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引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28 02:31杨笛
科技资讯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惩戒

杨笛

摘  要:近年来,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称学校)因教育惩戒所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侵犯学生人格尊严、侵害学生基本权利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等行为,所涉及的教育惩戒以及“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教育惩戒重“蛮”力,而忽视“巧”力,往往会造成“教师处罚、学生受伤、家长投诉”等不良局面。该文通过分析棍棒式教育、罚写式教育、强迫式教育等教育惩戒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助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合适的惩戒手段,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确保教育惩戒在恪守法度的同时,有效传递育人的温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惩戒  蛮力  巧力  法定职权  精准施策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106-04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为教师手中的“戒尺”提供了精准的刻度。“惩戒是指通过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规范的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实施和手段”[1]。“教育惩戒”定义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改正错误,制止不合规范的行为。但是这些年来,“教育惩戒”却再度出现在教育新闻的排行榜单上,因各类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惩戒不当问题,导致学生受到身心伤害、教师受到舆论谴责、家长对学校不满、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教育惩戒”这个定义被附加“不道德”的情境、陷入“被非议”的处境。如何规避使用“蛮力”去惩戒学生,如何借用“巧力”有效教育学生?本文试从教育惩戒的现象、教育惩戒的根源、不当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教育惩戒之现象分析

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蛮力”事件,虽然都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追寻其方式方法,令人咋舌。走进“教育惩戒”现场,为“学生改正错误”,教育工作者“蛮力作战”,充满了硝烟的气息与冷酷无情的气息。这些“蛮力作战”都是什么?将其归类,这些“蛮力”可划分为“棍棒式教育”“罚写式教育”“强迫式教育”。

1.1 粗暴无礼,棍棒式教育

棍棒式教育,就是以棍棒鞭打为代表的教育。其定义是指教师打骂等举动,对学生造成直接伤害的惩戒。江苏某幼儿园,4位小朋友列队站在同学前依次自扇耳光[2]。从那位老师从容淡定的身体语言来看,她大概是习以为常这样的教育方法了,光想着如何用暴力威慑学生,惩戒时未考虑造成的后果,这是典型的漠视《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河南某教师将学生臀部扇至淤青,是因学生做题反复出错,故而情绪失控,体罚学生[3]。从网传的视频来看,学生受伤严重,被送往卫生院,这是对于惩戒尺度把控失当、教师没有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蛮横”至“痛下打手”;山东某中学2名初三学生上课迟到,在教学楼楼道内,教师让学生蹲在地上,用课本抽打、脚踢等实施体罚、批评教育十多分钟[4]。此事经历一系列波折,竟然一度影响涉事老师个人征信体系,被列入黑名单。这些都是直接性地对学生肉体造成伤害,其后果和严重性引起社会关注,饱受诟病。

1.2 机械呆板,罚写式教育

罚写式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惩戒时看似对学生无伤害,自以为能起到震慑威胁和巩固知识等作用,实际上收效甚微。最典型的就是罚写。走访各地中小学,学生罚写的事情数不胜数,但罚写完之后有多少同学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得到了提高了呢?也许,对记忆的巩固略微有用,但随着年级升高,要记要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对于其中所犯错误的惩戒,也全要用“罚写”吗?以长期的角度看来,这个做法相当不可取。在实际观察中,也可以看到,学生为老师的“罚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学生手握“三笔”完成罚抄任务;家长看小孩可怜,帮助小孩写;此外还滋生了“代抄”服务,按字数或者件数收费,甚至还因为“接单”太多,搞起了“打折”活动。除了典型的惩戒“罚写”属于这一类之外,“表现不好就罚值日一周”“上课吃东西就给全班带早饭”和“罚写”的性质是一样的,并且,这其中明显没有把控惩罚尺度,也是变相体罚的一种,不仅无用功且违法,学生与家长心生怨念,何谈教育效果。

1.3 不顾实际,强迫式教育

强迫式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不了解实际情况,滥施威严,对学生的情况不做全面的了解,最后学生全线崩溃,造成恶果。如许多患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多动症儿童、有考前重度焦虑的儿童,“看似值得惩罚”是这些疾病带来的不良表象,应该充分引起教师关注,不应用传统教育的老眼光、无科学的心态对待,实施教育惩戒。此外,特殊情况亦不能实施教育惩戒。某高校学生因外公病危,想要回家探望送终。跟辅导员请假,辅导员不仅没有准假,并且在一大堆同学在场的情况下用半堂课批评该同学,甚至用学校纪律压于生死之上[5]。教师没有把握“情理”的尺度,未给予死者尊重,也未照顾学生的丧亲之痛,在全班同学面前喋喋不休“蛮缠”20多分钟,滥用“教师威严”,被舆论关注,最后,辅导员向那位学生赔礼道歉。

2  教育惩戒蛮力之源探析

追溯其“蛮横”之根源,就是不良教育惩戒现象的背后必定存在根源不正,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学校教育惩戒中,教育惩戒的蛮力之源主要有4种:传统不良思想的作祟、漠视教育的大法存在、惩戒尺度的难以把控、家长态度的截然不同。

2.1 传统不良思想的作祟

传统关于教育惩戒的不良思想,藏于教育生活之中,是“蠻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一。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论调至今不息。甚至“教”这个象形字就是一个教师举着一个东西打着学生的状态。过去,确实有成为一国之才的人感恩父母从小“棍棒教育”的例子,有“伯瑜泣杖”一说——儿子竟然为其母打不动自己而哭泣;但是现在时代发展,学生越来越强调个性、强调自我、强调话语权,对于这样的思想已经“极端排斥”,对于实施这样教育的父母老师也“恨之入骨”。小学生吴某因其母管教严格,持刀杀死其母[6];10年前的中学生杀母案也令人心寒[7];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犯罪分子,也多数来自这些有过暴力的家庭。传统教育的糟粕,与现代文明教育格格不入,发生了巨大冲击。

2.2 漠视教育大法的存在

将教育法当成摆设,以“瞧不起”“无所谓”心态处之,是“蛮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二。“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早就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但许多教师,除了传统思想作祟外,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既然家长默认,学生不敢吭声,那么直接进行体罚或各类变相体罚,无所顾忌。县乡学校,“山高皇帝远”更为尤甚。甚至有许多老一辈教师,认为自己是否违背法律,违背人道主义更是属于不值一提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惩戒。学生从小在暴力环境中成长,也不知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更不会去保护自己,结果学生也“理所当然”地走上暴力道路,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2.3 惩戒尺度的难以把控

惩戒尺度难以把控,是指在惩戒过程中,轻了或重了,都会被归为一种体罚,引发争议。是“蛮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三。教师哪些的行为动作,属于“不出格”是可以被接受,起到一定教育作用的,到了哪个范围之外属于“变相体罚”了?以家庭作业订正为例,典型的就是语文英语词汇的订正,订正超过一定的遍数,可视为变相体罚。但具体超过多少算数,也许教师所做的就是让学生比平时多订正了两三遍,仅加强记忆,无伤学生呢?其实,也许教师只是无心之失,毫无体罚之意,一心只盼着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但社会中的人会或恶意揣测,或持有偏见,说“教师就是伤害了学生,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说法。”

2.4 截然不同的家长态度

家长态度的不一也是构成教育惩戒问题的一项因素,这其中最典型的3种论调是“支持论”“反对论”“漠视论”,是“蛮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四。“支持论”家长认为恢复之前的制度,强烈要求将体罚纳入法律[8],这其中有家长“老师,您就看着打,咱们家长也不会说什么”。“反对论”家长,抱着“就是天大的错也不能罚咱家宝贝”的心态,又好像是“体罚”的苗头,就发帖子、举报,纠结其他家长,威胁学校与老师;“漠视论”家长干脆做了鸵鸟,“老师权力大,干什么都对,我们也不敢说”这种“不作为”看似躲得了一时,实则对学生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或者形成懦弱的性格,受欺负全忍着,或者是非观颠倒,光觉得“强势者”为优秀。这些在我们的身边屡见不鲜,但肯定不是健康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教育惩戒这件事,将来肯定对学生性格、学业、成长不利。家长态度的不同也是造成教育惩戒“乱象”的原因之一。

3  恪守法度的教育惩戒有效对策

3.1 “冷”用巧力

冷用巧力,看起来好像没有处理,没有惩罚,实际上已经悄然处理错误,化解危机,改正习惯,让学生由外而内或者由内而外改变。教师需要将那颗充满蛮力的心冷却下来,就能巧妙处理一些惩戒问题。

3.1.1 “自然”用巧力

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的理论曾被用作实践,其意义是让儿童去感受自然后果,从而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和作用[9]。儿童打碎了玻璃,那就让他晚上只能睡在窗边,看他没有窗户遮挡瑟瑟发抖以后,再让他意识到错误;儿童不肯吃饭,那么索性让他不吃,他饿了也不给他任何食物,在两餐之间的间隙里只能饱受饥饿之苦,不必要打骂、逼问“吃,你到底吃还是不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了一个冷用“巧”力的例子。一个调皮的学生,总爱做小动作,讲题的时候,他又动了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先压住不说,等他搞得全班看着他哄堂大笑的时候,他面露尴尬,收手并且坐端正,这时教师再讲两句幽默的话,成功化解了过去肯定会大喊大叫制止行为都没有用的“危机”。这些例子都能生动说明“自然后果法”的冷处理下,儿童受了来自自然的惩罚,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记住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巧”在于依据实情,恰到好处,不费力气去“巧惩”儿童或者学生平时的一些坏习惯,使之改过。

3.1.2 “冷静”用巧力

冷用“巧”力还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层面上的“冷静”。“冷静”处理过激过错,从而达到“惩戒”效果。在中学,男生处在他们的青春期,又因男生本有的性格,冲动之事在所难免。当学生与教师发生了顶撞之事,形成“剑拔弩张”之势,教师可不做任何道理解释可以先让学生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站着或者坐着,等他彻底冷静下来,再做谈心解释。虽不赞成直接粗暴的罚站罚坐,但将其用在冷处理上,却符合心理学的规律,青春期的男生一旦发作起来,甚至能在学校造成犯罪事故;但是我们不以“罚站罚坐”之名,而仅要求他们站着坐着冷静一下,再来进行沟通交谈,矛盾也会化解,学生也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巧”在于把看似“饱受诟病”的体罚用作于学生下一步犯错的“止痛药”,避免再做出出格之事,从而使学生过渡情绪,认识错误。

3.1.3 “冷酷”用巧力

冷用“巧”力更可以解释为制度管理上的“冷酷”。制度的严格形成无形的束缚,对学生有惩戒的效果作用。有些学生忘性大,老师通知要做的东西,第二天就忘记了。比起体罚的直接罚站,制度管理上的“冷酷”更容易让学生约束自己的“忘记”行为。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如果被“罚站”,哭了一时下次还忘;高年级学生可能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也有比较敏感的学生,虽然通过惩罚能记住“忘带东西”这一件事,但在这之后,他与实施惩戒的老师的关系肯定不比从前了,会有记恨之意。然而有的班(尤其是高年级班)进行了制度管理的制約之后,可发现,通过这一学期的表现,个人制度管理分有高有低,若因自己平时表现不行,带来的结果就是综合测评分低,那么回去期末学科成绩再好,但平时表现不行,也无法和父母“交代”。果然比较这两个班,“冷处理”的班更胜一筹。这就“巧”在了:学生会在此制度下,为自己的发展与成长着想,他们要想得到高的综测分,平时更会自我督促,获得进步。

3.2 “智”用巧力

智用巧力,需杜绝任何粗暴行为,需杜绝任何无意义行为,需教师使用智慧,教师应摒弃类似“你不会那就给我抄”的蛮力思想,而在惩戒中“引导”,暗中“关心”,才可达“智”用巧力效果。

3.2.1 利用学科知识“智”用巧力

在教学中,无论什么学科,利用学科知识“智”用巧力,一定是革除“死板”惩罚,引入“巧妙”活性惩罚,进而引导学生进步。西北工业大学“藏游戏于惩罚”之中,使惩戒充满了学科知识的艺术感。该校某班班长因迟到,被教师“可选择性处罚”——作画。他选择画兵马俑,其所画的100个陕西“特产”兵马俑,画风卡通。这些各式各类的“兵马俑”被展览至网络后,主管学校学生工作学生科负责人也说, 学生迟到是每个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非常考究老师的管理艺术。处罚措施不能太轻,以免放纵,但也不能过激,不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师生关系[10]。像这种藏罚于游戏当中的措施,使得美术这一学科知识得以巩固,更容易为学生认同,学生自身也受益匪浅,在惩戒中获得了成就感。

3.2.2 利用教学机智“智”用巧力

教师在讲课与辅导中都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利用“教学机智”进行惩戒也不失为一妙方。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戳穿又不伤面子”的功夫了得。某同学政治课上走神,而老师悄悄走到她身边,笑眯眯地问:“小姑娘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某同学上课老是有名或者莫名的各种笑,老师会说:“想必是已经获得了问题的答案,那么你来答一答吧!”;课上总爱说闲话的同学,老师会说:“讨论得很好呀,出结果了吗?”学生站起来回答时,或者胡编乱造,或者蒙对几个,或者支支吾吾搪塞一番,也可能直接认错“老师,我刚才没有听”。但无论站起来回答怎么样,老师与学生心照不宣,老师嘴上不批评却得到了惩罚后想要的效果,学生却因自己的错误记住这一件事,巧妙维护了课堂纪律。

3.2.3 利用反向力量“智”用巧力

学生犯错理应惩戒,但如果“错”中找“对”,不妨奖赏,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為保护女生,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陶行知在办公室以“守时来办公室”“及时止住了坏行为”“勇敢伸张正义”这3个理由“以奖代罚”,使王友痛哭流涕,当场认错,既鼓励了学生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又让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悔恨之意,在面对坏人坏事要“智”取,而不是拿泥砖砸同学[11]。教师在判定一些道德两难、动机与方式合理性不匹配问题进行惩戒时,可适当运用反向力量,能获得最佳处理效果。

3.3 “善”用巧力

“善”,一是善于运用巧力,注意使用的条件和方法,二是为师要“善”良,对有些错误不须施以惩戒而是宽容。而非不分青红皂白“蛮不讲理”问责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破裂、学生身心受到戕害。

3.3.1 注意条件“善”用巧力

了解学生的特征,知道有些并非个体能控制因素而不实施惩戒,是“善”用巧力的表现。蒙台梭利创办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时,非常关注这一点,启示教育实践中,在实施“惩戒”之前,还要了解一些先前就要知道的条件,如学生是否本就有“多动症”“失神”“强迫症”“先天心脏病”“肢体软弱无力”等疾病。一个教师必须要对班级同学进行全方位了解之后,再去与家长沟通交流,让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后,再依据实情制定“惩戒”,这样避免造成了教师处理直接粗暴、家长愤怒、学生委屈、学校社会都被牵涉到舆论之中的局面。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学生这些生心理疾病的进一步发现干预治疗,有很多尤其来自小城市及乡镇中小学学生,教师未意识到学生本身的疾病而片面惩戒,导致学生疾病加重,或“变成”重度心理疾病、严重人格缺陷。这就说明,如果发现学生某些身心方面确实存在异常,那么根本就不能使用惩戒,而是尽早去做检查,利用药物和家长老师的督促进行合理干预,这就是注意条件去“善”用巧力。

3.3.2 合情合理“善”用巧力

善用条件,宽容原谅学生,是“善”用巧力的表现。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见小女孩摘花,问小女孩为什么干这样不文明的事情,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想要看这朵最大的鲜花……”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小女孩,反而摘下了两朵更美的花,让她给她的奶奶[12]。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说明了教师在定夺“该不该惩戒”时要合情合理,根据当时的情景与对象去判断,学会宽容学生,而非刻板抓住学生单方面错误,抓住校规校纪不放。对于学生因特殊原因而犯下的错误,如家人过世而不来上课、做好人好事而迟到、小感冒使学习倦怠,这些能够谅解的事情以谅解和理解的态度处之。

4  结语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切实在教育惩戒中“冷用巧力、智用巧力、善用巧力”,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真正使教育教学工作“如鱼得水”,实现最佳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伟.论教育惩戒的道德困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5):62-65.

[2] 盱眙网.幼儿园老师体罚小朋友自扇耳光[EB/OL].(2019-11-23).https://www.xuyi.net/article-67270-1.html.

[3] 网易新闻.小学生遭体罚臀部大面积淤紫 涉事老师已被停职[EB/OL].(2019-11-23).https://www.henan.163.com/19/1108/07/ETENDTOO04398DMR.html.

[4] 搜狐网.老师不再教孩子,最大的受害者是谁?[EB/OL].(2019-07-16).https://www.sohu.com/a/327284656_120176716.

[5] 搜狐网.某高校学生外公去世请假遭拒[EB/OL].(2018-10-21).https://www.sohu.com/a/270308324_100114053.

[6] 搜狐网.12岁小学生持刀弑母,背后原因引人深思[EB/OL].(2018-12-06).https://www.sohu.com/a/279968656_10016396.

[7] 搜狐新闻.17岁中学生“徐力杀母案”引起社会各界深刻反思[EB/OL].(2007-01-17).https://www.news.sohu.com/20070117/n247665634.shtml.

[8] 新浪广东.惩戒规则细化是关键[EB/OL].(2007-01-17).https://www.gd.sina.com.cn/news/m/2019-04-20/detail-ihvhiqax3995319.shtml.

[9] 张清莲.浅析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前及小学教育的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14(8):184-186.

[10] 中国青年网新闻.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迟到罚写千遍[EB/OL].(2016-03-18).https://www.news.youth.cn/sh/201603/t20160318_7754539.htm.

[11] 瑞文网.陶行知与四颗糖故事的启事[EB/OL].(2018-04-06).https://www.ruiwen.com/gushi/1414844.html.

[12] 搜狐新闻.苏霍姆林斯基教你正确的教育孩子[EB/OL].(2016-02-05).https://www.sohu.com/a/58124021_100607.

猜你喜欢
教育惩戒
运用惩戒方法,转化问题学生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惩戒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不能永远是“空白页”
浅谈教育惩戒权及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惩戒的法理分析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关怀是教育惩戒者必备的伦理品质
关于教育惩戒的几点思考
论司法伦理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