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的发展思考

2020-07-23 06:16黄卫星
新闻传播 2020年8期
关键词:发展思考融媒体时代

【摘要】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路径以及内在机制。广播剧,作为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戏剧形式,在媒体融合时代迸发出了新的生机,而微广播剧作为广播剧的一种新形式受到众多从业者的青睐。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思考

一、微广播剧的媒体融合实践

广播剧经过多年发展,作为拥有精密策划及故事情节、丰富的角色塑造和完整制作体系的剧种形式已经收获大批年龄跨度大、职业范围广的受众群体。其制作内容和播出形式从早年由官方媒体制作在电台播出的“正剧”、“主题作品”融合进人人可制作并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例如“喜马拉雅”“蜻蜓FM”播出的大IP小说改编。微广播剧则融合了传统广播剧的优势和特点,主题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更易引起受众共鸣。而其制作成本微、制作方式易、播出时长短的“微”特点使其逐渐成为各大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新选择。在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也做出了新的尝试。

微广播剧的传播途径呈现新特征。当前,微信、微博等新兴的媒体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基数庞大的手机用户是网络产品的主要受众。曾经的广播剧播出端即为终点,而如今的微广播剧的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传播的起点。传统媒体平台将微广播故事做成融合了微广播剧特点的小体量产品,使其适合在移动媒体上收听并随时转发。大数据时代的推广体系使得点到点的传播被无限放大,产生低成本高传播量的优秀作品成为现实。

微广播剧的收听形式呈现新特征。微广播剧的时长普遍在3-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巧分钟。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讲清楚一件事或清晰地传播一个主题是微广播剧最大的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推出一系列以弘扬抗疫正能量、传播防疫新知识为主题的微广播剧。例如由广州广电传媒集团制作的微广播剧(文叔和明仔》,文叔的睿智权威、明仔的聪明乖巧形象,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广东省珠海传媒集团广播节目中心推出的反映普通市民在疫情期间生活的系列微广播剧《我家的防疫生活》,将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新闻热点、科普知识、注意事项巧妙地融入剧情中。语言活泼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向广大市民普及“如何防御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知识。此外,还有北京文艺广播创作的微广播剧《北京防疫一家人》,自2月7日起,多集微广播剧正式上线,并在多个平台实现播出,等等。这些围绕战“疫”创作的微广播剧陆续播出,在鼓舞抗疫士气的同时,也证明了广播剧的市场活跃度。以微信为例,小程序或公众号可在手机端微信界面以悬浮图标的形式长期保存退出时的浏览进度。加上微信小程序、公众号运营的成本低和方法简便,已经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微广播剧播出号,这些外部因素都是加速微广播剧收听的绝佳助力。

微广播剧的交互方式呈现的新特征。传统的广播剧在电台播出后,受众反馈的渠道受限,沟通不够及时畅达,对于产品的改进往往起不到作用。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形态的边界逐渐消融,一些新媒体带来的优势也被传统媒体所吸收。例如广受人们好评的“弹幕”文化,成为互动传播的强大推手。热播剧《芈月传》与《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广播剧版本均在企鹅客户端与电视剧同时上线,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内容”的博大与兼收并蓄。广播剧《芈月传》上线三个月,点击量过两亿,而《寂寞空庭春欲晚》广播剧上线不到一个月点击量达到八千万。人们在新媒体平台收听微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即时看到其他受众的所思所想,产生碰撞引起共鸣,激发他们对于剧情内容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挖掘探索。对于制作者来说,反馈信息的收集变得简单便捷,可以随时对微剧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微广播剧在媒体融合时代的瓶颈

无论在任何时代,产品内容的优质与否是衡量产品价值的永恒标准。融媒体时代,信息来源不断增多,所有内容充斥在一起则需要快速辨别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也使得受众的审美水平快速提升,对于内容的品质要求会更加精益求精,不再是多年前“播什么听什么”的单向选择。广播剧作为以“听”这一单一信息获取方式的产品,其质量可以说是“一听了然”。但随着微广播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出品群体也不免良莠不齐,虽也不乏有被人津津乐道口耳相传的优质作品,但也有大量创新性不足、选材低劣、制作粗糙的作品。这些产品充斥在网络平台,会大大降低整个微广播剧行业的用户粘性,挤压微广播剧的发展空间。同时,微广播剧因为时长限制,想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也往往会故弄玄虚而落入俗套。

融媒体时代,“微视频”作为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经过摸索和发展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生产链条和受众群体,甚至可以将作品时长缩短在10-15秒,在千万级的阅读基数下获得上百万的点击量。媒体融合也同样改变了广播剧的发展格局,这也对微广播剧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大量的微广播剧制作团队受制于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和后期制作素材不足手段单一,导致制作出的产品无法获得受众的长期关注,往往是迅速浏览又迅速遗忘,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体系,也就无法产生长远的价值。

三、微广播剧媒体融合思考

从技术手段的突破,到微广播剧的“融合”的实践,而归根结底,融合发展之“融”在于體系之融。以传统广播电台为例,想要在微广播剧的制作中获得长足进步,关键是要在具体的微广播剧生产流程中逐步进行相应配套的调整。

首先,微广播剧的团队建设要坚持兴趣引领,进行跨界合作。打破原有的微广播剧制作团队限制,实现“跨媒体、跨专业”的自由兴趣组合。鼓励不同专业的人针对统一选题自由结合、共同策划、协同生产,积极开展、参与行业内交流合作。鼓励社会上的微广播剧写作、播读爱好者参加培训班或交流小组,发掘其中的优秀人才,培养一支能针对不同目标主题快速制作出优质作品的团队。

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后期人员大都为科班出身,声音条件和制作技术都可以保证。但长期从事新闻播报或谈话节目等单一节目的播出和制作,作品不免缺乏特色。珠海传媒集团广播节目中心的广播剧《生死救援》获得广东省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剧大胆采用角色定位声音,从非专业人群中选拔有特点的声音参与演播。通过声音的精准营造,把救援时间紧张、救援环境恶劣等在声音的世界里呈现得惊心动魄,将一场艰难的台风对抗战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义气,以及撼人心魄的人间真情、无私奉献的珠海精神,真实地再现给听众,从而获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广播剧应从此处入手提升作品品质,通过成熟的广播剧制作团队的优势,做出接地气、有影响力的作品,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其次,微广播剧的选材要顺应受众的收听取向,以互联网思维,做到以受众体验为上,也就是要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受众的体验为选材核心。微广播剧想要栏目化,与其他已成体系的广播节目共存,必须改变固有模式,在新生题材中寻找微广播剧创作的素材。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需要放下以往居高临下的视角,改变“我播什么你就听什么”的观念。同时也要把控好主流价值观,迎合受众审美不是无底线无原则,要通过作品提升受众品位,真正进入到受众当中,做出受众喜爱并自愿成为传播一环的优秀微广播剧产品。微广播剧的制作和传播要适应互联网生态下对传播主题、传播对象、传播格局的整体挑战,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无差别的受众观,确立自主的、分众化的受众观;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广泛运用成熟的新技术,借助媒体融合的东风使微广播剧制作水准更上一个台阶。

大数据时代,微广播剧要利用好如今受众市场定位的手段,突出“微”特点,精确投放、有效投放。相较于传统媒体节目广告的收益方式,社会上的广播剧在上线后即可明码标价长期出售。而传统媒体想要延续微广播剧的制作或是在产业体系搭建完成前量入为出,也必将寻求新的盈利方式,实现商业化运作。在融媒体环境下,已经有很多传统媒体尝试跨界融合。例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青年之声节目长期在直播APP同步视频直播。对于还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媒体,微广播剧则提供了良机。只要拥有有品质的原创剧本,利用广播先天的声音优势、后期资源,便可以量产优质微剧。

结语

在新媒體浪潮之后,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寻求出路的尝试,是无数媒体从业者想要搭上的一辆顺风车。但并不是所有的尝试都一帆风顺,看似门槛低人人可参与的行业其实需要强烈的敏感度和保持创新的精品意识,不断摸索行业规律,提升自身审美和制作水准。微广播剧终将不再是随时可被受众替换的“新宠”,而成为拥有独特魅力的长期陪伴者。

参考文献:

[1]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J].今传媒,2015年10期.

[2]刘强.融媒体时代来临中文广播剧成新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6-23.

[2]贺琰.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0):43-44.

【作者简介】黄卫星,珠海市新闻中心(珠海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现任珠海传媒集团广播节目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发展思考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关于我校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关于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作用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兴业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