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共携手 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2020-07-27 16:03
科学导报 2020年46期
关键词:向阳山西省材料

原向阳:科研无捷径 坚守见初心

他们鲜有镁光灯的聚焦,更没有前呼后拥的粉丝,他们潜心钻研、兢兢业业,几乎不抛头露面,却用毕生激情在科研事业上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着财富。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向阳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7月15日,记者走进山西农大,正值毕业季,同学们的脚步显得有些匆忙。来来往往的人流中,不时有人跟“原教授”寒暄,或问好、或道别。原向阳一一予以回应。他告诉记者,毕业班的学生这几天陆陆续续离校,就要离开农大了。他感叹四年的大学时光最美好,也最难忘!言语间有种不舍与眷恋。聊着聊着,原向阳也与记者讲述起他与农大的缘分。

1981年7月,原向阳出生在晋城市阳城县砖窑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毕业有个好出路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父亲跟我说学农就挺好,以后毕业不用发愁找工作……”就这样,怀揣着朴素而美好的愿望,1999年原向阳如愿考入了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始了他与农为伴的大学生涯。

与很多人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不同,原向阳在大学期间没有选择风花雪月,而是利用学习之余,做起了各种“兼职”。短短四年时间,他完成了“农学”专业的学习,并辅修了“行政管理”和“英语”两个专业,担任了农学院宣传部的学生会干部和行政管理专业辅修班班长,在“非典”时期还成为山西农业大学临时党支部三个支部委员中唯一的学生委员……“我在上大学以前不善言辞,基本没当过班干部,加入学生会纯属锻炼与人接触沟通的能力。”原向阳说。如果说刚开始加入学生会是为了让自己变得会说话,那么后来“辅修其他专业”的想法则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多学一门知识,以后工作就多些机会。”

为了有个好的出路,即便在寒暑假期间,原向阳也总是最后一个离校,第一个返校。2003年,本科还未毕业,原向阳有一个机会就是到晋城市的一家私人中学担任教师,但得知自己考上农大的硕士研究生时,他果断选择了后者——继续深造,师从著名专家郭平毅教授,致力于作物化学调控与化学除草领域的研究。

2009年,28岁的原向阳博士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学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笑言,“我在农大整整读了10年书,10年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我坚信只要用心做好该做的,所谓的收获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说起这难忘的10年,原向阳坦言自己成长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对于培养自己的老师和学校,他心怀感激。

博士毕业后,原向阳选择了留校做科研教学工作,因为在他心里有一个愿望:让自己成为像郭平毅教授那样的农技大家。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原向阳将科研重心放在了有机旱作谷子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他先后建设了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室、山西杂粮产业院士工作站、山西省小米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谷子产业化技术“1331”重点创新团队。针对制约谷子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瓶颈,他与团队人员研发出“深翻+旋耕+覆膜穴播”联合作业、“深翻+旋耕+膜侧精量沟播”联合作业、自走式精量条播、中耕培土除草、精准施肥施药、机械收获等技术。其中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制定了山西省地方标准4项,登记谷子品种2个,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件。

“这些研究成果在‘沁州黄‘太行明珠‘华顿什贴农业等30多家‘山西小米龙头企业都已经应用,并且在大同、朔州、忻州、吕梁、晋中、晋城等地还有30多万亩示范推广地。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亩节省用工5~8个,还为他们节本增效2亿多元呢。”原向阳说道。

数不胜数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农民兄弟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也为他自己带来丰厚的荣誉,他先后获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第19届山西“五四青年奖章”、2019年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第九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眼下,暑期已至,暂时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向阳依旧每天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实验室、试验田和办公室。因为在他的字典里,“科研没有假期,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科研更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就是捷径。”

晏泓:以柔克“钢” 竞航新材料

“你如果想进入科学殿堂,一定要先选择一个即将迅速成长的领域,然后用你的一生与它一起成长。”1993年,面对虽已跻身“钢铁大国”的中国,但仍未能成为“钢铁强国”的现状,本科专业选择时,她怀抱实业报国的心志,学读钢铁冶金专业;四年后,因面对国家成为钢铁强国“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她竞帆前行,迈入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深造;23年里深埋科研的日日夜夜,在她看來,个人成长与时代需求休戚与共,执着求真“炼”潜心。她——就是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晏泓。2019年,在《山西省新材料研究发展现状及转化前景研究报告》中,她荣获山西省科协技术协会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接触新材料其实是从读研开始的,最早了解的就是纳米碳材料。我具体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大块,其一是阻燃高分子材料,其二是超疏水材料。”7月13日,晏泓在接受《科学导报》记者采访时说。本科毕业的晏泓已然意识到,国家要想成为钢铁强国,就需要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换挡,而这个“质”就是“钢铁组分对性能的影响”。要想获得高品质钢材,就需从组成、结构、性能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这属于材料范畴,已不单单是冶炼。为此,晏泓选择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希望从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到性能测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硕士生阶段,我做的研究是利用纳米粒子来增韧陶瓷材料;到博士生阶段是利用纳米粒子来提升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的同时保持其力学性能。从无机非金属材料到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的大跨越带来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恰恰是这种挑战拓宽了我的眼界,了解了更多的材料,同时树立了从事科研的信心,提升了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也坚定了对不同材料进行探索的勇气。”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晏泓这样感慨道。

2018年,晏泓专注于以可再生原料为基础的环保型膨胀阻燃涂料的开发。她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阻燃剂都是以不可再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的,普遍存在工艺复杂、耗时长、成本高等特点,而且添加进高分子材料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降低其原有的力学性能,这样就给阻燃高分子的应用带来阻碍,为此,她积极带领自己的科研课题组专注开发新型环保型阻燃涂料。晏泓表示:“这种涂料不含有机溶剂,以可再生原料为阻燃剂,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利用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形成阻燃涂层可解决内部添加阻燃剂造成力学性能下降的弊端,因涂层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发挥膨胀成炭作用,隔绝空气和内部可降解物质的溢出,从而可以显著降低阻燃剂用量,大幅度提升阻燃效率。”据了解,此种涂料还可用于木材、纸张、纤维、钢铁等材料。

“新材料是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的结构材料和有特殊性质的功能材料。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重要保障,新材料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晏泓向记者介绍说。从整体来看,山西省已初步形成多条新材料产业链,如特殊钢深加工、镁合金深加工、煤焦化—烯烃—精细化工产品、工业废弃物(矿渣、炉渣、粉煤灰、煤矸石等)—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山西省的新材料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但产业的综合实力、高端产品研发水平尚显不足。

晏泓认为,山西省是我国率先进行能源转型发展的试点地区,这正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大好时机。山西省在“111”创新工程重点任务中强调了14个重点产业和领域,其中有6个领域与新材料直接相关,其余领域也都与新材料有所关联。说明山西已充分认识到新材料对于推动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机遇。而与此同时,山西面临着解决新材料产业链条短、关键技术不掌握、产业集群未形成、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就需要具有国际前瞻性的领军人物以及足够的人才储备才能打赢转型发展的攻坚战。此外,山西省从事新材料研究的科研机构众多,但总体而言科研方向较为分散,重视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而不太了解企业的实质需求,因而出现了企业需求无应答、科研成果难转化的怪圈。“目前科研成果转化只是开出了一朵‘小花,还需要倍加努力让更多的‘花朵绽放。与此同時,要加强科研学者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了解企业需求,依据需求设定课题方向,以解决企业难题为要务。”谈到下一步关于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规划时,她这样说道。

韩长青:用科技花育“致富”果

炎热的三伏天渐渐来临,田野里的玉米苗长势喜人,从远处看好似一排排训练有素待检阅的士兵,村民喷灌浇地过程中不时出现“人工彩虹”,此时此刻,韩长青正在田头耐心地为村民们解惑,这一片盎然和谐的背后,是数不清的繁峙人民辛勤的付出,更离不开韩长青给予的帮助和技术支持。7月14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了繁峙县杏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见到了理事长韩长青,已到知天命年龄的他,身上带着中年人少有的蓬勃之气。他对记者说:“玉米要丰产,良种、良肥、良方是基础,好的田间管理是手段。”

常年跟着韩长青下乡的人都知道,韩长青有一个习惯,就是走到路上,他看见一块地的庄稼长得比较特别,就要停下车,拿个工具铲下地,到地里取些土样。取土是为了回去测测土壤的肥力,铲地是为了查看土壤墒情和疏松度。他还根据繁峙县的气候特点,经过仔细收集、认真筛查,选定8个适合繁峙县的玉米品种,进行了分片丰产种植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结论:吉单27号、兴垦3号增产明显,可以作为丰产品种大面积推广,这坚定了他推广玉米丰产技术的信心。

为了能让农民认可新知识、新方法、新品种、新肥料,他自己购买了编辑软件,边学边干,硬是把各种农技视听资料里面的精华部分组合在了一起。他带着这些资料、拉着播放设备,一趟又一趟地往各村跑,对入社成员及周边农户进行免费科技培训,关键技术环节,他就用最通俗的“白话”把其中的道理讲出来,让大家一听就明白。除此之外,韩长青还主动与山西省科协取得联系,在合作社建立了培训室,设置了“山西省科普惠农信息栏”。在科技活动周的咨询台前、在“全国科普日”的活动现场、在“科普惠农”阳光培训工程的会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用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与耐心,一一解答咨询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农业技术问题。

“以前繁峙县农业生产所用的土壤资料是20世纪80年代的化验结果。2012年繁峙县杏园农产品合作社承担了繁峙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我是项目第一责任人,我就带领技术团队在全县120余个自然村的800余亩土地上设置1550多个土样提取点,代表面积15000亩,建立实验田30块,面积100多亩,常年监测土壤养分变化……”韩长青说。通过对全县土样测试化验以及科学的检测、细致的分析,实验数据对全县的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新的结论,颠覆了过去对当地“缺氮少磷钾有余”的耕地肥力认识,确定了目前的土壤状况是“缺磷欠钾氮偏高”。韩长青在科普培训时说服农民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把买尿素的钱调剂成了钾肥和有机磷肥,他联系厂家生产出玉米锌动力专用肥,把玉米生长第四位敏感元素用于大田生产,每亩施用锌元素1~2公斤,让农民按照这种有科学数据作依据的配方方法施肥。秋后,农民的玉米亩均增产15%~20%,不少示范户可增产30%之多。县人大代表、种地能手宫五斤说:“农村普遍缺技术,过去我们按照传统的方法种地,产量一直上不去。去年按照韩长青提供的配方施肥后,增产效果明显,像这样的合作社我们农民非常欢迎。”

“前几年韩老师利用冬季农闲时间,还组织俺们到湖北孝感考察学习哩,让俺们学习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让更多的农民对科学种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了科技致富带头人。此外,韩长青每年还组织开展科技、科普培训活动100余场,辐射农户达3500余户。他还为农民朋友开展了免费测土配方施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为县农委实施的“十亩攻关田、百亩高产田、千亩示范田、万亩创建项目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谈及今后打算,韩长青铿锵有力地说:“提高农民素质,增强科技意识,是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未来,我将进一步依托学会服务站,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带动平台内各种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相互交流,互通需求,促进资源的融合,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接,引领更多的学员先行先富,让科普之花更艳,让农民腰包更鼓。”

李金梁:翱翔科海的领头雁

7月2日,在甘肅酒泉某试验基地,中国兵器淮海集团首次研制的搭载某武器平台的项目鉴定试验正在做着各项准备。项目组成员们默不作声,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地检查着试验用的各种设备和数据。这次试验事关重大,关系到国防建设在某领域的又一成果,即便做了万全的策划和预案,每个人都不敢马虎,现场气氛格外沉重,空气像是凝固了。

“李总?您不是在高原另一个项目组吗?怎么……”项目组一名成员激动的声音打破了沉静,大家望着风尘仆仆赶来的李金梁既诧异又惊喜。他的到来,对于项目组全体成员来讲,无疑是一颗定心丹,大家悬着的心顿时安定下来。“这个项目就像我们的孩子,大家为了它付出了太多的辛劳,我一定要和同志们一起见证它的成功。”李金梁的话大大激发了项目组成员必胜的信心。

一切按照预案顺利推进,试验圆满成功。当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没有人察觉到李金梁在高原经历了怎样的身体异常——做了手术不到半年的他,血压明显升高,血氧饱和度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

李金梁是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副总经理,这位在科研战线奋战了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同时拥有: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兵工学会弹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兵工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科协企业联合会理事、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党委联系高级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治市科协委员等多项荣誉和职务。这些,是对他在科研战线奋斗多年的认可和见证,对他来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李金梁笃定这样的信念。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十余个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特别是由他担任总设计师的某高新产品填补了国内武器装备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加强国家国防事业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二五”至今,淮海集团年均新产品贡献率为30%以上,其中军品年均新产品贡献率达到了42%。而他个人也获得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

在淮海研究院兼任院长期间,李金梁紧跟时代发展,以体系化的思维开展科研工作,积极融入集团装备研发体系和山西地方经济发展。他提出把项目分为三线六档,确保一线,聚焦二线,关注三线。通过公开公正的竞标程序,引入山西民企参与装备建设,这一配套竞标模式,确保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控制,在行业内领先一步。李金梁说:“产品研发,离不开合作,开放的思维定能催生无穷的潜力。”科研路上,他始终秉承“科技引领、创新为先、市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与高等院校进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在长期的专业研究过程中,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行业内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开拓视野,借力发展。

近年来,淮海集团依托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一个行业创新中心、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省级企业中心,初步搭建起“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协同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地位、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依托国家级国防科技工业复杂微细结构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申报山西省科技厅2019年度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重点项目;依托北方蓝鲸创新中心积极开展高端防务产品研制,成功注册“北方蓝鲸”商标;依托山西省级智能导航与控制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山西省政府平台建设补助500余万元;依托山西省优秀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申报了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提升(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奖励资金项目)项目,获批奖励资金365万元,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注入了活力,为山西省地方经济发展与科技融合发展贡献了力量。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李金梁和其团队默默的付出,艰辛的跋涉。

十年一日军工情怀,坎坷成就科技人生,李金梁身体力行,在科研的蓝天中翱翔,是当之无愧的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势必有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创新的洪流中,为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向阳山西省材料
新年话“福”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字海拾“贝”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可爱的小瓢虫
Sunny Side Up 向阳而生
红向阳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