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山海天的盛宴

2020-07-30 14:00李潇雨
山东画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崂山道教青岛

李潇雨

方外之山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王朝多定都在“关中”一带,于关中地区而言,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悠悠历史长河中,东海之滨成为了一处遥远的存在,正因其遥远,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未知的神秘色彩,东海之滨的名山大川便成了人们想象中的“神仙居所”。

既要求证那座“神窟仙宅”仙气究竟足不足,是否诚然如想象之中的方外之境相吻合,就必然要从有着海上“第一仙山”之称崂山的地理概况说起。

自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起,大自然就一刻不停地雕琢着崂山的面貌。据《青岛市志》记载:“由于山体受构造抬升而隆起,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崂山山峰尖峭,山坡陡峻,多呈尖脊状。”地区内独有的花岗岩石经过历史变迁和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各式各样怪异的岩石景观。群峰壁削如刃、层峦叠嶂、涧深谷幽,特殊的地理构造馈赠予这座仙山的,是骨骼和脊梁。

由于崂山涧壑复杂,此间河流甚多。以巨峰为分水岭,形成四条较大河流,日复一日地环绕山体。不僅山灵水秀,崂山还有东南两面临海,整体来看是受海洋调节作用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也使得崂山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又因青岛大部分皆属雾区,时常光临的海雾,更让崂山给人亦幻亦真的仙境之感。

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交错之间,一场山海天的盛宴就此展开。

求道长生

或许只是为了一睹仙山真容,西汉年间,一位仙风道骨之士觅此崂山仙境,并在此修建殿宇,供奉神像,即为今日之太清宫,崂山最早的道教祖庭。宫观的地理位置在《太清宫碑记》中有明确记载:“宫址三面环山,奇秀如屏风然。而南则大海横截,天水相连,一碧万顷,分水两河循三山左右而下,凌空飞瀑,如练如玉,前合而入于海。”如此理想的山水之地确与道教追求长生成仙、讲求离世绝俗的诉求相符。

而此时道教文化已在崂山地区广为传播,崂山道教在中国北方道教中的领先地位也已初步确立。史书记载,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道家著名的长春真人丘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明代,崂山地区已发展成为“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繁荣景象。不仅仅是太清宫,道教秉承“非山水则无以远俗”,所以不论是唐宋时期、金元时期,还是明清时期,重要宫观都是依山而建,临近大海。

是仙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是地理原因造就的必然选择,今已无从考证,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对崂山都是推崇备至。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巡天下,曾登崂山以望蓬莱;方士徐福由此出海追访仙人,寻找长生不老之术;汉武帝也曾驾临此地,祭祀仙人。

时至今日,崂山地区很多宫观已经荒废,但它作为道教圣地的地位却没有改变,这也得益于其身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从未改变。

今日崂山

在此“山环水抱,藏风纳气聚水的风水宝地”,崂山作为道教名山为世人所熟知,也曾在魏晋年间,传入兴盛一时的佛教。古代地理学家晏谟曾将这座与泰山同时期诞生的名山相较:“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泰山之于山东省内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崂山却几乎游离于齐鲁核心文化圈之外,唯宗教文化盛行,直到近代,随着青岛的崛起才真正兴盛起来。

究其原因,在青岛开埠以前,游览崂山都把即墨城作为出发点,但因地处僻壤,进山道路极为不便,以至于崂山虽有山海之胜,但僻处海隅,不能见知于世人。也因地缘因素,山东沿海远浅,距陆地达50里,当地的居民大多靠捕鱼、行船为生,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封闭的生活状态。青岛开埠,崂山骤然改观,逐渐脱离即墨的文化系统,日益融入到了青岛的城市体系中。

崂山之于青岛,它的自然美景和仙道文化交织成为青岛的文化旅游景区;青岛之于崂山,逐步纳入青岛城市发展体系,引发了崂山在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两者相辅相成,也相得益彰,成为今日青岛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并与这座城市一同成为齐鲁大地拥抱海洋、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

猜你喜欢
崂山道教青岛
崂山茶品牌新形象发布
万物皆为灵 醉美崂山绿
崂山的溪流
崂山寂境岭
道家道教研究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美丽的青岛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