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的社群学习模式研究与应用

2020-07-30 07:24温蕴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

摘 要 广播电视大学与各中职学校、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及培养人才机制,探索设立“校企校”升学直通车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无缝对接。社群学习是一种主动、高效的组织学习模式,设计有效的社群学习模式,对于创新“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学习模式,促进学习与知识创新,增强中职学生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的社群学习模式汲取“互联网+”时代学习环境的优势,将“技术、组织、学习、交互”四个要素与具体学习情境进行无缝整合,学校教师、企业专家、企业员工、中职学生为参与主体,各种社会化媒体为交互媒体,设计贯穿学习的引领、建构、迁移、评价四个阶段。

关键词 社群学习;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学校;升学直通车;校企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17-0058-04

一、社群学习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一定是共建、共享、共创的社群时代。“社群学习”是指由志趣相投的一群人所组成,以“学习”为核心概念,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基于共同的兴趣、任务或价值观,彼此之间互相协作,通过对话、分享、反思、实践、应用等活动,有组织、交互式地发生群体学习行为[1],实现知识、经验和资源的共享,达到共同的愿景和发展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社群学习中的成员通过网络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突破时空与地域限制,让处于不同地域及时空的社群成员达成资源共享、资讯共通、知识交换与经验交流[2]。社群学习促进了学习的便捷性和泛在性,能有效解决因为海量资源与个性需求的矛盾而导致的信息迷航,社群学习还能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其学习成本随着社群成员的增多而递减,因此社群学习能够以低成本获取高质量的学习,社群学习实现了由“人”到“众”的变革,由“个人成长”到“集体发展”的跨越。

二、“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概况

2019年丽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高中毕业生升学扩面工程的意见》,要求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拓宽高中毕业生升学渠道,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断提升潜在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在这个意见中,市政府赋予丽水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求电大与各中职学校、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培养人才机制,探索设立“校企校”升学直通车模式,让中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接受电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校企校”升学直通车培养项目是指将中职、大专两个阶段教学和课程等资源相互衔接,学生培养仍然划分中职和大专两个阶段,但打破原有建制,均设全日制及业余两种学习方式。中职学校、企业和电大三方共同参与,以培养技能型学徒为最终目的,中职和电大主要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授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徒制”的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该模式立足中职学校和电大的实际教学条件及资源,结合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无缝对接,汲取现代学徒制与中高职衔接的精华,其实施过程的改革创新之处在于“四化”,即培养协同化、全程項目化、教学工厂化、共享无界化。

在“互联网+”时代,以QQ、微博、微信为交互载体的学习社群蓬勃发展,并逐渐受到学习者的喜爱,被许多部门和组织用来进行学习交流。但是,目前多数社群学习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设计,普遍存在缺少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延伸、深入的交互协作、充分的学习满足感、多元的过程性评价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社群学习应有的作用。高质量的社群学习对个体或群体的学习都能够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强学习社群的凝聚力,促进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增长,使隐性知识得以传播和创造,集体智慧得以凝聚和发展。

三、社群学习在“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中的价值意蕴

(一)社群学习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形式

“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面对的是一批中职毕业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批学生学习能力偏弱,学习内生动力不足,但是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提升自我的动力和追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术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社群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化特点,在社群学习中关注的是生活、学业、心理、职业、休闲、情感、艺术等多方面的发展[3],基于社群成员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爱好,在社群学习中学科边界相对模糊,可以为成员提供跨学科、多形态、多角度的信息服务。社群学习活动是知、情、意的综合体现,从“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转向“获得更多的真情实感体验”,社群成员可以乐在其中,呈现自愿、自觉、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社群学习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平台

首先,社群学习在空间上为成员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的教学跨越多个空间,包括课堂、车间、家庭、户外。社群学习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依托先进的移动设备和丰富的社会化媒体,学习活动不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其次,社群学习将高效便捷的学习工具、真实的工作情境、丰富的学习内容和交互的学习活动融合在一起,为社群成员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社群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主讲者和点评者,都能开启谈话主题、分享创意、指导评价和关注他人,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打破学习的孤立状态,促进学习的动力。

(三)社群学习激发了个性化的发展

社群活动往往渗透着社群成员丰富的体验,充分彰显他们个性化的特征,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充分进行多元的、对话式的学习,并从不同角度促进反思,激发探究能力,充分培养和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认知、情感、技能、经验等多个方面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社群学习让学习者感觉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对个性差异的尊重和照顾,对社群成员个性化发展的影响也更深刻。而且社群成员个性化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经过相互碰撞、激发后,常常会激起更多的思维火花,引发思想创新和灵感迸发的“美第奇效应”,这就是社群学习带来的无形价值。

(四)社群学习促进了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社群学习是围绕真实问题进行的对话式学习,从“讲台式”互动到“圆桌式”互动,这种对话式教学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纵向模式特征。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在社群学习中, 从参与的广度上,社群成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利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通过分享、浏览、记录、讨论、总结、反思、实践等多种行为参与学习。从参与的深度上,社群成员聚集在一起进行学习、研讨,这样的合作可以更好地产生共振式效应,学习会变得更容易,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在不同经历成员之间的互相对话和思想碰撞中,社群成员更有机会拓展知识面,在接受不同的观点基础上深入思考,达到对知识深入的理解和内化。

四、构建基于“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的社群学习模式

(一)社群学习的构成要素分析

技术是开展社群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促使了社群学习的形成,社群学习环境基于网络通信技术,各种技术工具要与学习情境、任务、目标深度融合。将技术支持融入社群学习环境中,强调技术使用的便捷性、观赏的美观性、呈现的艺术性和体验的舒适性,充分发挥技术的构建价值。

组织是实施社群学习的关键。组织包括团队组建、活动的组织策划、制度和规则的制订、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规章制度、人员构成、组织架构、互动的形式和周期等。社群中应该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以约束学生行为、思想、态度,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形成合作意识,促使社群从松散到联合,最后发展为长效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是运作社群学习的核心。社群并不只是管理学生的方式和工具,学习应该是社群活动最重要的取向,因此社群的运作要遵循学习的逻辑和规律。社群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必要补充,学习内容以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中的疑惑和问题为主,通过专家引领和同伴交流协商,促进信息交换和知识交流,提高认知水平,既促成了个体知识建构,又促进集体智慧增长,融合专家、学员、知识、交互等因素,形成知识增长、积累与创新的学习生态。

交互是保证社群学习的质量。在社群中交互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交互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群学习的质量。情感是建立在良好关系和互動基础上的,在交互中建立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参与性的重要因素。社群学习的设计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互动的质量和频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互动体验,营造出安全、便捷、和谐的交互环境。

(二)构建社群学习模式

依据“校企校”升学直通车项目中学习社群的四个构成要素,从认知、教学、社会、技术四个维度来构建社群学习模式,将“技术、组织、学习、交互”四个要素与具体学习情境进行无缝整合,学校教师、企业专家、企业员工、中职学生为参与主体,各种社会化媒体为交互媒体,设计贯穿学习的引领、建构、迁移、评价四个阶段。构建的社群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1.学习引领阶段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社群学习载体,比如博客、论坛、微信或QQ等,这些载体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呈现形式等方面均有各自特点。根据“独立自助”“群组协作”“工作中学”“课堂中学”四种学习活动,选择合适的载体分别建立四种学习社群,为学生有效联接和沟通交流提供支持。同时还要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督促和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目标。

2.学习建构阶段

一是选择任务驱动,促进认知建构。以项目和任务驱动,带动学习的开展,通常选择融入真实情境的问题,创设基于真实生产情境或有意义学习情境的学习资源。教师对群组交流讨论需要进行有效的专业引导,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认知支架和思维支架,引导社群的讨论向深层次发展,从关注任务活动到关注思维改进,从教师主导的对话到学生自组织性的分布式对话,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二是巧设讨论主题,激活深度交互。讨论主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是影响社群活跃度的重要因素。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热衷讨论的话题联系起来,巧设讨论主题,达到交互共鸣。筛选专业知识丰富且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助学者,鼓励其回应和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抛出富有探讨性的意见,激活群体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形成较为完善的讨论报告。教师对讨论区的交流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于有分歧的观点给予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是引导融会贯通,完善知识整合。引导学生对不同形态、不同主体间的知识进行整合。社群的动态交流不仅促使学生对已有的隐性知识提出质疑并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和整合,同时这种动态交流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4]。学生要将零散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对话、感悟、归纳、整理、图表、可视化工具等等进行整合,达到融会贯通。社群中采用同伴互助、相互支持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要将分散在个体中的知识与共同体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将个人实践的智慧变成学习团体共享的学习内容,使个体知识和集体智慧都不断提升,使社群成员得到共同的发展与提高。

3.学习迁移阶段

一是渗透问题情境,指引认知加工。学生最终要将认识结构体系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和联系,不断丰富认知体验,促使知识扩展和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通过个体的自我反思和集体协作建构,产生出更深刻的见解,共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关注边缘人物,加强互动互助。教师通过统计分析发帖、回帖数量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筛选出学习社群中的边缘学生,他们是学习的旁观者,也是“游离”状态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督导,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游离”状态学生走出困境,加强和“游离”状态学生的互动和资源共享,使这部分人融入到集体中来。

三是拓宽迁移通道,培养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创设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迁移过程的综合案例。教师加强指导和反馈,培养学生运用、判断、归纳、创造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协作、探讨、解读、分析,促进概念的交互、思维的转换、知识的迁移。作品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和创作,成果可以通过文本、视频等丰富的媒体资源形式呈现,成果要体现目标的达成,通过共享成果促进社群知识的螺旋扩展。

4.学习评价阶段

一是启迪深度反思,促进自我交互。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反思总结,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博客或QQ日志等媒体记录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心得,并与社群成员分享自己学习的体验和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后期社群学习的质量,为促进学生的参与行为和深度学习提供思考和借鉴。

二是融合多元评价,展开以评促学。重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综合合理运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在社群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持续的评价和及时反馈,让评价充分发挥反馈、调整、监督、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付伟,季承.“社群学习”模式探索——以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实践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4):30-36.

[2]马子驎,张杰.以分享为特征的网络学习社群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11):4-9.

[3]赵胜军.“互联网+”时代学生社群生活与学习方式的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7(3):76-79.

[4]杨奕琦,房汉平. 网络社群中学习者隐性知识习得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114-117.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Learning Model Based on“School-Enterprise-School”Direct Further Learning Project

Wen Yun

Abstract  The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has established a mechanism for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various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school-enterprise-school”direct further learning model. Community learning is an active and efficien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odel. By designing an effective community learning model, it is significant to innovate the“school-enterprise-school”direct further project learning model, promot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he“school-enterprise-school”direct further projects community learning model draws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he“Internet+”era, seamlessly integrating the four elements of“technology,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interaction”with specific learning situation. Enterprise experts, enterprise employees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and all kinds of social media are interactive media. Which is running through the four stages of learning, construction, migrat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learn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urther learning; direct further learning; school-enterprise-school cooperation

Author  Wen Yun , professor of Lishu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作者簡介

温蕴(1974- ),女,丽水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丽水,323000)

基金项目

国家开放大学科研项目“互联网+时代企业社群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G18A1616Y);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中职——电大直通车项目的社群学习模式研究与应用”(2019SCG074);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社群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丽水电大‘中职——电大直通车培养项目为例”(XJG201816),主持人:温蕴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
利用网店实施中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策略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慕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