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高中地理的第二课堂

2020-07-25 02:11毕虹宇
清风 2020年8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学科

文_毕虹宇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常通过远足、游历等方式游学,以增长见识、砥砺自我。研学旅行就是学校依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特点,结合学生年龄、课程等内容需要,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走出校园,在自然或人文景点的游览中拓宽视野、丰富见闻的学习形式。在高中,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学科更需要进行研学旅行——作为高中地理的“第二课堂”进行补充,也更易于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自身的独特作用。

为何要开展研学旅行?

第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开展研学旅行能让学生更为亲密地感受、接触大自然,并让学生亲身融入自然环境,克服传统课堂中课本教学的束缚,把地理教学的场所从传统课堂转换为自然与社会环境。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尤为注重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以将传统课堂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活动以全新的生活化、实践化的非常规教学模式加以呈现,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在地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研学旅行,能协助学生形成思辨与认知能力,利于地理教学呈现出知行合一的效果。

第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研学旅行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研学旅行通常以地理教学内容为蓝本,结合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等与研学旅行的目标、计划、内涵、特点等情况,进行研学旅行活动与线路的总体设计,利于学生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开拓视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也不利于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思维拓展。因此,以一定的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审视、梳理和整合,建立较为系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第三,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研学旅行中,学生处于宽松愉悦的地理环境中,能切身体会到一些复杂抽象的地理概念,利于对环境中的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消化。地理教师在研学旅行教学中,可通过问题引导、专题探究等多种方式,辅助学生把课堂学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使之真正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教师不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巧妙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身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四,彰显地理学科价值。地理学强调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强调运用系统、整体、联系的视角进行地理变化过程的学习与思考,这也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借助多样的探究与分析方法,其中的“研”与“学”内容主要依托于具体细化的地理学科知识,使得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并在最大程度上促使研学旅行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并达到彰显地理学科价值的目的,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会。

目前研学旅行仍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性“教材”。在目前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对于研学旅行活动中专用的“研学手册”或“研学任务单”,即研学旅行的“教材”的编制与设计工作仍不够到位,专用的“教材”不仅应包括景点与线路介绍,还应对研学对象与区域的概况、探究问题、学习任务等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更应补充大量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研学旅行的“教材”应当由负责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并长期从事一线地理教学、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制作,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其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需注意的是,切忌将其与研学旅行的“旅游行程单”混为一谈。

第二,缺乏学习探究深度。研学旅行与普通旅行的核心不同点就在于“研学”,旅行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研学才是其核心内容,但在研学旅行中常存在重组织、轻内容、缺乏学习探究深度等现象。例如,将某生态景区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但在具体的活动中只有玩没有学,仅仅开展采茶、戏水、踏青等活动,未能对景区内的作物、溪流、地形等同地理相关的事物进行深入探究,开展了流于表象的“学生旅行”。再如,将某历史景区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但仅仅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由参观与浏览,没有让专业的教师进行当地风土人情的详细解读,更没有深入发掘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如此就失去了研学旅行本身的意义。

第三,参与主体不明确。在研学旅行中,主体是广大学生,研学旅行是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但部分研学旅行错误地将主体换位为导游或教师。在多数旅游活动中,导游所具备的主导性和业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研学旅行中不能仅仅对吸引游客的内容进行讲解,其讲解词缺乏专业性和教育价值;如果由教师临时担任导游,其讲解多存在讲解篇幅冗长、内容无趣等问题,常希望能够“大水漫灌”式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对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最终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开展研学旅行?

第一,精心编排研学旅行活动。建议将研学旅行的景点进行分类,如体验类、考察类和探究类等,依据其不同类型区分景点的逗留时长、讲解深度等;或依据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在明确其所属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其课程需要统筹研学情况,优秀的研学旅行活动应当是立意深刻、目标清晰、内容丰富的,要坚决避免“只游不学”或者“只学不游”的不良现象,研学旅行应当和地理课程进行深度的有机融合,必须确保师生在研学旅行中有所收获,教师应当合理巧妙地进行问题导入设计,进而引起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并在体验、考查与探究的实践阶段中逐步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有形和无形中提升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

第二,灵活设计研学旅行线路。研学旅行的线路应当结合时令、天气、位置等情况,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例如,采茶、涨落潮、叶落花开都有特定的时期;峡谷、山崖、江河湖海都有特定的视角。研学活动还应当考虑时间、金钱成本以及旅行的安全性,应当在设计研学旅行线路时就做好预算和权衡工作,即在较少花费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综合收益。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当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利用“虚拟研学旅行系统”,向师生生动直观地展示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满足师生参与远距离区域研学旅行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学兴趣。

第三,逐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常言道:“打铁必须自身硬。”广大地理教师应当在充分学习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研学旅行是开放式的、实践性强的地理课程组织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和感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地理教师还要拥有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精神,让学生领悟到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思考、学会思考,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并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小黑的旅行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