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意在笔先”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2020-07-23 09:46承昊旻
锦绣·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

承昊旻

摘 要:“意”是中国书法绘画中的常用理论,被文人墨客广泛引用。“意”是一幅作品的精神含义,是一幅作品的重要支撑,更是传递了画者的所思所想。“意”的形成在历史的发展中是必然的,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进步。“意”传递的也是画者所要表达的重要途径,是用笔的必要前提。中国画的创作需先立意,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于“意”中,再通过用笔将“意”呈现于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画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意在笔先;中国画;创作

“意在笔先”,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指在写字或绘画创作中,现在脑海中构思成熟,然后再落笔于画面之中。其出于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王羲之,以“书圣”著称,在书法的题写中尤注重“意”的重要性,书写之前先静心沉思,在心中构思字形的大小,再进行作字,足以说明“意在笔先”的重要性。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道:“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提出“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与绘画的相通之处,同是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同具有超高价值,“意在笔先”在书法中受用,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同样被古人广泛使用,且在当今中国画的学习中极具重要地位。

一、意在笔先:“意”的形成

“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意”的出现最早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呈现,“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对“意”的含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是指一个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经过岁月的洗礼,“意”被文人墨客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它是一幅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一幅作品的立意深浅,更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意”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在艺术家们不断地精益求精中慢慢显露出来的,也是从生活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生活是画者灵感的来源,也是产生“意”的场所,画者在创作一幅作品时,从生活中感悟到“意”的存在,将“意”作为自身创作的动力,在心中构思所要创作的内容,再将心中的“意”描绘在画面中,最终所呈现的画面必定是一气呵成,充满画者的精神气节与思想情感。

“意”从形成到被广泛引用,足以看到“意”的重要性。郑板桥在画竹时“胸有成竹”,更是说明了郑板桥心中有了“竹意”,才会将竹的骨气绘出在单薄的纸上。但同时,“意”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倘若郑板桥没有对竹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便也做不到成竹在胸。这也是“意”作为一个中介作用的存在,将生活中的细节转化为一个心中的理念,再转化在纸上,成为一幅作品。这也证实“意在笔先”对于中国画的创作的重要性,“意”与“笔”是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成分,需是在生活中找到所要传达的“意”,再将“意”在心中整理成型,最后再用笔在画面中呈现,也便是“意在笔先”的重要内涵了。

二、意在笔先:“意”的作用

“意在笔先”,顾名思义,“意”是用笔的前提,来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的构思成熟与否也决定着落笔后作品的成型,以及作品所产生的共鸣。“意”也决定着用笔的方式,不同的“意”所要传递的意蕴是不同的,也是需要不同的用笔将其呈现的。也就是说,“意”的作用,小到用笔的不同方式,大到画面所呈现的不同效果。

如前段所说,郑板桥的“胸有成竹”也是有了“意”为前提,才会使他的画面更加紊然有序,再加上他对竹的细致观察,以及多年的练习,用笔独到,使他画面中的竹骨气精神俱佳。“意”与“笔”的完美结合,不仅是需要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常年的练习也尤为重要,想要做到“意在笔先”,在用笔上是需要很强的功底的,否则就会无法将心中的“意”传达出来,造成“笔不達意”的境况。另外,“意”的构思亦不是件易事,整个画面的布局、作品的题材、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中国画独到的思考见解、抓住片刻的灵感都是一个画者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需要考虑到的事情。在经过反复的构思之后,才能更好的将心中的“意”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这样在画面完成之际,“意”同样存在于画面之中,这便是张彦远所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在这样一个准备充分的作品中,观者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画者所要表达的“意”,画面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这样一个到达“意”的过程,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

三、意在笔先:立“意”

“立意”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将“立意”归结为“形”与“骨”的本质所在,以此可以看出“意”的重要作用。“立意”也就是确定所要创作的一个中国画作品的主题内涵,是画者作家在根据生活中的某一灵感所要创作的一个想法,并将想法归纳总结确立下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立于意中,绘于笔尖,呈于画面。“立意”也体现了一个画者的人格修养,当一个画者能够不畏世俗,心境之高,则立意之高。反之,则立意乏。所立之“意”,需呈现一个较高的气节,才能与中国画与生俱来的高雅脱俗相得益彰。此外,也是文人雅士赋予了中国画作较高的“立意”,使得中国画呈现出它所具备的价值。

所谓“意在笔先”,便是现“立意”,后“用笔”,这也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两个重要步骤。“立意”的重要性在于将想要创作的来源于生活中的灵感,转化成有思想有灵性的构思,而不是没有灵魂的对生活进行拷贝。在“立意”之后用笔,将所立之“意”融入笔墨之间,将胸中之意通过笔传达进画面,笔到之处,亦是“意”到之处。整个“意”与“笔”的相互协作过程,再融入画者独有的思想情感,便是中国画创作形成的过程了。

参考文献

[1]张锡庚.意在笔先[N].中国书法报,2017-08-15(008).

[2]章凯.浅谈山水画创作之“意在笔先”[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10-11.

[3]王晓彤.心法自然  意在笔先——浅谈彩墨画创作的构思脉络与艺术表现[J].美术研究,2008(03):118-120+90.

[4]李小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意在笔先”经典意义之辨析[J].美术大观,2007(10):12-13.

[5]邹锦华.也说“意在笔先”[J].美术观察,2003(04):97.

[6]方楚乔.意在笔先——谈中国画创作中的立意[J].语文月刊,1998(05):2-3.

[7]张安治.立意与意境[J].美苑,1984(03):21-26.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书画名人汇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