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散文创作论

2020-07-23 06:18程旸
江汉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怀旧普通人山水

摘要:2019年的散文作品里,有对历史人物的讴歌咏叹,对家人故交的回忆,亦有对于大自然奇绝美景的赏析赞叹。还有从某个细微角度切入,详尽地介绍某块土地,某个历史遗迹之上所包含的人文历史往事的叙述性散文作品。也出现了一类个人怀旧型的散文。此外,描写普通劳动者生活中的悲欢喜乐、不屈奋进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还有一种“学术议论性”散文,分析研究小说、绘画、散文的创作技巧与手法,予人耳目一新之感。

关键词:历史人文;山水;怀旧;普通人;学人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6-0089-05

众所周知,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以抒情言物载道见长。颇为自由的文体格式赋予了其灵活生动的表现方式。2019年的散文创作,有对历史人物的讴歌咏叹,对家人故交的回忆,亦有对于大自然奇绝美景的赏析赞叹。还有从某个细微角度切入,详尽地介绍某块土地,某个历史遗迹之上所包含的人文历史往事的叙述性散文作品。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驳杂丰富,也出现了一类个人怀旧型的散文。此外,描写普通劳动者生活中的悲欢喜乐、不屈奋进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近来更是有一种可以被称为“学术议论性”的散文创作,借散文不拘泥于形式性的文学体裁,分析研究小说、绘画、散文的创作技巧与手法,予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历史人物的传记人生

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各色人物,无论是近代的革命先驱,还是古时的学术大家,亦或身后饱受议论的艺术家。他们的人生轨迹,所作所为,都带有与常人不同的传奇色彩。而传奇之所以被铸就,离不开当事人背后多年的艰辛努力。

贺捷生的《幺姨的灿烂年华》记述了她的小姨从一个出身富足家庭,在县城洋学堂念书的女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红军,历经艰险的故事。刘心武的《兰姑姑的戏票》记述了作家刘心武幼时几段看话剧的经历。被其称为兰姑姑的著名话剧导演孙维世彼时导演了一批深受俄国表演体系影响的西洋话剧的中文版作品。尤其是作者写到观看《万尼亚舅舅》时的印象:“随着岁月推移,再回忆那次演出所给予的心灵滋润与审美启蒙,就觉得那是一生难得遭逢的甘泉。舞台画面具有充分的油画感,不是欧陆文艺复兴那种情调,更不含后来风靡欧美的现代派元素,是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巡回展览派画家的那种脱离宗教与贵族气的平民写实风格,与那一时期影响至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那‘生活就是美的认知相通”。随着艺术修为的精进,孙维世还导演了突破自我原有风格的实验性作品。“她大量吸收了布式体系表现派的特点,在人物站姿,动态,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形体交错,配搭,互动上,追求一种激动人心的雕塑感,舞台美术设计也不再追求油画感,而是多以灯光的勾勒,移动,变幻来营造氛围,舞台面经常留白,有大写意的趣味,令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去丰富眼睛所见”。由此可以看出,文章重在讲述这类在当时具有领先意义的作品在戏剧诠释和演员表演上的精妙之处,可以说是出色的戏剧分析散文。徐可的《在婺源,与朱子相遇》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宋时一代大家朱熹对故乡婺源念念不忘,几次回乡的故事。用插叙的手法带出了一代大儒的治学精神和大家风范。黄文山的《追寻光明而行》延续了朱熹和他的弟子蔡元定的故事。入仕受挫的朱熹开始云游四方,开办书院,讲学授经。亦徒亦友的蔡元定一直坚定地支持着他。朱熹自身也通过不断的修炼,成为了影响古今的知名学者。潘向黎的《从洛阳花到野芳——欧阳修的滁州故事》以花卉为写作契机,插入欧阳修和其它名家的诗词,以怀旧的口吻叙述了欧阳修对于在洛阳城那段年轻无忧时光的怀念之情。青春和好时光永不重逢,正如那盛开的洛阳牡丹,年年花红相似,却留不住逝去的时光。马力的《飞之殇》讲述了中国的飞行先驱冯如以身殉业的悲壮往事。先人的壮志激励了后人,才有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艰苦努力,换来了如今的盛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国富民强。然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还没有全面复苏。因此,文学作品,尤其是2019年的描画历史人物生平的散文作品可以说是在探究文化自信如何建立的方式上的有益尝试。中国精神是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宝藏。只有深入挖掘这样的道德人格力量,道德伦理楷模的价值才能被最大化地开掘出来。2019年的历史人物散文提升了散文创作的审美境界,突出了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起到了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的标杆作用。

二、在山水之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其鬼斧神工,铸造了无数的奇绝美景。人类在享受它的馈赠时,也应该尽其所能地维护好这自然之境的完整如初。2019年的散文作品里,有许多以唯美空灵的语调讲述这美好自然的作品。

孔见的《月光的收藏者》介绍了热带海洋浅水区中一种外表闭合时像两块坚硬的石头,打开却展现绚烂光华的软体动物。在海底光彩夺目却暗藏杀机的动物世界中,这种动物拥有极其美丽华贵的内在,也懂得用坚固粗朴的外表保护自己。含而不露,才是生存延续的最高自然法则。作者写道:“白天,它摄受的是太阳之魂。晚间,它吐纳的是月亮之魄,都是极其精妙的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它的外壳一旦打開,内壳立刻闪现出惊人的光晕。这种光晕是那样莹白无瑕,无可挑剔,却又不炫耀夺目,如同圣人的品格,诸神的灵光。”李舫的《漂泊中的永恒》中,巫山巫峡的至清至秀、壮丽奇绝跃然纸上。作者的笔触还带出了地质学家对于三峡地貌,山水形成与沧桑变迁的自然历史。正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峡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心灵故里,此地出土的古巴国的历史文物具有精美绝巧的工艺手法,现今的先进技术亦难以复制三千年前的巧夺天工。此处向来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灿烂的先古文明创造了短暂却辉煌的文化。时隔数千年,依然不断地震撼着今人的心田。作家张抗抗的《天边草原芍药谷》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描绘了北京附近一片草原里野生芍药花烂漫盛开的山谷。这远离人工机械化培育的花谷,有着强悍的生命力,哺育了万紫千红的花海。韩小蕙的《在黄河东津渡》描述了作家在黄河古入海口东津渡偶遇黄河巨浪咆哮的难得胜景。正应了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津渡在明朝时曾经经历过盐业急速发达的繁盛时期,一度号称“小济南”、“小天津”。可惜清末的一次大洪水将这一切化为泡影。直到近年,黄河几度决堤,威胁到了利津县民众的正常生活。当地百姓难舍故土,将房基多次加高加固,继续过着安乐的生活。褚水敖的《温州水恋》以当地民众视角,叙述了温州城里的多处山水美景。各色的风景都印证着这块土地的至清至秀。毛眉的《植物园里的博物学散步》以抒情夹杂学理性议论的笔调写出了云南这块“彩云之南”的土地上丰富驳杂的各类奇花异草,古树绿植。伴随着对于植物药理作用的探讨以及古往今来哲人们探索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奥秘的学术理念,一派自成一格的自然美景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红孩的《梦想着偶然有一天再相见》是一篇短短的散文,回忆了昔日身为京郊农家少年的作者难忘的少时往事,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产生了对小动物这种生灵的同情。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父母,都是别人的孩子,世间万物的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才是地球大家园赖以存续的本质所在。黄亚洲的《独自散步》写了作者某天早晨在西班牙小镇独自散步的心绪。一个人在异国小镇散步,欣赏着四周美景,享受独处的闲适滋味。

这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作品可以说都在传递美的观念。它们唤起了读者的理性和感性。作家创作的这些艺术作品触动了阅读者的感官,满足了他们美感享受的需求,并且是通过高级的升华方式达到了此目的。这样的艺术起到了宁静的、和谐的作用,而且使读者认识到了美和真的存在。艺术家借用自然创造美的最终目的是引出真理。在艺术美之中,真理应该以在其他存在形式中不曾显现过的和不可能出现的面目表现出来。遗憾的是,现今高度同质化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阻碍艺术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升华。这就需要作家们更进一步地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自然运转的规律,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讴歌大自然神妙之处的散文作品。

三、追忆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类散文的最初繁盛,应该归功于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的大历史散文。他的作品虽然在当时饱受争议,但也为读者开启了一条快速了解各国历史文化的捷径。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这类探究古今历史文化的散文作品,开始有了更细致的分化和更细腻的表达。2019年的这类作品,包含了从古到今、从南到北、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梅岱的《走进敕勒歌》写的是作者对于《敕勒歌》这首古代著名诗歌从诞生到广为传播的整个过程的探源追踪。间杂着对于敕勒人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的深入考察。作者即是敕勒川人,对于故土的怀念遥望驱使他颇费力气地细致研究了这一方水土的历史变迁。此篇散文的语言细腻中带有北方山水的豪迈洒脱之气,遥望古今的大气潇洒中饱含着对敕勒人当年坎坷命运的同情与不平。作者的另一篇《敕勒川》谈道:“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还乡。写敕勒川,当然就是我的一次还乡,回到我熟悉的但又了解不深的故乡。”陈世旭的《大雁塔》借巍然屹立千年的古塔感怀唐时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十数年的艰辛不易和他为佛学做出的卓越贡献,生命价值的可贵。叶兆言的《回忆中的大运河》写出了京杭大运河在不同时代的变迁中所裹挟的风土人情。熊育群的《太平洋上的风帆》叙述了唐宋时繁盛的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近十万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广州,为当地文化增添了一层异国情怀。叶梓的《杜甫在江南》以抒情沉郁的语调讲述了大诗人杜甫年轻时畅游江南的一段美好经历。在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中,这段故事想必是一抹温暖的亮色。杨俊文的《不落的船歌》介绍了东北松花江畔赫哲族人的前世今生,从渔猎部落转入现代生活,古老文明的保存延续是亟需解决的课题。胡健的《龙须沟与剧作家的70年》记录了老舍和李龙云两代北京剧作家对于南城这片故土的一片深情。刘元举的《马勒的“命运之锤”和他的小木屋》以音乐发烧友的笔触写出了多次聆听马勒的交响乐作品的感受。伴随着“深交”这个新生的乐团的演奏,作者将笔锋转向马勒的成长背景,人生故事,更为细致地展现了音乐的无限和人生的有限。王剑冰的《扬州慢》以诗意的笔调,写出了扬州的山水美景,昔日的盛世繁华。轻灵洒脱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至清至秀的唯美意境。简梅的《乡间染印坊》对南方乡间的传统染印工艺大为欣赏。作者亲身体验制作过程,真诚地赞美民族手工业者的巧手妙笔。

追忆人文历史的散文作品,毕竟与古人相隔着漫长的岁月,也与该地该景物有着错异的时空距离,再经过不同时光中文人墨客的传颂加工,难免含有虚构的成分。不过,有些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能令读者感到可信并且真实。这个层面上的真实可以说是阅读者所经历过的、所了解的生活和人情世故,或许也是读者认为该是什么样子的世俗人情中的生活。当然,这样的散文阅读者必定是早就走过了喜爱神话故事年龄的成年人。因此,他们期待的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不会发生的离奇怪诞的故事。2019年的追忆历史人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说经得起广大读者的现实感的考验。这些散文作品所描述的本就不是完全普通平凡的日常事物,再经过历代作者们想象的渲染,便具备了真实的力量和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更具有内在含义上的现实性质。

四、过去也是今天

历史构成某种循环,正如过去也是今天,今天又意味着过去。2019年度的个人怀旧题材的散文作品,由此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这一类型的创作灵感来自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如果说经验是由各种印象所构成的,那么也可以说各类印象就是经验自身。

彭程的《家住百万庄》是2019年的个人怀旧类散文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也让有着相似经历的笔者心有共鸣。这部作品的最大优点是一种真实感。换句话说,是细节刻画的实在性。彭程用略带伤感的笔触写下了百万庄这个首都中几代全国精英家庭聚居小区的几十年沧桑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备受羡慕的新式住宅小区,到近几年来随着岁月侵蚀,已经饱经风尘,开始破败旧损的楼体外观,历经数十年的风霜,老一代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体制内精英开始凋零。当年还是孩童的他们的孙辈,已经长大成人,各奔天涯。一个个家庭的人生故事、悲欢离合在百万庄上演。变迁的是居民的命运,不变的是这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富强的精英社区。作者在这里居住时,也是一生中最为风华正茂的时节,潜心读书,让他留下了颇多感触:“文学作品的阅读占了最大的比重,它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获得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发生在周边的生活,并与某些书中的内容加以对比。在平静处看出某种波澜,在光亮里发现浅淡的阴影,在庸常中品味到一缕诗意,这样的感受带来的是一种深长的愉悦。我逐渐意识到,每一种感受或者领悟,总是能够获得印证。当时那些颇为飘忽的感受和意念,实际上有着自己的指向——试图窥测和捕捉生活的某种本质,那种平静掩盖下的悸动,狭小连接着的广阔,单纯后的复杂,清晰中的混沌,具象里的抽象”。这段带有抽象的思辨性的感慨进一步验证了这部作品的真实感所传递出的共情效果,可以说归功于作者在描寫生活的质感与温度上取得的成功。朱以撒的《来来往往》以编年史般的方式,讲述了作者从上世纪50年代还是少年时起开始写信的经历。一直到70年代当知青,80年代步入工作岗位,一直喜欢用书信传递情感,交流感受。朴素深情的文字背后,展现出的是过往年代相对慢节奏、闭塞的生活空间中人们心灵的沟通,情意的交换。尤为触动人心的是文章的结尾:“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喜欢纸质的素朴,喜欢毫端与纸面的摩挲。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生怕把写信这个既实用又审美的动作荒疏了。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那些喜爱与我通信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爱好,不写还真不行,于是来来往往没有中断。日子在写信中过去,或者说写信把日子延伸了。直到再也写不动的那天来到——手抖得厉害,毛笔把握不了,眼前迷蒙一片,个人的写信史方告终结。最后寄出的那一封信,末了会有颤颤巍巍的两个字:再见。”秦岭的《故乡三题》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回忆旧事的散文。他记述了故乡天水的土特产麻鞋的故事,牵扯起旧日朋友,并用空灵宛转的笔调写下了这段往事。另一部分用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牵连起对于自己外婆的怀念。简默的《浮来一棵树》深刻地记述了作者对于世上古树的眷恋之情。每一株千年古树都是历经了岁月轮回,人世沧桑,才能够永远伫立在那里,守护一方水土。陆建德的《与食物的约会》以什么节气吃什么引出话题,详述了古今中外关于饮食的风俗故事。任林举的《时间的表述及其他》以“时间的流逝、初雪、执着的小麻雀、榆树”为文章的四个小题目,写下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所共同面对的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刘琼的《格桑花姿姿势势》中,一物两名的格桑花与波斯菊在青藏高原和英国人的庭院中,一样绽放盛开。世间万物都有其强悍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刘荒田的《寒夜巴士上,两本并排的书》更像是一部短篇小说。一位漂泊国外多年的中国老人在旧金山地铁上偶遇一位正在专心致志读书的外国中年女子。不经意间就阅读写作聊了起来。不成功的中国老作家和想当作家而不得的外国女子颇有些惺惺相惜,这可谓萍水相逢吧。王威的《一张糖饼》回忆了儿时家里老保姆杜阿姨对自己的疼爱关照,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让人感动。

通读过以上本年度此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笔者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作家和读者都具有某种多疑的复杂精神状态。或者说,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怀疑的时代。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散文作品中作者所讲述的真实故事和人物。而且因为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的存在,作家和读者也开始互相提防,并处于对立状态。过去的时代,读者和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找到心灵上的契合点,互相开始了解。然而现在,读者阅读作品时最先产生的感觉是这些个人怀旧类的散文作品是否与作者的真实人生经历完全吻合?究其原因,当代读者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已经处于颇为深厚的状态,他们开始怀疑强调真实性的散文作品是否涵有最真实事物的丰富内蕴。令人可喜的是,本年度的这一系列散文作品做到了这一点。以真实可信的人生故事为底板,加以作家精妙的文字功底和叙述手法,让读者读完作品后掩卷思考,在朦胧微妙的情绪中感觉自己仿佛在作者的人生故事中走了一遭,在心里产生了淡淡忧伤中升华出的那种喜悦夹杂着释然的情感。我想,这不正是每个作家从事文学生涯所希望达到的最完美境界吗?

五、寻常人生的含义

普通人是一个国家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经常被以精英为主体的发声渠道所遮蔽掩盖。然而,他们才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基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价值和人格力量。普通人对生活的坚持努力值得作家们用更深沉的笔墨去书写刻画。

本年度的散文作品中,有为数众多的此类题材,并且佳作频出。梁鸿鹰的《母亲与我的十二年》满溢着沉重哀伤的气息。三十几岁便去世的母亲,长年疾病缠身,却坚强地努力生活,仍然保有着读书时对于文学、音乐、美术的热爱。在那个生存艰难的年代,精神的高贵、灵魂的独立必然是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虽然十二岁就失去了母亲,作者的笔下依然充满对于母亲的热爱与怀念:“母亲瘦瘦的,弱弱的,但谁也不知道,她体内那个丰富饱满的世界,以母性怎样的慈爱,怜悯,忧愁,憧憬,期待着自己孩子的到来。青春会逝去,生命会枯萎,健康的绿叶难道不会凋零吗?但一个母亲内心的希冀比这些东西都要长久,母爱既简单,自然,又丰硕,广阔,永远不会衰竭,母爱有如生命的营养,让展现在自己孩子眼前的世界更加温暖,博大,听任每个孩子贪恋,偷食。”叶廷芳的《我的老哥乌皮》,唐朝晖的《螺丝钉简史》,阿莹的《工匠之歌》,李彦的《吉姆老来得子》从不同角度深入刻画了普通劳动者对自己工作的尊重与努力,讴歌了劳动本身的伟大意义。张曼菱的《什么是教育公平》和裘山山的《女侠刘静》讲述了拥有正直热忱性格的人物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光与热感染别人、帮助别人的暖心故事。胥得意的《落叶掩埋住的青春》以详实的材料,记录了大兴安岭消防官兵辛苦不易的生活。王巨才的《夜来风雨连清晓》叙述了上世纪70年代基层干部的责任感和肩上的重担。

纵览以上散文作品,我们可以这样说,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的表面下,隐藏着某种不平凡的、含有强烈性质的事物。散文作品中的普通人的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这种深藏的事物的本质性内核。作家的任务不就是要探索这种事物最隐秘的存在性吗?这样写出的散文,内蕴丰富又新鲜,能够带动读者探究的热情。普通人的这种不平凡可以归结为是深藏的对于生活的热忱和激情。想要生活得好一点,于是不断努力,一步步地,也真的就走过了蛮远的路途。本年度讲述普通人史诗的散文作者们,拥有明晰的创作理念,深知复刻复杂的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用朴素平实,带有深刻意蕴的文字引导阅读者利用自身的丰富生存经验和探索之心,从作家们写下的完成式的作品中,来不断挖掘其中的奥妙。因而也可以说,当代的读者们也最喜欢阅读、揣摩具有生活真实性的故事和人物。

六、学人散文一瞥

含有学理研究性的散文创作是往年的优秀文本中比较少见的类型。本年度则出现了一批这种新颖、富有意趣的高水平作品。

著名散文家周晓枫的《虚构的目的,是为了靠近真实》谈道:“文学的真,艺术的真,不等同生活的真。它们的间距,有时无法逾越。文学中的真没有对立面,没有伪。而生活中的真存在可以辨别的标准,是有对立面的。文学的真不是生活上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如实交代,是对世界运转规律的探讨,是对人心和事物内核的探讨。这时的真,指的是艺术上的客观性。艺术的悖论在于,艺术全是编造的,然而它们使我们可以了解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或我们可能是谁,我们可能是什么的真相。”这篇散文所阐述的观点适用于小说、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的各个门类,堪称一篇精辟的创作谈。柏峰的《秦岭秋風入画图》精细地记述了唐宋时关陕画派的发展演变历程。作者运用详实的史料分析了这一段历史。邱华栋的《小说的创新性:异态小说》是一篇颇有新意的散文,具有学理考据的意味。文中介绍了扑克牌小说、辞典小说、星座小说等少见的小说类型,也揭示了作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丰盛。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学术论著或许会过于艰深。换句话说,专业性著作的存在形式与销售包装方式就会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更不用说学术著作的“巨大体量”了。因此,以学术议论性散文的载体来让普通读者快速地了解某一专业的理论知识与鉴赏常识应该是一种颇为可取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并激发最广大的读者对于专业性事物的了解欲望和阅读热情。学理性散文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笔者也期待更多的作家投身于学术性散文的创作道路,奉献出更多好作品。这也可谓是在文学越来越小众的今天,拓宽纯文学的受众群体,吸收更多新读者的良方吧。

显而易见的是,散文是一种叙述体文学。这种文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有宏大的视野,也有细腻的微观角度。它所关心的是包含无数事件人物和细节的世界。散文具有客观性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也吸引阅读者投身其中,一同感悟万事万物的广阔情怀。2019年的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学性、审美性,涌现了很多精品创作。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作品缺乏文体结构的精细琢磨,行文比较随意。另一些作品的叙述语气略有些假大空,不够贴近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情感。总的来说,作为文化大国,每年的散文作品精品率还是不够高。这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只有将真挚感情与认真构思的文体运笔很好地结合,才能创作出体现我国文化自信和大国风仪的上佳之作。

作者简介:程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责任编辑  刘保昌)

猜你喜欢
怀旧普通人山水
空蒙山水间
普通人的梦
《山水间》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拜登
山水朋友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Mac 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