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视域下的诗歌翻译探究

2020-07-20 03:21柳亚杰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7期
关键词:情感分析

摘  要:本文从世界文学视域,即世界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翻译的关系及作用等角度出发,对于诗歌翻译中的译者角色进行探究,进行情感分析来探究诗歌翻译的新模式。

关键词:世界文学;译者角色;情感分析

一、“世界文学”与翻译

(一)“世界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的观念起源于1827年,在歌德阅读《好逑传》、《玉娇梨》等中国文学译本后。歌德(2010:5)指出,世界文学已经开始,每个人都应促进其发展进程。

Moulton(1911)指出,翻译中失去的只与语言有关,不影响文学本质,但充斥着翻译作品的世界文学无疑是“低一级学科”。1965年美国比较文学会的“列文报告”(Levin Report)认为世界文学作为本科课程,比较文学作为研究生课程是有益的。Levin(2005:23)认为,“比较文学课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原著。”1975年的“格林报告”(Greence Report)沿袭1965年“列文报告”说法。Greence(2005:30)认为“使用译文教授文学对本科未提出语言要求,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等同起来” Carroll. M.T(1996)质疑用译文编写世界文的学选集做法。Saussy(2006:11)认为阅读译本无法真正理解原作,若消除不同文学类别的差异,则抹杀其差异性。Pitzer J(2007:20)认为“翻译过程中流失的远不止语言的意义”。王宁(2009:6)指出,当国家疆域模糊时,超民族和世界主义就会出现,引发世界文学的兴盛。米勒(2010:8)指出,世界文学是当前全球化的伴生物。Venuiti(2013:193)指出,没有翻译,世界文学的概念就无从界定。林嘉欣,李东杰(2018:91)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快消文化发展迅猛,网络小说盛行,文学作品流通、传播、阅读、流通速度极快,通过翻译可助其跨越文化圈,加大读者群体。此时,翻译作为中介和世界文学体系的实现,前提作用彰显。

(二)“世界文学”和翻译的关系

从上面世界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和翻译密不可分,一直就其关系争论不休。伴随着世界文学的概念的诞生,翻译就全程参与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Casanova认为,在过去几百年里,文学资源集中于巴黎,并树立巴黎世界中心地位。Casanova(2005:74)指出,文学世界内部结构的不平等性,引起各民族文学间碰撞,文学空间变得越来越持续统一起来。文学世界内部结构的不平等性体现在: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世界文学体系相对来讲有独立性,如拉丁美洲虽然政治经济落后,但是其民族文学却在世界文学中占重要地位;中国与日本政治经济强国,其文学世界文学中地位没有凸显。

Casanova(2005:84)“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误会,但却是文学世界中文本流通的最重要的实现方式。通过翻译获得认同的复杂机制,也就是说一切文本都需要借助媒介(翻译)来称为世界性文本”

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是为了本民族文学的流通,利于对原语文学的理解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学的交流和发展。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有文化差异,有情感差异,政治差异等。“世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根源于语言的不平衡,这种语言的不平衡根源于世界各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差异和不平衡。以往,由于语言霸权主义造成语言翻译中的障碍,某些语言占强势地位,而其他劣势语言就无法顺利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弘扬造成阻碍。在世界文学的大发展下,翻译的功用在解释、传播世界文学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世界文学和翻译密不可分。没有翻译,就无法推进世界文学的普及和发展。

二、诗歌翻译的历史

第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好逑转》英译于18世纪被译介到英国,迅速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被转译成法、荷、德等文字。19世纪下半叶,来中国的英国传教士、外交官对中国研究产生了兴趣。其中从事汉籍英译的汉学家,在英国有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韦利擅长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译过《诗经》、《楚辞》、唐诗等,其中《楚辞》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而他对唐诗的翻译在英国学术界也颇有影响。他大胆冲破英诗韵律的束缚,创造一种无韵的自由体,有强烈的音乐感,他的译作和原文一样清新隽永,给人美的享受。

许渊冲的40多部译著中,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就占了20多部,涵盖了唐宋元明清的著名诗词作家。1994年《不朽的诗》(Songs of the Immorals)在英、美、澳等国同时发行,这是企鹅出版社首次推出由中国人翻译的古典诗词,好评如潮,出版者评价此书的译文是“绝妙的”,被评说“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主要译作有《中国古诗词600首》、《诗经》、《楚辞》、《汉魏记》、《毛泽东诗词选》等。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尤其唐诗的翻译,以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1915年首版于伦敦的《华夏集》为开端。其中包括《诗经》,屈原、李白、王维的诗,在英语世界影响巨大,是庞德对文学“最持久的贡献”。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D. Walcott说他的诗歌在追求简明诗体方面受到了庞德所译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1921年女诗人艾Amy Lowell的《松花筏》译诗137篇,李白的诗过半。汉学家Stephen Owen和A. C. Graham对唐诗更全面的研究,包括欧文《初唐诗》(1973年)、《盛唐诗》(1981年)和格雷厄姆的《晚唐诗》(1965年)。20世紀70-80年代,美国成为西方世界唐诗研究的中心。其它的中国古典诗歌开始被译介。美国哈佛大学J. R. Hightower)等译著《陶潜诗集》(The  Poetry of  Tao Chien)1970年由牛津大学出版。1986年,被誉为美国“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之泰斗”的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出版了他编译的《中国诗选》(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香港大学陈文成的《沃森编译的<中国诗选>读后》中,称赞“几乎篇篇珠玉”。

三、诗歌翻译的译者角色

刘士聪认为“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字所叙述的是同一事件,而译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对原文的把握,通过对原文文字的准确理解和对原文的深刻体验,再来考虑如何表达的问题,才能取得好的艺术效果。”

谢天振在《译介学》中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例: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Giles 译:

On this day last year what a party were we

Pink cheeks and pink peach———blossoms

Smile upon me;

But alas the pink cheeks are now far away,

Though the peach blossoms smile as they smiled that day.

赏析:诗中营造了“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两个场景,崔护没有写成叙事诗,而是以抒情诗人的眼光、用抒情诗的形式来感受生活中的事情和回忆失去的美好:崔护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美丽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再來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增人惆怅。

第一句中增译了“party”,破坏了美感,有点俗艳和轻浮。“此门中”要不要翻译,如何翻译“门”?译成“door”过于现代,乡下“柴门”才符合。“中”译成“beside”比“in”更有画面感。“去年今日”译成“last spring”足以表意。“人面”译成“the pink cheeks”过于平铺直叙,没能表达出作者的今昔感慨,笔者译成问句,直接指明“your smiling face”而不是“the smiling face”表达对女子的怀念的惆怅之情。最后一句很有画面感和色彩感,把“the wooden gate”改为“this wooden gate”,和“your smiling face”,更能加强追忆与怅惘的情怀。“人面桃花相映红”翻译成“our smiling faces” 被桃花“映红”的何止姑娘的脸,还有崔护的脸和心。两心相“悦”跃然纸上。

笔者试译:

Last spring we are together beside this wooden gate,

Then and there,our faces are pink like the red peach flowers.

Now where s your pink,smiling face?

While the peach flowers are still blossoming in the spring breeze.

参考文献

[1]  Carroll .M.T No Small world:Visions and revisions of World Literature[C] Urbaba. H.: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96.

[2]  Greence,T. The Greence Report,1975:A report on standards [A] In Charles B(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tism [C]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28-38.

[3]  Levin,H. The Levin Report,1965:The report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 In Charles. B.(ed.)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 [C]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21-27.

[4]  Moulton. R. World Literature and Its Place in General Culture [M]. New York:Mcmillan,1911.

[5]  Pitzer. J. Toward a productive interdisciplinary relationship:Betwe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J] Comparatist 2007(1):6-:28

[6]  Saussy,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C]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

[7]  Venuti. I.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world literatur [A] In Venuti,I(ed.)Translation Changes Everything [C]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13:193-208.

[8]  歌德,著,查明建,译. 歌德论世界文学] [J. 中国比较文学,2012(2):2-8.

[9]  林嘉新,李东杰. 系统中的竞争、冲突与创造:当下世界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模式[J] 外语教学,2018(6):90-95.

[10]  王宁.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世界文学的兴盛[J]。中国比较文学,2009(1):24-26。

[11]  希利斯·米勒生安锋.世界文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 探索与争鸣,2010(11):8-10.

作者简介:柳亚杰,1971年12月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硕士,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与教学。

猜你喜欢
情感分析
面向应用比较的用户评论挖掘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博文本的情感倾向分析
基于word2vec扩充情感词典的商品评论倾向分析
基于语义的互联网医院评论文本情感分析及应用
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评价对象抽取研究
基于SVM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在线评论情感属性的动态变化
歌曲《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的情感分析与演唱诠释
文本观点挖掘和情感分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