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

2020-07-26 14:22刘霞
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技日报

【摘要】科技发展是当今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借鉴他国科技进步成果为我所用愈发迫切,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然而,国际科技成果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前沿性,与受众之间存在天然鸿沟。因此,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国际科技新闻报道应更多从人文主义视角入手。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对《科技日报》的国际科技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人文主义视角在这些报道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人文主义视角;国际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华尔街日报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因此,国际科技报道作为国人管窥世界科技发展面貌的一扇窗户,作为世界科技与中国科技之间的桥梁,肩负着更重要的时代责任。若要做好国际科技报道,让更多鲜活有用的科技知识为国内广大受众知悉、接受并应用,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从人文主义视角进行报道尤为重要。

《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一直在此方面探索,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以选题宏大、报道迅捷、表达叙事灵活多变而在国内的国际科技报道中独树一帜,有十多篇报道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几乎每天都有多篇文章被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媒体和平台全文转载,这与报道者注重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报道密不可分。

一、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新闻的重要性

“人文主义”是从西方学界引入的一个概念。英国历史学家阿伦·布洛克曾这样定义“人文主义”:在历史层面,指肇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西方思想传统,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从此为西方历代有识之士发扬光大;在逻辑层面,指一种对人的价值的珍视态度,以及一种对人类的经验与理性的信任[1]。从本质上来说,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社会权益,关怀人的精神生活。

科学无国界,科技进步和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国际科技前沿进展,对普通民众来说距离甚远,在亲近性方面存在天然鸿沟,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国际科技成果的关注程度。

事实上,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最终目的也是为人类的生活或生存服务。国际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本身,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生活的利器,而这些科技成果背后所反映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也是全人类共有的价值。作为一名国际科技新闻报道者,如果能在国际科技新闻中挖掘出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从人文主义视角将其放大,引起受众的共鸣,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受众对国际科技新闻的关注。

二、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的主要途径

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呢?最重要的是将受众置于新闻的主体地位,从受众角度出发,尊重新闻规律,了解受众、尊重受众、引导受众,回归到“受众本位”的人性报道[2],最大限度提升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为做到这一点,《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从以下几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题视野宏大、关注前言创新,符合中央主流媒体的定位

科技成果是全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可以由全人类无国界地分享。《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的选题主要以国外最前沿的科学发现、科学突破、技术进展为主。从横向来看,98%的新闻来源于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欧盟、以色列等科技强国。剩下2%左右来自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国。从纵向来看,涉及的领域包括基础物理、航空航天、宇宙探索、生物医药、量子计算、信息技术、气候变化、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国外重大科技政策和科技伦理争议等。

这说明《科技日报》的国际科技报道注重的是全球化视野,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最新科技发展和科技热点事件的报道,让受众了解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而且,《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对艾滋病、兴奋剂、环境、生物医学伦理、科学研究伦理、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持久的关注。这些报道从受众角度出发,以开阔的视野、深沉的人文关怀看待全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拉近了世界与受众的关系,缩短了前沿科技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能更理性地思考这些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较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共同问题。

(二)标题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受众阅读兴趣

“读报先读题”,标题直接影响新闻的宣传效果。为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报道的标题要通俗醒目,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易受性,让受众读标题时费力程度最小。传播学家施拉姆称,“费力程度”为受众接受信息时付出的代价(时间支出和精力消耗的大小)[3]。

国际科技新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科学性、专业性强,标题不容易做到生动活泼。因此,为更好地吸引受众,报道者需要更用心制作标题,最大程度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制作好标题方面,《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标题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国际最前沿科技成果报道必然涉及众多专业名词和术语,对普通受众来说,这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往往深奥难懂,如果出现在标题中,会使受众望而却步。《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中涉及专业术语的标题并不多,大多数都通俗易懂。读者即便不阅读全文,也能通过标题掌握核心信息。例如:2018年8月16日《人类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铁》,2019年1月22日《“行星九”可能并不存在》,2019年1月22日《欧盟大力推进镁电池研发》等。

其次,采用疑问句式。在各类标题中,最容易激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注意力,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的,当属“疑问式”标题,即以设问、反问或其他疑问方式拟定的标题[4]。《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在这方面也有很多鲜活的例子。例如,2014年7月23日《太阳突然安静下来,黑子去哪了?》,2017年2月10日《“猎鹰9”号火箭:两三周发射一次?》,2019年1月24日《当科学家上网时,他们在搜什么?》等。

再次,采用比喻拟人化表达。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能使新闻标题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进而调动受众的阅读欲望[5]。在《科技日报》国际新闻报道中,2017年9月13日《冰是灶神星“毁容”嫌犯》,2018年12月l 1日《超精密原子钟布下“天罗地网”抓捕暗物质》,2019年1月30日《新周期表预测不同元素“命运”》,2019年2月19日的标题《美政府新年给科学机构“加餐”》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标题要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在科技新闻标题的制作上既要考虑报道内容的准确表达,也要考虑受众的易受性。

(三)采用“华尔街日报体”的叙事方式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的具体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述完毕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6]。

“华尔街日报体”叙事方式在体现人文关怀、故事化表达等多方面拥有其他叙事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符合受众认知事物从一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阅读欲望,因此,广受新闻报道者的青睐。

《科技日报》国际科技报道中有些报道是通过“华尔街日报体”的叙事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例如,2016年9月29日的报道《我才17岁,还想更好地看看世界》就是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报道。文章从“家住美国佛罗里达州的17岁的盖瑞·洛特幸运地被一项基因疗法选中参加临床试验”开篇,引出“美国放宽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年龄限制”这一重大政策转向,然后对美国基因疗法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再以洛特的话结尾,“我只有17岁,还想更好地看看这个世界。”整篇报道以小见大,叙事方式灵活,充满人文关怀,让冷峻的科技政策变得极富温情。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95年出版)一书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环境监视指大众传媒在特定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7]。

国际科技报道除了可以收集国外最新科技进展、科技突破等信息之外,还可以收集国外一些重大科技政策、对科技事件的处理方法等等,作为我国处理类似事件或情况的参考。比如,其他国家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明灯”;研究其他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通过观察和研究其他国家在处理重大科技伦理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作为我国处理类似事件的参考。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尽管《科技日报》的国际科技报道在使标题更简短、更生动活泼、采用华尔街日报体进行报道,以更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一定效果,但在标题制作及叙事方式等方面,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标题不够简短精炼。有眼科专家指出,读报时人们的最佳视野以10字以内为宜。标题短小精悍,一览而尽,读者所耗精力小,有兴趣阅读下去。《科技日报》国际新闻报道中仍存在不少长标题。如2019年2月13日标题《美“超期服役”探测器将充当火星车与地球“联络员”》。这个标题稍显冗长,将“超期服役”删除,或者改成主、副标题形式,就会有效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

其次,叙事方式应该更加多元而丰富。从整体来看,《科技日报》的国际科技报道中,仍有不少报道采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叙事方式比较单一,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影响了传播效果。其实,有些国际科技报道可以采用对话体形式进行报道,通过与相关人物展开对话,让许多具有争议性、敏感性的话题获得更好的释放空间和话语空间。比如,2019年8月23日的报道《席宁:中国机器人大发展需闯“新三关”》是一篇专访文章,文章采用了综述的方式进行报道,如采用对话体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也与文章的标题吻合。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采用人文主义视角提高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的综合水平,不仅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升受众的科技素养,加深对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了解,还可以对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英]阿伦·布洛,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4.

[2]熊科伟,李洁.科技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以《南方周末》文化版科学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3年(7).

[3][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李启,周立方,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4]林荧章.网络时评滥用“疑问式标题”的五大类型[J].中国编辑,2007年(5).

[5]刘金凤,刘贵阳.如何让新闻标题“活起来动起来”[J].军事记者,2018(11).

[6]沈爱国,姚晓玉.用讲故事方式写活财经新闻——“华尔街日报体”的借鉴意义[M].新闻实践,2007(2).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霞,科技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记者;主要研究国际科技新闻报道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科技日报
为何一看太阳就容易打喷嚏
《科技日报》:文创美食应从味蕾深入心灵
《科技日报》:地下水变“能量水”卖出天价警惕披上科技马甲的新式骗局
《科技日报》:饲料全面“禁抗”动物源食品安全未来可期
纸电池
造楼神器
天津市:“训练有素”的无人机绘图
甘肃省张掖市:反差强烈 春日现冰挂美景
明年上半年实施空间站任务首次飞行
足球高水平苗子开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