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倒装句导读

2020-07-27 15:58高云河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论语

高云河

摘    要: 儒家经典《论语》被设置在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可见其在高中语文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论语》里大量倒装句给学生阅读带来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作者对《论语》中的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常用格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论语》。

关键词: 论语    谓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并在必修教材中设置了“名著导读”板块,儒家学派经典名作《论语》被列入其中。可见《论语》对开阔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和现代文不同,《论语》里有大量文言倒装句,这些特殊的倒装句成为学生阅读的难点。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引导学生从泛阅读、快餐式阅读转变为深阅读,精细化阅读,笔者拟对《论语》中的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常用格式进行系统分析,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论语》。

一、谓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叫做谓语前置。如下:

1.大哉,孔子!

2.小人哉,樊须也!

3.何哉,尔所谓达者?

4.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由上例可以看出,谓语前置主要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据笔者统计,《论语》中的谓语前置句共有35例,其中,感叹句谓语前置32例,占总数的91%,疑问句谓语前置3例,占总数的9%。可见,感叹句谓语前置是《论语》谓语前置的常用格式,这种句子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

另外,《论语》中前置谓语的词性是比较固定的,主要有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副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其中,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谓语前置16例,占总数的46%,副词谓语前置9例,占总数的26%;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谓语前置各5例,各占总数的14%。如下表:

由此可见,感叹句中,形容词谓语前置是《论语》谓语前置的常用格式,这种格式更有利于表达强烈语气,突出感叹中心。学习中应重点掌握这种句式,记住句式特点,就能准确地判断谓语前置句。

二、宾语前置

先秦汉语中宾语的位置有两种,一种是宾语紧接动词或介词之后,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另一种是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即通常所说的宾语前置。本文要分析的是后一种情况。

《论语》中宾语前置句共有98例,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先秦时期,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论语》中共出现48例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占总数的49%,可见,这种句式是宾语前置的常用格式。《论语》中,这种格式使用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谁”“焉”“孰”,当它们在句中作宾语时,有些置于动词前面,有些置于介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句。如下:

5.于予与何诛?

6.吾谁欺?

7.何以文为?

8.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以上例句,前两例是疑问代词“何”“谁”作动词“诛”“欺”的前置宾语,还原语序为“于予与诛何”“吾欺谁”;后两例是疑问代词“何”“谁”做介词“以”“与”的前置宾语,还原语序为“以何文为”“吾非与斯人之徒而与谁”。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常常前置。前置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下:

9.莫我知也。

10.不吾知也。

11.未之有也。

上例中,“莫”“不”“未”是否定词,用在句中构成否定句,“我”“吾”“之”是代词充当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是“莫知我也”“不知吾也”“未有之也”。

《论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共出现了22例,占总数的23%,也是一种较常用的宾语前置格式。《论语》中共有98例宾语前置,上述两类就有70例,占总数的72%。可见,这两类宾语前置是宾语前置句的主要用法,学习中要加以特别重视。

(三)“之/是”作标记的宾语前置

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外,《论语》中还常用“之/是”作标记,构成“宾语+之/是+谓语”的宾语前置句。如下:

12.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13.父母唯其疾之忧。

14.善人是富。

15.求,无乃尔是过与?

以上四个例句,宾语“由与求”“其疾”“善人”“尔”被提到标志词“之/是”前面,构成“宾语+之/是+谓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曾问由与求”“父母唯忧其疾”“富善人”“无乃过尔与”。

《论語》中“之/是”作标记的宾语前置句有17例,占总数的17%,所占比例不小。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这种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特点是: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面要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以此强调宾语,凸显话题,作为标志词的“之/是”并无实义,不用翻译,当宾语还原到动词后面时,“之/是”一定要省略掉。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先秦汉语中,介词“以”的宾语无论是代词,还是名词、数词,常常前置,构成宾语前置句。如下:

1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吾道一以贯之。

上例中的“一言以蔽之”“吾道一以贯之”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一言蔽之”“吾道以一贯之”。《论语》中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共有11例,占总数的11%。这种格式的宾语前置句比较容易判断。学习时只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介词“以”,二是介词“以”前面的代词、名词或数词,基本上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论语》中的宾语前置句类型多,结构较为复杂,是倒装句中的重点、难点,学习时要仔细辨析每种句式的特点。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这种用法叫作定语后置。《论语》中定语后置共出现13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数词或数量短语构成的定语后置,另一种是由“A+之/而+B+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表3    定语后置类型表

《论语》中定语后置共出现13例。其中,由数词构成的定语后置3例,占总数的23%;由数量短语构成的定语后置5例,占总数的39%,前两类构成了定语后置的常用格式。由“A+之+B+者”构成的定语后置2例,占总数的15%;由“A+而+B+者”构成的定语后置3例,占总数的23%。具体情况如下。

(一)由数词或数量短语构成的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数词或数量短语修饰名词有两种分布位置,一种是分布在名词之前,作前置定语,表示领属意义,这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另一种是分布在名词之后,构成后置定语,表示修饰意义。后一种如下:

18.与之粟九百。

19.夺伯氏骈邑三百。

20.陈文子有马十乘。

21.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予有乱臣七人。

以上四例,前两例是数词“九百”“三百”单独作后置定语,正常语序为“与之九百粟”“夺伯氏三百骈邑”后两例是数量短语“十乘”“七人”作后置定语,正常语序为“陈文子有十乘马”“舜有五人臣”“予有七人乱臣”。

《论语》中数词直接做后置定语有3例,数量短语做后置定语有5例,共占总数的62%。由此可见,数词或数量短语后置是定语后置句的常用格式。这两种格式随着时代不同,使用频率也不同。时代越早,数词做定语后置的使用频率越高,相反,时代越晚,数量短语做定语后置的使用频率越高。说明数词和数量短语做后置定语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由“A+之/而+B+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论语》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如下:

22.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23.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25.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以上例句,前两例是由“A+之+B+者”构成的定语后置,后两例是由“A+而+B+者”构成的定语后置。从后置定语的性质来看,能够后置的定语往往是形容词,如上例的“善”“贤”“仁”,或者定语较长,如“可以终身行之者”。

《论语》中共出现5例“A+之/而+B+者”的定语后置句,其中,“A+之+B+者”结构2例,“A+而+B+者”结构3例,两种结构共占总数的38%。这两种格式在《论语》中出现较少,而且比较特殊,需要作为特例记住。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三种类型。这些倒装句都有规律可循:谓语前置句主要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句主要出现在疑问句、否定句和有特殊词语构成的陈述句中,定语后置主要出现在陈述句中,而且每类倒装句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倒装。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这些规律和条件的归纳,理清各类倒装句的结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读懂《论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陳志明.《论语》疑问句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2000(1).

[5]毛显会.《论语》中特殊语序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9(6).

[6]郭磊.《论语》中宾语前置现象解析[J].文学教育,2019(3).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