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地方高校的国际交流

2020-07-27 15:58王中光
文教资料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一带办学

王中光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为教育的大开放、大发展、大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蓝图的实现,关键在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为谁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怎样的国际化人才”“怎样培养国际化人才”,已然成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全新命题。本文对地方高校如何坚持特色发展、主动作为、找准定位,如何探索出适合国情、校情的国际交流发展路径,进行剖视和探讨。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化人才    地方高校    国际交流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沿线国家的开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一历史重大机遇,用足用活各类政策,与沿线国家开展深度合作,丰富国际交流的内容,拓展国际交流途径,注重“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国际交流品牌,提高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力。

1.“一带一路”倡议对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影响

1.1为教育“走出去”搭建了平台。

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很长一段时间以“引进来”为主,特别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外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但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主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方案和智慧等政策和方针引导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命运共同体,共享开放发展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该审时度势,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整合技术与研发资源、创新国际交流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技术研发中心、智库研究、人文交流中心等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推进人才交流、技术交流、文化交流。通过教育“走出去”,高校不仅扩大了国际影响力,而且提高了国际化办学能力。

1.2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错位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贯穿欧亚非大陆,涉及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中东、中东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这些国家在区位、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各有不同,而地方院校的办学区位、专业设置、办学特色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院校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地方院校应根据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拓展来华留学教育、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开展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利用区位优势深化与东盟10国的国际教育与交流,每年接收来自东盟10国的留学生过万人,开设泰语、越南语、印尼语等10个非通用语种,重点建设了“中国—东盟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农业人才培训中心”等,这些都成为广西地方院校国际交流的鲜明特色,同时是与其他地方院校國际交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资源。

2.教育国际交流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会不断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具有跨文化意识、精通他国语言、掌握先进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

2.1国家层面支持教育国际交流。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要坚持对外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意见同时对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加快留学事业发展,提高留学教育质量;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加强高端引领,提高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促进教育领域合作共赢等。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学校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交流与合作,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共同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力。

2.2新时代呼唤教育国际交流。

教育职能最初归纳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随着科技进步,人文交往不断密切,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交流”被纳入教育职能。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必须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教育对外开放正是顺应新形势、服务新发展、开发新动能的时代产物。

2.3高校发展需要教育国际交流。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同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国家出台了“双一流”高校建设方案,目的是引导高校对标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对于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重点投入。在“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等具体措施的激励下,各类高校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优化专业结构。教育对外开放为高校吸收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水平办学经验开辟了有效途径。

3.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路径探索

地方高校国际交流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学校内部国际交流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国际交流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的差异化。如何树立国际交流的理念,建立学校国际交流的机制,整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国际交流健康有序地运行,将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3.1树立国际交流全员化理念。

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责任部门一般是学校的国际教育学院或者国际交流处等外事部门。但是有关外事部门仅对国际交流涉及的各类政策、规章制度、日常事务管理有着较为全面的把握,涉及国际交流过程中的课程教学、联合实验中心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等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外事部门人员因专业等方面的局限性很难提供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学校教职工没有树立国际交流的理念,把国际交流作为学校发展的附属品,就很难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国际交流工作将很难推进。因此,树立国际交流全员化理念,让学校每位教职员工意识到国际交流将带来“双赢”的结果,即学校能够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参与国际交流的教职工将获得与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面对面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3.2建立国际交流机制。

国际交流对于很多地方院校而言是新生事物,国际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所以国际交流会给学校常规的管理工作带来各种挑战。比如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涉及的教学安排、学业评定、安全教育、实习实训等都与学校日常管理有很多差异化。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差异化带来的挑战,建立国际交流机制将是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是统一认识,明确国际交流的目标、任务、措施及绩效评价,可以尝试建立校级国际交流联席会制度,对涉及国际交流的发展战略、重大事项等问题进行商议和决策。其次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大经费突入,充分调动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科学研究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使有关国际交流的各类政策措施得到落实,为国际交流提供机制保障。

3.3探索“求同存异”的国际交流模式。

国际交流不可避免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交流,提高教育质量。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有可能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合作双方在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内容设置、实验室绩效评价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牢牢抓住国际交流的目的,做到求同存异、因地制宜,丰富国际交流的手段,创新国际交流的模式,使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顺利移植到国境外,同时疏通引进来的渠道,让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教育教学资源、智库建设等在国内得以充分利用。

3.4打造国际交流的品牌。

国际交流包含师生交流、来华留学生培养、共建实验及研发中心、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地方院校受办学资源、办学层次、办学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很难在国际交流方面做到全面开花。既然国际交流能帮助学校对外树立形象,对内提高质量,地方院校应当整合优势资源,提炼特色专业,甄别合作伙伴,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交流环境。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学校特色更加突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逐渐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4.地方高校国际交流面临的挑战

4.1对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高校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把国际交流认为是锦上添花的工作,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学生的教育教学及就业等,在办学资源有一定富余的情况下,才考虑开展国际交流工作。由于在国际交流上投入的资源有限,导致管理人员不足,办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办学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能实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校将更加不重视国际交流。学校内设机构更是把国际交流作为本职工作以外的内容,国际交流举步维艰。

4.2国际交流浮于表面,难以发挥作用。

一些地方高校简单地通过外籍教师的数量、共建实验室的数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来华留学生的人数等评价国际交流成果。这些数字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国际交流的程度和规模,但是应透过这些数字了解更多的信息,比如共建实验室产生的可供推广的重大成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及社会满意度、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度等。只有深入获取这些信息后,才能更加明晰国际交流资源配置方向,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的作用。

4.3管理队伍不稳定。

国际交流是政策性、时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懂管理、明政策、会操作的员工。但国际交流同时具有范围广、压力大、步骤多等特点,不仅要求员工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较强的政策解读能力,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質。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岗位,在招聘环节就会出现用人荒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员工难以胜任岗位要求,就会选择转岗或者离职,由于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很难及时补充有经验的员工,导致管理队伍不稳定,影响国际交流工作有序开展。

5.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应优先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开展特色领域的合作办学,加大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力度,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支持沿线国家智库建设,探索多元人文交流机制。地方高校同时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国际交流机制,打破国际交流过程中的各类藩篱,让国际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国际交流政策落地生根,国际交流机制顺利运转,国际交流成绩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刘静.“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高校的开放办学发展路径——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8(6):51-53.

[2]纪洪江,徐绍华,王颖.“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评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16.

[3]刘艳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6-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5]唐丽.广西与东盟国际交流与文化合作新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271-272.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19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JB30。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一带办学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国际交流与合作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