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秒时代新闻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2020-07-23 06:16代丽丽
新闻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信力速度质量

【摘要】随着手机作为移动传媒工具的广泛使用,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实时甚至是全时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之间对于新闻的拼抢高度集中在速度上,而忽略了对质量的追求,造成了稿件质量粗糙、低下,影响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本文从这种现状入手,分析了新闻传播重速度轻质量造成的危害,并对二者应该如何平衡,提出了解决之道。

【关键词】读秒时代;速度;质量;公信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速读时代。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闻已经从及时传播向实时传播、全时传播发展。拼抢新闻的速度已经以秒为单位来计算。各家媒体为了“先发制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为了拼抢时间,复制粘贴、消息不经核实、抄袭剿窃、文字粗糙、语法不通、错字连篇等情况已经成为行业通病。过度追求速度导致了新闻质量的严重下降,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并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读秒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

在传统的纸媒和电视时代,新闻制作通常以天为周期,次日播发前日的新闻占据主流。少数的晚报可以做到当天上午的新闻下午见报,已属非常难得。电视新闻除了少数重大新闻进行现场直播外,绝大多数新闻至少也要有几个小时的制作时间。但是,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消息的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介的束缚,具备了移动性的特点,只需要一部手机,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甚至可以直接观看画面直播。新闻传播进入了“读秒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实时接收信息,并做出反馈已经成为现实。

对于媒体而言,出于同行业竞争的原因,拼抢新闻的传统由来已久,新媒体时代,流量为王,谁先发布了消息,谁就会得到大范围的阅读和转载,媒体的竞争更加集中在对速度的拼抢上。

对于一些容易抓住受众眼球的消息,例如政府发布重要政策,疫情、火情、警情等社会突发事件,法院宣布大案要案判决结果、重大体育赛事决出比分,甚至明星通过微博发布一则恋爱或离婚的八卦消息,都会引来各路媒体蜂拥而上,第一时间抢发新闻。

用户会发现,如果自己的手机同时安装了若干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这些客户端常常会在相同的时间对同一新闻进行弹窗推送,而且这些消息的抵达时间几乎是同步的,前后的差距最多只有几秒钟。但用户打开这些网页会发现,各平台推送的消息毫无二致,甚至连标题都没经过编辑加工,新闻同质化异常严重。

二、拼抢速度轻视质量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新闻媒体沦为转载工具

由于拼抢时间,很多媒体对稿件内容根本无暇编辑,完全是直接粘贴相关机构发布的文件、声明、说明或个人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公开的信息,如果发布方是用文字截图方式公开信息,媒体甚至来不及将其转化成文字,就直接将截图当做新闻发布出来。

以政府发布重要政策的稿件为例,笔者作为记者,以往在采写这类稿件时,需要对政府文件进行细致的阅读和深入思考,与此前政策进行对比,抓取百姓关心的新闻点,很多时候还要采访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或者行业专家,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但在拼抢时间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已经没有时间把这些政府文件吃透,甚至在记者还在阅读文件的时候,一些新媒体平台已经迫不及待地将文件原文粘贴并发布出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媒体完全成了转载的工具,失去了自主采写新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困难,需要在浩瀚庞杂的信息中寻找和判断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二)新闻丧失真实性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过度拼抢时间会使得新闻媒体没有时间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核实,造成假消息频出,先造谣再辟谣已经成为当前一种常见的新闻传播规律。

新媒体时代,很多机构或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发声平台,例如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号等等,很多信息通过这类自媒体平台披露出来。对于这些从网络上搜集来的素材,新闻媒体有责任进行求证,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才能将其作为新闻发布。但当前的情况是,很多媒体为了拼抢时间,根本无暇核实情况,拿到素材的第一时间就将其作为新闻发布。公众通常出于对媒体的信任,便信以为真,结果造成谣言纷传,误导受众。谣言传播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发现消息的漏洞,于是又开始进行一轮辟谣式报道,甚至频频出现“剧情反转”的情况。

例如,2018年11月24日,环球网发布《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击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一稿,消息称,在11月24日进行的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历经长达数小时的计票过程,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最终击败了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可真相是,直到11月25日凌晨2時58分,台北市1563个投票所才全数完成计票作业,结果显示,柯文哲得票数为58.082万张,与丁守中的57.7566万张拉开3254张票的差距。台北市长柯文哲在“九合一”选举中险胜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连任台北市长职务。

环球网的新闻出现重大错误,追根究底,还是为了在新闻时效上拔得头筹。他们在台北市长选举还没出全部结果时根据当时的投票情况对台北市长两位候选人的胜负情况进行了报道,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最终投票结果反转,柯文哲逆转丁守中获得连任。倘若媒体在追求发稿速度的同时,也能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待投票结果正式公布之后再行报道,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乌龙事件。

(三)稿件质量低下错误百出

为了求快,记者撰写稿件匆忙,新闻报道中新闻要素不全、事实叙述不清、语句不通、前后矛盾、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情况也屡有发生。这些看似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却在新媒体中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让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平衡之道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速度与质量同样重要,稳中求快才是媒体发展的正确路径,但当前的新媒体竞争环境,造成了新闻媒体贪图“快”,而放弃了“稳”,严重地影响了媒体的声誉,无形中丧失了自己的读者,必须坚决杜绝。

(一)按传统媒体标准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传统纸媒在发稿时都实行三审制,但在现阶段,新媒体的审稿流程比较简单,记者提交稿件后,通常只需经过编辑、总编两道流程,未设校对岗位,甚至有一些新媒体平台,从稿件的采写到编辑,再到发布,完全由“小编”一人全权负责,稿件出错的几率极大。因此,建议新媒体在采编流程上也要建立与纸媒类似的制度,记者的稿件提交后,由编辑、总编、校对等进行层层把关。

(二)速度落后的情况下寻求第二落点

对于非独家的新闻消息,各媒体推送的内容几乎完全一致,这就造成了大量低质量的同质化新闻的诞生。谁都不能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那么当事件已然变为“过去时”,记者不妨改变思路,沉下心来,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进行深度报道,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运用纵深思维把新闻做透,也许还能起到“后发制人”的效果。

比如,2018年,很多媒体都同时发布了社保入税的消息——《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要求,从2019年1月I日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北京晚报》在抢发这样的发布类消息时并不占据强有力的优势。于是记者在消息发布之后,对社保专家进行了深度采访,分析社保入税对企业和员工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发现了多办企业社保基数不合规、社保低缴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合规缴纳社保,员工待遇将大为提高等重要信息,形成了一篇深度稿件《五险改由税务收将会影响你的钱袋子,》,这篇稿件详细解读了政策变革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因此比简单抢发一条消息更有价值。

结语

不论媒体表现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为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新媒体时代来临,抢速度不是放弃新闻质量的理由。敬畏文字、严把差错,才是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底线。

参考文献:

[1]刘丽群.把好新媒体报道的质量关[J].军事記者,2017年07期.

[2]蒋雨桐.对新闻时效性的再思考——“速度为王”并不是制胜之法[J].科技新闻传播,2019年07期.

[3]刁竹.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从抢新闻的“乌龙事件”到慢新闻的慢、准、狠、深[J].视听,2019年06期.

[4]陈屿.新闻“再发现”和观点“反转”——浅论如何发挥“第二落点”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J].新闻前哨,2018年11期.

【作者简介】代丽丽,北京日报社记者。

猜你喜欢
公信力速度质量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速度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
图侃天下
速度的较量
睡个好觉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