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核心素养下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写作指导

2020-07-25 02:11王丹
清风 2020年8期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生活

文_王丹

《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当今初中作文假大空等问题突出,套作现象频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能写出有活力、有灵性的作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占很大比重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格外重要。我认为在新形势下,在核心素养养成的目标下,培养学生写作的关键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写作要写真实的生活。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的作文深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传统的写作教学没有重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写作成为一种知识性、技术性训练,文章当中根本没有真实的自我。学生动不动满口公众语言,使用的词句、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缺乏真实感,更缺少了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天真、活泼的特点;似乎很多学生都患上了“真话失语症”。这样的写作教学丧失了展示个性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作用。新课程提倡回归生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将学生从假大空的虚幻世界拉回到多姿多彩的真实生活的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真正回归生活进行写作,从而写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的文章。

教师要做到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进行个性化的要求和评价。那是平时的一次练笔,有一名学生用夸张的手法这样描写熟悉的教师:

她长有像灌木丛一样的头发,像富士山一样的鼻子。最有意思的是她那张随时都会喷火的火山嘴。当然她的特征还不只这些,最主要的还是她的那双竹筒眼,再加上两片玻璃就构成了一副望远镜,无论你躲在哪个角落做小动作都会被她发现,用她的火山嘴大骂你一通。在上课的时候凶起来像只母老虎。就是因为有这些特征所以才会征服我们这些“士兵”。

看后我觉得气势凌厉,但又觉得对那位教师不是很尊重,就批道:夸张也要符合事实。这位学生后来又进行了修改,原文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去不复返,语气语凋显得中庸多了,后来写的文章也难寻那种痛快淋漓的气势,张扬的个性也就这样被“批”掉了。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以后大概率只会写中规中矩的大众作文。

其次,写作要有一定的理性。

个性教育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其实所谓的回归除了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还包括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进入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和冷静严谨的理性世界。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迅猛发展的经济势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潮,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对于彰显学生的个性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夹杂着一些泥沙:一部分人对个人利益看得极重,甚至将重利忘义变成了常态,遇到利益他们趋之若鹜,罔顾道德;而一些不争不抢、无私奉献者变成了“缺心眼”的代名词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行为对学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少学生一味地追寻张扬的个性,完全不理会写作的社会作用,这种社会价值观有偏差的文章怎么能成为佳作呢?如在读后感里,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太愚;对杨修的放旷大有不屑之意。甚至在上《核舟记》这样的古文名篇时,让学生谈感受,其首先想到的不是传统民间技艺的高超,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杰出,而是“苏轼、黄庭坚、佛印的关系好乱”等荒唐的、所谓有个性的思考。事实上,这却是“个性”对个性进行了否定。现代作家韩少功的这句话我很认可,“不能植根于公共文化积累的个性一定是空虚的,不能承担公共事物中和重荷的个性一定是轻浮的”。只为所谓的个性张扬而写出的文章,它的内核是空洞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再次,写作要是对经典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历史上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极少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的结局。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宝玉娶亲的婚乐声中悄然离开人世时 ;当我们读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有情人因封建门阀制度不能相守,最后相拥辞世时,我们忍不住会在心里悄悄地为她们安排一个更好的结局。其实对经典进行艺术再加工创造的新的经典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天才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其实就是化用了庾信《华林园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也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再加工。个性化写作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时,敢于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用自己的文笔创作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新世界。曾指导学生写作《桃花源之后记》,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有一个女生就这样写道:

当我走进这桃花源,目光就被远处的一家三口吸引了。母亲帮小女孩梳着辫子,一缕一缕,用手轻轻地拢起碎发,脸上的笑意嵌入了每一个动作中。轻柔地、轻柔地,仿佛那是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哦,不,那就是一件艺术品。父亲在旁边砍柴,确切地说,我看不到那父亲的脸,因为他背对着妻女。难道是不愿见到这儿女情长?不,看他,拿起一段木柴,总是会仔细地找寻一个角度,生怕溅起的木屑会伤着妻女。所以,他用自己的身体挡着。

当我问她,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个桃花源时,这位女生说:“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这在文中已经体现,而我自己所向往的桃花源,还需要一个温柔的母亲和一个有担当的父亲。”

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需要拘束于原有的条条框框,但是又可以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当然,也不能随心所欲。往深处说,它必须是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传承,对现代文化辩证的吸收,两者有机地融合。

最后,写作要富有个性、创造性。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都不一样,他们的表达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因此我们不能强求统一学生的语言方式,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运用富有个性的“变式”,让文章清新脱俗,给人眼前一亮的美感。创新方法有很多,如电视电影脚本等形式,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看法,突出形象感,寓含潜台词;利用日记形式分点反映作者感受的“日记摘录法”;以记者访问某人、调查某事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记者采访法”;以演讲辩论形式表现命题内容,虚拟出正方反方和演讲场景的“演讲辩论法”;内心独白形式的“自问自答法”;对某种错误现象或自我思想行为采用法官审判方式的“法庭审判法”;还有“病历”“诊断书”“会议记录”“导游词”“电视广告”“实验报告”“网络聊天”等。曾经指导学生扩写《记承天寺夜游》,就有学生用微博的形式,写了一篇《当苏轼遇到柳宗元》。结果,真的有一些家长和同学在他的微博里留言。当然,形式只是一件漂亮的外衣,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也是个性作文的基石。

不过这些形式只是取胜的脚手架,文章写成了脚手架就得拆了。当年《赤兔之死》一鸣惊人后,再用文言文的模式,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不管用什么形式,关键在于你的文章内容。为了形式的创新而舍弃内容是要不得的。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在这过程中自然要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第一,观察能力,只有引导学生“左看右看” “东看西看”“抬头看看”“低头看看”,才会发现生活。

第二,采集能力,在多彩的生活中发现“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那事、那物。可以先学习模仿优秀的文笔,采集好词好句和文章有特点的行文结构,可以采集他人的看法观点,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水到渠成地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

第三,感受能力,周梵说“我常常能感觉到周围人对我的爱,甚至不仅是人,我能从动物、植物,甚至整个世界体验到它们对我的爱。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我都会体验到很浓烈的爱,随之而带来满满的感激和幸福感”。

第四,想象能力,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物有百态,人有百思。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个性化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五,思维能力,当学生的作文指向考试,或者中考的时候,作文就不仅仅是叙事、写景、抒情,而是应该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哪怕是结合生活、生命、文化等。

第六,物化能力,李清照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了物化手法,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地抒发了自己浓厚的愁思。其实,在我看来,引导初中生写好作文,就是要训练学生的物化能力。你想,再艰苦的日子里,青春永远是明媚的,孩子们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行走在青春场里,与同伴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是素材;与教师的小误会、家长的小别扭同样是素材。其实与世界一草一木、花鸟鱼虫的互动,何尝又不是一个“你来我回、悉心交流”的过程?孩子的心本都是柔软的,当人们都能以仁善的眼光去看待一只燕子的喜怒哀乐、一尾小虾被抓住后的挣扎,去切身体会它那种求生的欲望的时候,世界必定是更精彩、更温情的!而这一切都提醒学子们不忘啜饮人生的五味甘露,去体味生活、沉入生活,关注身边的生命,以有情的眼光去看待大千世界。那么,把这些情愫镶嵌到一人、一物、一事中,把这些阳光和温暖嵌入生活事件中,物化,不仅有深度,还有温度。

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曾这样咏叹不起眼却清香满林的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是啊,桂花,淡淡的黄,小小的身躯,却恣肆张扬,把那浓郁的香留存枝头。难怪女词人赞它“冠中秋”!稚嫩的笔墨,谨慎的情思,小小的他们,照样可以圈划出青春的乾坤!

猜你喜欢
个性化作文生活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