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碧: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2020-07-28 05:52刘玲
四川劳动保障 2020年6期
关键词:北川县草编北川

文/刘玲

王兴碧(中)在培训点教授羌族草编

她身残志坚,不等不靠,不仅通过一双巧手摘下了“贫困帽”,还用自己学习的编织技术带动周边乡邻脱贫增收,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了不平凡的步伐。她叫王兴碧,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位小腿残疾的妇女,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获得者。

残联送来“及时雨” 自强不息拔穷根

“从小到大我走到哪儿回头率都很高,因为我‘走路’的姿势跟别人不一样。”1976年,王兴碧出生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大湾村,出生不足40天的她生了一场病,但因当时医疗条件差,导致她小腿残疾。而她的丈夫也是一名一只眼睛完全失明的残疾人。一个家庭缺乏正常劳动力,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王兴碧夫妻俩只能靠在家务农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干活的时候,腿疼得很厉害。”王兴碧说在劳作中的背、挑、担都让她的腿很难承受,但为了生存,只能咬牙硬忍。即使这样埋首田间辛苦劳作,王兴碧一家的生活仍旧过得很难。2014年,王兴碧一家被当地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说政策好,但我觉得还是要靠自己,不能只想着靠别人。”王兴碧说她总盼着有机会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善生活。

北川县残联在得知王兴碧一家的情况后,鼓励她参加在禹里镇举办的,教残疾人学习羌族草编、刺绣等简单手工制作的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如果培训合格,还能获得工作机会。这对王兴碧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因为她虽腿脚不方便,但双手很灵活,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兴碧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王兴碧虽然学得很认真,但由于没有美术和手工基础,她连最基本的手法都没办法掌握。当培训快结束时,王兴碧都还没能掌握编织技巧。当了解到王兴碧的具体情况后,培训老师希望能帮助身体残疾的她学好技术,摆脱农村繁重的劳动,于是就单独为她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在培训结束时送了她几个做好的样品,让她回家自己练习,并告诉她可以再对她进行单独指导。

由于农活繁重,王兴碧白天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来练习,她只得在晚上干完活后,坐在床上,打开灯,慢慢琢磨编织技巧。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王兴碧开始对羌族草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技艺学好学精。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近两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兴碧终于能独立做出20多个产品。然而,由于编织手法多样,在练习过程中很多细节难以把控。为了解决编织上遇到的问题,王兴碧多次带上自己编的样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又坐2个多小时的客车去往北川新县城的草编公司,将自己的产品送到老师面前,向老师请教。虽然这些草编“作品”在造型方面还不大完美、不能实现产品效益,但公司看王兴碧的基本手法掌握得很牢靠,还是把她做的产品回收了,并安排她跟着老师去其他乡镇边教边学。为了学精技术,王兴碧经常熬夜把难编的部分编了拆拆了编,反反复复,手指磨破了也咬紧牙关坚持,直到编像样了才停。就这样,通过不懈努力,王兴碧熟练掌握了单双编技术,而草编公司也决定留她当编织老师,这个身患残疾的农村妇女终于实现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换。

工作后的王兴碧搬到了北川县城,全身心投入到了羌族草编工作。通过草编技艺,2016年王兴碧一家成功脱贫。“靠自己双手脱贫,我觉得很光荣,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像我一样靠自己的双手脱贫。”每当谈到脱贫,王兴碧都很自豪。

王兴碧(中)教大家草编

学成返乡传技艺 脱贫不忘乡里人

“家庭贫困的留守妇女和残疾妇女如果能掌握草编技能,就能足不出户赚钱贴补家用。”在公司上班一年后,王兴碧觉得做草编很适合居家灵活就业,她希望家乡的留守妇女和残疾朋友也能有机会学习这门手艺,为家庭增收。

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公司后,公司十分支持,并在她的家乡大湾村开设了草编培训班,教授当地留守妇女和残疾朋友学习草编技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编织技术,王兴碧利用空余时间往返北川县城和大湾村,挨家挨户上门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草编技术。在王兴碧的带动下,大湾村不少妇女都走出大山去到县城进行编织工作,当地也有十几个人通过做草编实现家庭增收。

“我能多带动一个就算一个”。成功带动村里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学习草编技术后,王兴碧又试着去带动禹里镇上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来学习这门技术,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自从从事草编加工,不少人发现自己的草编收入比务农还多,都十分感谢王兴碧让他们多了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为了鼓励像王兴碧一样的残疾人通过居家就业的方式脱贫致富,2017年,北川县残联为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报了“残疾人扶贫基地”项目,并为基地申请了3万元资金。王兴碧则担任该基地的草编老师之一,为北川贫困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让更多残疾人有学习技术的机会,提升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

华丽转身 从脱贫典型到非遗传承人

在担任草编老师的同时,王兴碧仍然没有放缓自己学习编织技术的脚步,面对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她决定自主创新。经历长久学习和摸索后,王兴碧不断推陈出新,编出各种精致巧妙的工艺品,同时她自己也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如今,王兴碧的团队已成功研发草编产品200多件,并申请了产权和专利。

在长期的草编工作中,王兴碧领会到了草编的别样魅力,感受到凝结在羌族草编背后的心血,以及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2017年,王兴碧成为了县级北川羌族草编传承人。成为传承人后,她总想把羌族草编带出小县城,于是一有机会她便去各地参展,先后参加了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绵阳科技城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景区、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展等活动。空暇时,她还常去学校给学生上草编课,教授他们一些简单的编织手法,让孩子们从中了解羌族草编的历史和文化。

从一名普通学员到草编老师再到羌族草编传承人;从贫困户到2018年四川省“脱贫榜样”、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四川好人”获得者再到“海峡两岸中华非遗交流使者”,一路走来,小腿有疾的王兴碧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如今她的人生道路上不仅收获了荣誉,成就了自我,她更用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影响着更多的残疾人朋友。

猜你喜欢
北川县草编北川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随风入羌山 共唱振兴歌 “贴近自然,走进乡村”文学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北川县举行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北川县:扎实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劳动保障执法检查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北川的味道(四题)
羌山下的关爱——访四川省关工委抗震救灾模范、北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薛斌如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