教育者和信息宣传中介的学生意见领袖,教育者需建立起亲近情感关系,这是激发集体内部相互教育的重要捷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完善学生党员相互联系的网络组织机制和反馈机制,为党员联系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后盾和有力的人员保证。学生党员在确定自己的联系对象之后,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自信心,肩负起应有责任,在生活、学习上对同学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同学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張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2-288

猜你喜欢
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