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肿瘤术后患者的营养护理

2020-07-25 02:28钟瑞容李燕娥朱李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胃管营养液营养状况

钟瑞容,李燕娥,朱李军,李 俊,练 敏,张 政

1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口腔科,广东 广州 510080;2枣庄职业学院医学院护理系,山东 枣庄277499

口腔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手术治疗方法是根治的最有效手段[1]。由于手术位置影响患者进食、术中所致的高代谢、术中失血以及术前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早期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肺功能障碍及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风险显著增高[2]。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患者术后快速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口腔肿瘤术后患者尚未有类似报道。早期的肠内营养符合生理需要,能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3],因此,早期的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口腔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科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80例。纳入标准:经病理确诊为口腔恶性肿瘤;术前未行放、化疗;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期间无输注血制品;同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和术后护理。排除标准:术前检查存在严重贫血(血色素<60 g/L);转移癌;术前和术后7 d输注血制品;合并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长期透析等消耗性疾病;术后采用了胃管鼻饲。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19~87岁(平均57.32岁)。舌癌50例,牙龈癌12例,上腭癌2例,下颌骨恶性肿瘤8例,唇恶性肿瘤8例。将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0例/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术前予常规饮食,术后第2~3天留置胃管,留置胃管后进食常规医院配置要素膳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除常规营养护理外,术前及术后第3天给予营养筛查干预、术晨留置胃管,术后6 h开始肠内营养,请营养科会诊进行营养液的选择。具体实施方法:(1)术前对口腔肿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采用NRS 2002表进行筛查,营养评分≥3分时,责任护士进行饮食营养评估并给予营养干预,做好营养评价,密切跟进患者营养改善状况。(2)肠内营养支持时机:手术前当天留置胃管,术后6 h给患者鼻饲温开水200 mL刺激胃肠蠕动,观察患者有无呕吐、腹胀,无腹胀、恶心等症状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3)肠内营养液选择:术后患者请营养科会诊,营养师根据患者饮食习惯、营养指标选择适宜患者营养液,糖尿患者用专用营养液。(4)术后3 d再次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营养风险级别实施相应饮食干预。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Tab.1 Basic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40,Mean±S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早期营养指标包括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01,表2),两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浓度比较在术后第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与白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早期营养指标Tab.2 Early nutrition indicators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Mean±SD)

3 讨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后尽早对口腔肿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肠内营养支持费用低,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经济负担;肠内营养还能更好维护肠道自身生理功能,减少细菌感染,满足机体营养需求[4]。本研究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肠内营养支持针对是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恢复而提出的肠内营养支持和理念支持[5],观察组患者术后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体质量、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营养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口腔肿瘤患者术后口内有伤口,经口进食会导致口内伤口感染,影响伤口愈合,术后需经胃管鼻饲饮食,对照组患者术前未留置胃管,因口腔肿瘤手术创伤大、切口多、操作精细复杂,麻醉及手术耗时较长、术后麻醉插管所致咽腔组织水肿明显,口底、舌根、软腭手术因口内创伤致咽腔缩小,切管切开术后气管套管压迫食管腔间隙变小,患者吞咽功能未能恢复等因素[6]常常导致手术后6 h及术后第1天插管困难,往往术后第2天或第3天才能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延长患者进食时间,长时间禁食患者会发生饥饿、低血糖、烦躁及血流动力学絮乱等症状,导致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对术后恢复不利,甚至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当天留置胃管解决了术后置管困难问题,能给患者术后尽早进食提供重要途径。

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是针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的的一系列医护行为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尽量减少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加速患者的康复[7]。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科会诊进行有针对性饮食指导,给予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科介入治疗使患者营养状况早期得到改善,提高患者对手术耐受性,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合并糖尿病患者用专用糖尿病营养液鼻饲,并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根据患者血糖情况进行用药指导,使血糖控制理想水平有利于伤口恢复。故多学科诊治对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有重要意义。

综上,改善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时间、改进留胃管时间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促进口腔肿瘤手术早期恢复,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胃管营养液营养状况
二次试水法在难置胃管患者胃管位置判定中的应用
不同营养液浓度对阳台生菜品质的影响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食用菌追肥谨记“两适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