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

2020-07-27 15:58惠琳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繁荣文化

惠琳

摘    要: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宽容的文化政策和较自由的文化精神。促成宋代科技文化繁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史前时期科学技术的借鉴和文化的积累、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开明的文化政策和积极的外交态度等。科技文化的繁兴使宋代历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篇章中重要的一页,不仅对元明清及以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经过对外交流与传播对当时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宋代科技    文化    繁荣

中国社会历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勤劳的华夏子民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沉淀出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不断传承与创新,为宋代科学技术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科技成就已经比较显赫,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经过秦汉大一统文明的传承,到唐代时期,开放的对外国策使其他地区的科技文化有机会走进中国并与中华文明发生碰撞融合,促进中华文化和科学技术走向新的高峰,历史发展到大宋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达到繁盛的局面,宋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景象。经济是历史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繁兴奠定基础,科技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精神动力。就宋代的治国之策而言,宋朝统治者的治国主要策略是重文轻武,提高文人地位。同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完善科举考试制度,大力彰显文人对社会意识的导向。

宋代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是中国社会发展到宋代时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一、宋代科技文化成就的表现

宋代时期科学技术、文化在各个领域、各行业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如军事、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中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在宋代,最具典型的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成熟完善。

1.火药技术的进步

唐代发明了火药,但真正运用在军事上的记录不多。到宋时期,火药的原料制作工序和研制方法已经日益完善,硝的使用量在原料比例中大大增加。除此,一些有毒、易燃原料的添加使火药在战争使用当中的威力大大增加。同时,为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求,火药开始广泛运用于军事活动之中,促成以火药为主要原料的兵器应运而生,如:火箭、火枪、火炮,等等。北宋末年,火器专家们制造出了陶制和铁制的“震天雷”,这是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而制造的,由绳索或抛射机械来发射,爆炸声如雷靠喷发火焰和单片杀伤敌人。南宋初年在抗金的斗争中创造了一种“长竹竿火枪”,即:“把火药装进长竹竿里,临时点燃以伤敌人。火枪的制造技术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有了长足的改进。”[1](59-63)以后几个政权对立的状态使发生战争的概率很大,出于国防考虑,军事武器及火药武器的改进与发明受到宋王朝的重视。到南宋时,火药武器的制造比北宋更进一步。“突火枪”,是一种直接利用火药抛射性能的武器。这是一种管形火器据《宋史·兵志·器甲之制》记,突火枪“以拒竹为筒,内安子案,如烧放,焰绝然后子案发出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这些火器在两宋时期的战争中成为统治者维护政权和对外防御的重要工具。

2.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北宋平民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进步之处是改用胶泥代替以前的木制雕版,使雕版的原料获取更容易,印刷更加方便高效。毕昇用黏土制成字模,每字一模刻在突面反体,深度为1毫米—2毫米,然后用火煅烧。制版时,在四边有框的铁板上放一层松脂、蜡及纸灰,在铁框上排放铁条,在两根铁条间植以活字,植满后再置另一铁条,再行植字,直至整版植满为止。“以火烘铁板,使松脂等融化,冷却,使活字固定在铁板上。趁未冷前,以一平板在上面按平活字,印版即制成”[2](65-66)。印刷时,一般用两块铁板。当第一块印版植完字后,遂即上墨,覆纸刷印。同时在第二块板上继续植字。第一块印版印完,用火烘,使松脂等融化,取下活字再用。此时第二块印版已植好,再刷印。“二板轮流交替使用,活字也反复利用。毕升的活字原料‘胶泥,是烧陶器用的黏土,制成活字后在陶窑中烧,烧成后的泥活字坚硬光滑”[3](83)。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完整包括制活字、排版、拆版、刷印、活字贮藏及检索等工序,适用于印制篇幅及印数大的刊物。这种印刷灵活方便,能够印刷需要排版较复杂的文字刊物,既能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又能大幅提高印刷效率和质量,较传统的雕版印刷是一步技术跨越。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下无疑是极大的技术改进。毕升活字印刷的发明,为近现代铅字排印技术的产生提供了技术经验,该发明成为古代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3.指南针的发明

指南针的出现最早应该追溯战国时期的“司南”,它是指南针的雏形。据《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已有“先王”,以天然磁石制成的磁勺—司南,以指示方向。到汉唐时代不断发展,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到宋代时期日趨成熟,宋代科技繁荣时代应运而生。宋代的指南针就在司南的基础上创新,产生了运用于航行的指南针。吴自牧《梦粱录·江海船舰》中记载了南宋时海船“风雨晦暝时,唯凭指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误差,盖一舟人命所导也”。指南针为人们的海上活动提供了重要服务。从此,人们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有了更加准确的方向。

4.文学的繁荣发展

“在宋代,三教合一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盛况,直接深入文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层,对文人心胸涵养、思维模式的扩展和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化,审美执着的破除,审美域限进一步扩大,美的本质得到深入的发掘,导致审美形式创造的充分自觉及有效的灵活性把握。同时因心性修养削平情感的高峰,重理节情的体貌,沉稳平淡的意境,标志着审美情趣的翻新。宋代文学在此基础上得以灿烂辉煌,盛极而变”[4]。

宋代文学绽放在宋代历史的大花园中,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话本、戏剧等方面。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创造了灿烂的宋文化。词的发展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词是一种诗歌体,句子有长有短,句式比较灵活,可以用来演唱的文学形式,词在唐朝时已经萌芽,经两宋得到空前发展并盛行。宋代诗歌突破了以前的形式与内容,开拓创新,更加直接反映不同社会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价值观。宋词不仅内容广泛,而且风格多样,格调清晰,主题鲜明,没有字数的限制,既有十几个字的小令又有二三百字的长调,思想感情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动人,有对人民生活的歌颂,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叹惜。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群众性,易于在社会上流传与學习,促成宋代社会浩大的诗歌文学创作和学习队伍。词在宋代达到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出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成就卓越的优秀词人。

文学繁荣潮流下,宋代文学领域出现文风改革,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散文家提倡诗文平易充实、反映个人生活经历和精神感受,他们的文章往往清新自然、流畅舒达,摒弃宋初以来诗词空洞虚靡的弊端,把诗词创作推向历史高峰。宋戏剧和话本能够深入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满足市民内心需求,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至元及以后的戏剧题材都可以在宋代的诗词、戏剧话本中找到缩影。

二、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因素

1.经济方面

物质决定意识。宋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宋代科技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唐中叶以来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政治特权因素开始减弱,对世家贵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五代十国的战乱打击使宋初名门贵族的势力严重被削弱并趋向消失,社会呈现贫民化的趋势”[5]。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意识形态的演变,一个突出表现是科举制度的改革,使教育福利直接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激励措施让全社会的读书风气愈加浓厚,为宋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宋王朝建立统一政权,客观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宋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对农业的发展,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试图富国强兵,一定程度促进农业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争和王朝更替频繁、局势动荡不安,南方较为安定,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带来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江南地区发展,为宋政权稳固提供物质基础。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北宋时农民开辟了许多新田,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有所增加。如甘蔗在闽、浙、川一带种植,棉花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已渐盛行,茶叶的种植已遍及今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这些地区输送给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1400到1500万斤[6](326)。农业的兴盛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更多的劳动产品流入市场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北宋时期农村集市更加活跃,对外贸易比以前更加发达。

社会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科学技术的改进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活动中农民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和推广生产经验,农业社会分工使农民掌握了大量手工业生产技术,生产分工与合作过程促成了其他行业如矿冶、纺织、制造、造船、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当时中国丝织在世界享有名望,宋代丝织品在对外贸易的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体量,例如中国丝绸最远可销往到埃及、东非更远的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宋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到北宋时期由于政权稳定的需要,中国经济中心向南移动势在必行,推动宋代漕运发展和造船技术进步。中国丝织业的快速发展对印刷业要求更加精细,宋代丝织品远销海外,丝织品上的印花技术精湛,在当时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印花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文书印刷的进步,一并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活字印刷的产生更加速了宋代纸质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文人融入书山文学之中,形成一股崇尚文化的社会热流。

2.政治方面

宋太祖接受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天下的教训,又急需大量文治人才分理庶务,采用重文削武的治国之策。赵宋政权明确昭示“(本朝)与士大夫治天下”[9]。这样的治国政策既能防止割据局面的发生,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效能,又使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激励更多的有识之士潜心学习诗书,以求在社会各个角色中获得一定的地位,由此加速宋代崇尚文化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伴随以文治国之策的是科举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和严格化。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核心目的是增强考试的规范性、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在考试规则方面,北宋由宽到严,实施一系列考试制度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在考试内容方面宋代皇帝曾不断进行改革,为更多的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仕途机会。如宋高宗南渡以后,科举仍重进士,考试内容分为两科,一科以试经义为主,一科以诗赋为主,但经义进士仍兼诗赋,诗赋进士仍兼试经义。进士一所以分科,时因当时北方人素好经学,南方人擅长辞藻,不得不实行分科的办法,以为兼顾[7](364)。这种统筹兼顾的考试方法大大激发了各个地方人们学习的兴趣,能够充分开发不同地域不同种类人才的潜能。宋代对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的控制更加放松,实行宽容的文化政策,为广大人民和士大夫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士子们在科举考试中的言论更加自由,同时激发了一些文人骚客的创作欲望,促进了宋代各阶层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宋代社会文化的繁荣。从秦王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就实行文化与政治的同步专制政策。“但宋朝建立以来,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统治者把治国的重心放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上,如削弱各地方的割据势力,通过收集军权杜绝文成武将弑君篡位,定期调换将领防止地方力量相互勾结、结党营私党等。给宋朝时期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宋在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远远不及秦汉时期,他们对于思想、学术、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8]。宋代这些积极的改革为宋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及出现繁荣局面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宋统治者采用儒、释、道并行的治国理念。“宋朝在立国之初就表示了对儒学的尊崇,如宋太祖受禅之初,即诏有司增茸国子监祠宇,塑绘先圣及亚圣、十哲、七十二贤并先儒二十一人之像,且自撰孔子、颜回之真赞”[9](244)。并不排斥佛、老等思想,而是兼容并包的态度,这是宋代在经学教化上突破性的成就,使各个流派的思想竞相创新,为社会各个领域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

3.其他方面

对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宋代在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中,不断汲取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日本的许多工艺品传入中国深受宋人喜爱,被宋人称为‘倭绘的日本扇面通被称赞为意味深远、笔势精妙,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10]。这种对外国文化的态度使宋代获得向其他民族和地域学习科技文化的机遇,使宋代文化注入更多新的血液,为宋科技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宋代在政治上虽然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是在文化上却呈现出独特活力的王朝。辽、西夏等民族对宋朝造成威胁的同时,为宋代对外交流打开了大门。在战争的催促下,各民族的人民为躲避战乱之苦而迁徙,加速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科技文化往来,使宋代文化呈现多样性。战争促使统治者改进军事装备、航海技术,推动火药、指南针等技术的发展,南宋时期国家遭受侵扰,出现了许多爱国诗人,他们的边塞诗歌或慷慨激昂或哀婉悲壮,把文学艺术与国家命运巧妙融为一体,成为如今文学史坛上的千古名句。

三、宋代科技文化历史地位

宋代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火药把骑士阶级炸下了统治舞台,说明了火药的传播开始改变欧洲社会统治的结构。火药被运用到工业生产及军事制造业当中,加速了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在全球的兴起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力量。英国为首的老工业大国地位开始受到新兴国家法、德、美等国家的威胁和挑战;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加速了文化传播的速度。活字印刷提高印刷效率,更多的书籍文集便于印刷传播,文化传播的媒介更方便,使更多的人民受到教育的机会增加;指南针的技术改进,推动宋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往来走向高峰时代,在对外经济交往的工程中,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无形的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正在酝酿当中;宋代诗、书、画等文学艺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中辉煌的一页。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精神和智力的产物,特定历史时期的科技文化是该时期人民大众生活的一面镜子,聚集着社会意识领域的精华,印证着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制度的生命力。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体现了宋王朝国家软实力的强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宋先进的科技文化并没有使古代中国社会持续进步,我们要辩证看待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全方位认识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宋]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

[2]潘吉星.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催炼农.三教合一对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素质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1(04).

[5]朱保书.辉煌的宋代文化[J].开封大学学报,2008(12).

[6]张仁忠.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滕云玲.从宋代文化繁荣看其开明的文化政策[J].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2013(21).

[8]薛德枢.宋代科舉制度改革与文化繁荣[J].克山师专学报,1999(02).

[9][宋]马瑞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0]郭琳.浅析宋代科技创新原因及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猜你喜欢
繁荣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