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

2020-07-27 15:41王祥伟
山东青年 2020年6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民族思想

王祥伟

摘 要:大学生信仰問题既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力求寻找到大学生道德信仰意识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现宗教信仰;大学生;教育 状及原因分析

1.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0.6%,无宗教信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89.4%。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2.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比较模糊。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对宗教有着不正确的认知,被宗教的表面形式所蒙蔽。11.6%缺乏宗教认知。当前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信仰,呈现出盲目的倾向。这与自身对宗教缺乏理性认知有着极大关联。甚至很多大学生对宗教及其本质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是一种精神活动,并未深刻认识到宗教的本质。

3.了解宗教的途径多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14.5%的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获得宗教知识,15.5%的学生通过网络或者收听外国的广播电台获得宗教知识;9.5%的学生“通过与教会神职人员的接触获得宗教知识;8.9%的学生通过父母或亲近的人传输获得宗教知识;余者是通过偶然的机会获取一定的宗教知识。

(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带来困惑与迷茫。受多种思维影响,大学生极易产生思维困惑。并且在市场经济竞争体制下,当前大学生的压力比之前的大学生大得多,易出现心理失衡,但碍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道德及舆论影响,负面情绪常常得不到宣泄,使得一些学生将“主”、“佛”、“神”作为最佳的倾诉对象,借此抚慰孤寂的心绪,弥补受伤的心灵,重拾信心与力量。

2.受身边信教人员的影响。在西方的宗教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仅有极少数实在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信奉宗教的,大多数人对宗教的认同是通过家庭的宗教社会化而获得的。调查显示,有23%的学生选择宗教的原因是亲友的感染与熏陶,且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其父母亲友的信仰具有这趋同性,也说明亲友的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宗教选择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3.好奇心的原因。除了从众心理之外,“好奇心也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诱因之一。”伴随着节奏“紧绷”、“空间”有限的中学时代结束,大学生步入了充满着新奇的大学生活。全新的环境使初入校园的大学生极具好奇心,乐于接受和尝试新鲜的事物。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从感兴趣到被宗教文化所吸引,进而成为一名宗教信徒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好奇心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宗教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宗教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道德准则,如佛教的“庄严国土;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中有很多鼓励和要求人们正义、和平、坚韧、宽容等,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的助推。

2.宗教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宗教文化是在人类的日常社会交往与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艺术、文学、哲学等学科都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宗教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增长见地,增加文化底蕴。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1.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随着对外交流通讯设备的革新与对外交的逐渐增多,宗教文化不可避免的随之扩散。这虽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也为西方国家利用宗教活动、宗教文化对我们进行意思形态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常常以宗教文化传播与宗教活动为手段,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进行西方文化理念、意思形态的灌输,不断排斥、挤压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我们的民族意识。

2.弱化大学生进取精神。社会转型时期,多种价值观交织冲突,使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而宗教可以通过瑰丽的幻想,给人一时的心灵安慰,但长期如此则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进取意识,当学习、生活、情感遇到困惑时,不去积极面对,勇于解决,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在虚幻的神灵庇护下,他们逐渐丧失了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形成了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的人生观。

3.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沉浸在宗教教义中不可自拔,坚信只要通过膜拜神灵或依靠所谓的自我信仰意志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头脑,甚至不惜以损害身心健康来维护个人的宗教信仰。个别学生身患疾病不去医院救治,反而以为疾病痛苦是神灵的安排,因而多次膜拜神灵,寻求庇佑,还对好言相劝的老师同学加以嘲讽。他们远离亲友,脱离现实,出现了社会适应性障碍。

三、大学生如何树立科学的宗教观、价值观

(一)创新并改进工作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价值观。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宗教也产生一定的变化,当前宗教现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和文化性加强。其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生将宗教元素引入了青年流行文化之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现实的文化景观。例如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节日,并会到教堂等宗教场所观看宗教活动,参与祈福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给予适当的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教式”、“灌输式”的工作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启发性、研究性以及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激发起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研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对宗教的阐述,使他们能够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和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感染力。虽然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问题,但很多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无从下手,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对宗教文化、宗教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当学生在对宗教的认识产生偏差时,很难能够从思想认识层面进行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培养一支既懂宗教知识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宗教教育才能开展得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教育观。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相结合,是民族皈依性的重要体现。因而,大学生特别是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五个认同”(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为关键。高校肩负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重任,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国家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民族和个人的共同奋斗,培养其爱国情怀和国家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应加强民族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认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自觉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加强文化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文化脉络的同时找寻各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辩证看待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加强历史观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各民族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人民和各民族的共同选择,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曾杰.云南大学 2015.

[2]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析[J]. 王菁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3]高校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张涛.  文教资料. 2015(06).

注: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9年度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JYT1907O)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民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多元民族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