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卡夫卡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2020-07-23 16:35季晗
商情 2020年31期
关键词:孤独卡夫卡经历

【摘要】卡夫卡是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以细腻敏感的笔触深入各种人物的灵魂内核,凭借客观冷静的语言展示不同艺术形象的困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人精神层面的遭遇,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在他的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强烈的孤独与反抗意识,这中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自身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卡夫卡作品中的这种孤独意识对我们如何处理与世界、人生、他人的关系深有启迪。

【关键词】卡夫卡  孤独  意识  经历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现代艺术的探险者。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的小城布拉格,生活在犹太家庭,深受犹太民族文化熏陶,小学和中学都在德语学校就读:1901年,开始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化学,后因父亲干预转读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07年,开始在布拉格的劳工工伤保险公司就职,直至1922年因病退休。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大学期间认真研读诸多经典文学作品,参加布拉格文学活动。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司炉》《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地洞》《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等。他以自己对于世界敏感的心理体验为基础,在创作中通过客观且不动声色的语言,展示权威带给弱者的压迫感,描绘人与人之间冷漠隔绝的孤独状态等,作品中包含这强烈的表现出孤独与反抗意识。

一、权威压制下弱者的孤独

卡夫卡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特别是写普通人和权力持有者之间的关系,在极端冷漠的社会中,主人公面对来自各种权利持有者与环境的压力,而环境对普通人的遭遇不仅不会同情,往往还会有力踏上一脚,使其境遇雪上加霜。卡夫卡的小说尤其刻画了人们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孤独寂寞、孤独无告、无助无援、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到的种种折磨和创伤。例如,在长篇小说《城堡》中卡夫卡描述了权威的压制和束缚给主人公K和村民所带来的压迫感,无论是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大桥酒店老板娘,还是卧床不起的村长,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认同并甘心忍受无穷无尽的孤独,这形成一种无需表达的共识,构成整体性的孤独,以及主人公K在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孤独,孤立无援的处境让主人公K逐渐看清自己和村民的孤独本质,人在城堡权威面前渺小无力,由此产生精神上的孤独。无论是村民还是主人公K所产生的孤独其根源都来自于权威对于弱小者的制约。

二、父子冲突下儿子的孤独

1913年,卡夫卡最早在写给出版社的一封信中提出“儿子们”这个概念来统称《司炉》《判决》以及《变形记》。他的作品中系统地刻画了一个“儿子们”生存的世界,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在各种可能的层面上“反映了绝对父亲权威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儿子们的生活形态,和他们的作为儿子的生存体验”。儿子与父亲本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骨肉至亲,正常伦理上应该是互相信任依赖、扶持和爱护的温情关系,但在卡夫卡笔下,儿子却在与父亲的冲突中产生无尽的孤独体验。

卡夫卡的很多作品中都涉及到父子关系。不难发现,在父与子的冲突中,儿子最终都是走向被惩罚、被流放的命运。儿子们逐步由对家庭的温情幻想转向现实的醒悟,渐渐看清父子之间不可沟通、冷漠的关系,无法逃脱父亲的“判决”。始终被排斥在家庭关系之外,逃脱不了子然一身的宿命。卡夫卡小说中的儿子在父亲面前一直是一个被弱化的形象,他们企图获得尊重与自由,渴望得到幸福和关怀,盼望与家庭、父亲建立美好的联系,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是通过一系列的父子冲突,其孤独本质逐步彰显,给“儿子们”致命一击。尤其是卡夫卡在处理父子关系时,一开始冷静客观的叙述总是平淡如常,殊不知,在简洁平静的叙述之下,却眩酿着波涛涵涌的情感激流。儿子对凄苦悲惨处境的愤怒与不满,总是在小说结束的时候,以死亡的形式突然爆发,带给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这种处理方式,也体现出作者对于父子关系中儿子对于孤独意识的一种反抗。

三、执著求索下艺术家的孤独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为艺术献身的崇高者,他的饥饿表演曾经风摩全城,可以坚持四十天不进食,在当时绝无仅有,因此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表演场面甚为壮观,甚至饥饿艺术表演还配备专门的经理和人们推选出来的看守人员。受到如此的追捧,艺术家却抑郁消沉,因为关于这门艺术,没有人真正信任他的表演,而对于艺术家是否真的能够如此忍耐饥饿只有他自己才清清楚楚地知道;经理也总是在第四十天就把艺术家从笼子里接出来,给他进食,并且向观众展示他卧床不起的图片,以证实是因为长期不进食所以表演需要结束。因为缺乏艺术的共情者,艺术家只能一个人默默坚持,费尽心机寻找手段,向人们证明自己艺术境界的至高至纯。人们与艺术家之间缺乏沟通的途径,因此他一直闷闷不乐,对一切感到不满,产生了与世隔绝的感受。这种饥饿表演本身就带着孤独的本质,又充满了矛盾,因为坚守艺术就意味着绝食,但这种身体艺术想要获得永恒,又必须诉诸基本的生理支撑,以至于故事在孤独与矛盾中走向悲劇。

孤独成为卡夫卡文学世界中人物的命运,然而这些个体并没有就此臣服于孤独的命运,而是奋起拼搏,通过真实、决绝的行动和主体的选择来反抗所有带来孤独感的有形、无形的事物、人物或环境,以此摆脱孤独,追求自我的存在感、真实感、尊严感、自由感、幸福感,实现理想的自由意志。

参考文献:

[1]曾艳兵.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2).

[2]车成安.一个充满悖论的艺术世界一一论卡夫卡创作的思维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6).

[3]胡志明.非常的“原罪”——论卡夫卡的犹太文化渊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4).

作者简介:季晗(1979-),男,黑龙江省黑河市人,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孤独卡夫卡经历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经历与感悟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