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常化雨 润物细无声

2020-07-27 15:41童美晨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人三维一体基音

童美晨

摘 要: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当今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中的核心理念是“人”,本文提出以“人”的“基音”为“向心力”来构建“人教”、“教人”、“为人教”的“三维一体”教学结构形态。

关键词:人教;教人;为人教;基音;三维一体;结构形态

文学家说“文学即人学”,那么音乐家会问;“音乐艺术是什么?”稍加思考就可得出“音乐亦即人学”的同样答案,纵观历史横看中外哪一部音乐作品不是写人的、人写的、为人写的,由此而知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以“人”为“基音”是“有本之树、有源之水”。笔者在此借鉴“基音”、“泛音”构成一个完整的乐音音响,建构一个理论体系来闡述高中音乐欣赏“人”的“基音”是最重要的原始主体部分。如果高中欣赏教学不能很好地把握人的“基音”,其教学的结果是必产生“离心力”而偏离“人”的“基音”轨道!远离了“人”基音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是失败的,也会导致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目标处于“空中楼阁”尴尬境地。

一、“教人”—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教人”即“教如何做人”,故而“教人”成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起点与终点,教育界一再强调音乐欣赏教学的“美育功能”,然而笔者认为这里的“美育功能”不能简单粗浅地理解为“音乐审美教育”,这里的“美育功能”真正意义实际上是对高中学生一种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社会价值观的培养,高中音乐欣赏是整个中国当前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教人”必须“寓教于乐”,在此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为“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融汇于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中”。

关于用音乐来育“人”,我们老祖先做的比我们早,而且做得也比我们好,有详细史料文献记载,早在我国周代,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用“礼乐制度”来治国,造就周代繁荣昌盛的礼乐大国。圣人孔子也认为“好的音乐”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这与他所宣扬“仁政”、“仁德”、“中庸之道”思想相一致,所以他本人特别推崇舜时期的《韶》,因为舜时期的《韶乐》凸显出“平和中庸”“礼贤下士”的帝王之气,而对于六代之乐的《大武》不予喜欢,称其“尽美也,未尽善也”,缘由是《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文治武功”的音乐,饱含杀戮圣灵之气。再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他继位后花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对乐曲《破阵王》进行整理、加工、和演绎,充分体现出他的“定国安邦”的政治意图和政治倾向。

二、“人教”——彰显音乐作品中“人”

这里的“人教”是指音乐作品中所蕴含“人”的情感思想。任何一部音乐作品无不是体现着“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但凡仔细解读过音乐作品的人不难发现,音乐的核心质体就是“人”的思想情感通过“物理声音”介质来再现,因而就有了“音乐”是“人写的、写人的、为人写”的逻辑关联,其实音乐艺术没有那么复杂,懂与不懂仅仅取决于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桥梁是否能正常“建立”,典故“高山流水”中俞伯牙与钟子期所谓“知音”佳话,其真实内涵就在于此。音乐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劣之分、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易理解和不易理解之分,欣赏者个体的喜欢与不喜欢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正确评价与否。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一环节,方能正常、正确实施音乐欣赏教学,例如,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欣赏教学,这是很多音乐老师头疼的一课,大多数教师都以学生不愿意听这样的乐曲而跳过这一单元,其实更多的真实原因是教师自身也没有真正弄懂这部作品的真实内涵,自己也不能正确解读这部作品,然而当你弄懂这部作品里所包含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就不会听不懂这部作品,巴赫那种大海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处处闪耀光芒,博爱思想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更不难理解门德尔松为何会顶住重重阻力,在巴赫死后一百年自己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那种热情和对巴赫这位大师无比崇拜之情。

此外,作为音乐教师要给学生灌输一个重要理念,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听到“人”的声音——人的思想情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欣赏音乐,音乐不是以“好听不好听”来作为评价的标准尺码(即用“悦耳”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很多人在欣赏现代许多无调性音乐作品的时候,可谓“狗咬刺猬无处下口”,例如勋伯格《五首管弦乐》作品,就是一首无调性的音乐作品,如果从传统审美角度根本无法体会到美,然而恰恰这是一部二十世纪经典的无调性音乐作品,作曲家用无调性音乐栩栩如生再现出二十世纪初期人类那种特殊情感感受——“恐惧与死亡”。当你抓住“人”永远是音乐作品核心部分,相信你会理解这样的音乐作品,你也会肯定这样的音乐作品,当然以“人”为中心的作品也必然为任何“人”所听懂,反之,离开了“人”音乐作品也将不复存在,真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为人教”——“师者”的“施者”

“为人教”中的“人”专指音乐欣赏教学中主导者“教师”,作为音乐教学的“师者”更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直接实施者,简称为“施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作为“师者”这个主导个体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呢?毋庸置疑,除了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师者的人格魅力,“人格”是一个“人”的综合体,属于师者的“人”社会属性范畴,作为师者的“人”必须具有“仁”这样的品质,即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一颗热爱自己的职业和敬业之心,此话虽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正是由于大家一再关注这样话题足见其重要性,一个优秀的“师者”必定具备这一基本品质。

“为人教”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师者“人”的作用表现为“主导性、引领性”,师者在音乐欣赏中的“人”主导性的重要性无须多说,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自我意识,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简单的语言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师者借助音乐艺术的力量在合适的时机做引导性地指导,其作用是事半功倍的。高中音乐欣赏教科书第十四单元第二十五节的《阳关三叠》,作品深深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那份友人之间特殊情怀,如果教师安排合理的情境教学与语言的引导,想必学生也会感触联想到自身同学之间的同窗手指之情,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多么地行之有效,塑造学生将来具有中国文人那种儒雅之气的现代文明人也将成为可能。

结语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基于“人”之基音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基音”的“三维一体”是;一维“教人”、二维“人教”、三维“为人教”,至此,无论音乐教材如何大刀阔斧的改变,教育环境如何风云变幻莫测,教育政策方针如何定位无常,教育手段怎样的扑朔迷离,只要紧紧抓住“人”之基音的理论核心,那么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都不会偏离“人”的方向。以“人”中心论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定理,那种“随大流”、“跟风”、“人云亦云”这种没有自己的风格教学也是违背教学规律的,高科技多媒体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但是不能因此而偏离方向,导致一种“渐行渐远”的教学手段。总而言之“教人、人教、为人教”成鼎足支撑的教育结构形态,这是一种三维一体的良性循环过程。欣赏者中的“人”、音乐作品中的“人”、“为人教”中的“人”他们既是有着具有共性的“人”也是具有个性化的“人”,他们“相互依存、相伴而行”。

[参考文献]

[1]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芜湖市沈巷中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猜你喜欢
教人三维一体基音
基于基音跟踪的语音增强研究
林子:“我的事业是教人说话”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
一种改进的基音周期提取算法
一种高效的基音估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