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与福祉学的基本理念与宗旨

2020-07-20 06:41孙久富
养生大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宗旨福祉理念

孙久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代名词;“福祉学”就是要研究民众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采取什么样措施与方法,才能使百姓的生命全过程得到保障,进而实现高度文明的、理想的福祉社会。

目前,海南正在率先垂范,打造我国康养旅居之圣地。这正是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践行福祉与福祉学的最好范例。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实现理想的福祉社会,即: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在一生中都能享有充分的社会保障,享有公民的基本权益;社会公平正义、人民自由平等,生活充满幸福之感,这是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亦是现今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到这一最高境界,人类社会一直在始终不渝地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从西方哲学家所设想的“理想国”“乌托邦”“契约社会[1]”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再从东方哲人所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2]”“极乐净土”“桃源之乡”,到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为之而奋斗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反映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并为实现其愿景所付诸的实践。而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为谋求实现理想的社会形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所采取各种方针政策,所践行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益活动,都属于社会福祉事业。社会福祉既是实现福祉社会之方法与手段,又是探索與实践之过程。可以说:福祉社会是集人类理想与智慧之大成,是人类社会通过实践所确立的伟大坐标。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通过实践所确立的伟大坐标,首先要明确社会福祉与社会福祉学的理念与宗旨。然而,理念与宗旨并不是固定的,它因时代、国别、政治、经济、文化之差而相异。

西方早期福祉理念基于宗教的慈善博爱与济贫扶弱,近代福祉理念则以人道、互惠、平等、正义、援助自立等为其基本理念与宗旨。尽管有所区别,然而穿越时代,超越上述各种差异,社会福祉与福祉学的最基本的思想理念,若按我国传统说法,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体”。这一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公元前,中国古代哲人列子就提出了“天生万物,唯人为贵”[3]的观点。古籍《尚书》记载有:“民可近,不可下;民唯邦本,本固邦宁。”[4]正因为如此,为政者要“行大仁慈,以恤黔首”[5],视黎庶百姓“如彼身体”,“调百姓而如调百脉”[6],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7]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可运于掌”[8],使百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9]这些至理名言及论断,与当今世界上所通行的社会福祉与福祉学的宗旨与内涵可谓是殊途同归。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福祉的基本理念与宗旨已演变为:维护每位社会成员的生存、自由、自立的权利,按照每位公民的需求与选择来提供社会福祉服务,使每个人在家庭及所生活的区域内,都能享有作为人的尊严,享受其生活保障。为此,在个人与社会的连带关系的框架下,根据每位福祉服务利用者的实际情况,施予各种恰如其分的援助。而社会福祉学的基本理念则在于:研究与社会福祉事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

为了实现上述理念,政府要根据社会福祉发展需求来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公共机构与民间团体要在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通过福祉实践来不断地促进社会福祉政策与措施的改革与完善。因此,社会福祉学的研究应以政府政策与法律法规及人权、社会正义为其依据,以福祉实践所遇到的问题为其研究课题。同时,为了支撑福祉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备社会福祉专业知识与社会福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使之具有研究解决社会福祉问题的能力与服务社会福祉实践的能力。而在福祉专业教育中,福祉学是各门学科的总括与基础。此外,社会福祉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怀有仁爱之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又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惟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因此可以说:社会福祉与福祉学的宗旨与理念就是以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以推动社会变革,力图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各类民生问题,促进人们潜能的释放,保障与增加人民的权益为其内涵。

社会福祉是实现福祉社会的手段与过程,它以社会民众需求为导向,以改善民生,服务于民为准则;以保障公民权益,解决民众生活问题,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提高生活质量为其工作内容。而社会福祉学则是基于社会福祉实践的研究体系,它以福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正义、保障人权、维护福祉服务利用者的权益为准绳,以研究福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激发人们的潜能,推动社会结构的改造,探讨实现福祉社会的途径为其研究内容。社会福祉与社会福祉学的性质及我国发展福祉事业的要点,大致可以归结如下:

1.社会福祉是实现福祉社会的手段与过程,社会福祉的内涵虽丰富多样,然其根本理念与宗旨则在于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2.社会福祉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它横跨众多学科领域,以社会实践为其研究基础。

3.为了构建福祉社会,实现小康社会之升级,我国须进一步构建与完善福祉法律法规体系,为福祉事业发展提供各项法律保障,增进与确保福祉利用者的权益。

4.社会福祉是社会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须在政治上高度重视社会福祉事业的发展,加强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统筹计划安排适合于本地区的福祉发展事项。

5.迅速推进福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福祉教育体系,为实现福祉社会培养大批人才。

6.加强福祉研究,建立福祉信息网络与福祉研究数据库,实现福祉研究的科学化与信息化。

7.构建福祉产业链,通过福祉事业的发展拉动经济,促进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既然明确了宗旨与理念,了解了发展社会福祉的要点,那么对照现实,找出问题,补齐短板,通过社会变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有:就业保障、雇用制度、工资待遇、扶贫救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年金、养老保险、老年人保健与介护服务等众多内容。遵循福祉与福祉学的理念与宗旨,解决各领域里存在的问题,使全体国民皆能生活在无忧无虑,营造充满幸福感的社会环境,这就是社会福祉的总体目标与工作内容。

[1].源于西方哲學家所提倡的社会契约论,即:通过契约确定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须遵守社会共同的规则,并接受相应的义务,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的权益不受到侵害。

[2].中国古人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参见《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列子·天瑞》。

[4].《尚书.五子之歌》。

[5].《吕氏春秋·简选》。

[6].范仲淹《君以民为体赋》。

[7].《孟子·梁惠王上》。

[8].同注7。

[9].《礼记·礼运》。

猜你喜欢
宗旨福祉理念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