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提升村民精气神

2020-07-30 10:53文方何瑄
源流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群星工作队村民

文方 何瑄

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国务院提出要加大对文化扶贫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记者在河源走访过程中,发现各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都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精神动力与经济发展形成合力,有效推进脱贫工作。

一路走来,人们对于村里的变化津津乐道:污水横流的泥路变成宽敞整洁的柏油路,随处乱扔的垃圾堆变成垃圾箱和垃圾分类亭,破损的房屋修缮成画着墙绘的小楼,昔日放学后打架撒野的孩子如今坐在阅览室看童书,曾经没事就打麻将的大妈跳起广场舞,闭塞的山区小村办起了运动会、歌咏会……

“文化+扶贫”扶出最美乡村

位于东源县北部山区的漳溪畲族乡群星村,原为省定贫困村。近年来,群星村在在深圳市文联、河源市科协的精准帮扶下,大力整治人居环境,经过扩路、修桥、清河淤、建广场、对百年客家围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全面整修临街房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画作上墙、建设安装一批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太阳能路灯旗杆画等一系列措施,群星村“换上新颜”。如今,昔日的泥泞道路变成了平整宽敞水泥路,村主干道两旁的房屋外墙整洁美观,村里的围屋“泰兴围”保存完好。沿着乡间村道漫步,随处即景,让人得以体验粤北山区、岭南乡村风光。2019年底,群星村获评广东省扶贫活动“南粤慈善之夜”的“年度最美乡村”称号,也是河源唯一获奖的乡村。

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篮球、借助健身设施运动……晚上8时后,群星村文化广场的太阳能灯便亮起,村民们欢聚在文化广场。“以前从来不敢想有这么好的生活。”群星村村民谭丽秀感叹道,“这都是扶贫队带来的。”

群星村是典型的客家村,保留著大量客家人的生活习俗,民风淳朴,村里“泰兴围”客家围屋的青砖灰雕依然留存,扶贫队对其墙身和外围进行修缮改造。同时,深圳市文联帮助群星村挖掘吴仰标烈士祖居等红色资源,探索红色村的建设路径,为科学可持续发展探索“造血”农业种养项目,使乡村振兴有依托、有抓手,带动群众致富。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2019年底,群星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已超过1.5万元,46户贫困户实现全面脱贫,脱贫率达到100%。

深圳市文联派驻群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梁超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文化+扶贫”精准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扶贫工作队将文联工作优势与社会爱心力量结合起来,联系深圳市读书月组委会为村里送来5000册新图书,新建“农家书屋”,还组织深圳艺术家为村民送春联,动员深圳的社会组织为村里学校捐赠音响设备。

阅读点亮希望之光

今年9月13日,在紫金县凤安镇佛岭小学,一所由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河源市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市谐和医调中心承建,人人阅、阅读榜、读联体等提供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开馆。

明亮的图书馆、漂亮的桌椅、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童书……“哇!”这是每个刚走进图书馆的佛岭小学孩子对这座精神家园的第一声问候。

在这100平方米的图书馆里,摆满了从深圳直接运送过来的数千册图书,一排排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童书,图画书、文化类、知识类……各类童书应有尽有。

图书馆一角还摆放着一台“阅读榜智能一体机”,里面收录了各种儿童们喜欢的电子书、有声书、动漫视频、教学视频、全国名师讲堂等内容。阅读榜智能一体机与深圳少儿图书馆联网,馆内所有数字资源,佛岭小学孩子都可以在小小图书馆里看到。

佛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就是在深圳市谐和医调中心的组织号召下,主要由当地乡贤出资筹建的。其中独立出资筹建这个图书馆的,正是当初从佛岭小学走出的张伟华。如今的张伟华已经事业有成,回首成长历程,他深感阅读对人生的作用之大。“孩子是家乡真正实现脱贫的希望。我是从山里走出去的,现在回到家乡,希望能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被问及捐建图书馆的初衷,张伟华说,“我自己通过读书找到了走出大山的路,我也希望这100平米的图书馆,能成为现在佛岭小学这130个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

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途径。佛岭小学图书馆的开设,就是用阅读打开孩子们的视窗,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照亮未来的人生路、美丽乡村的振兴路。

村民的精气神得到提升

9月初,由佳派村党支部、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党支部、广东省社会组织党委03号党建工作站联合主办的“2020佳派歌咏会”在龙川县佗城镇佳派村举行。歌咏会上有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们精心编排了歌舞、朗诵、情景剧等节目,歌唱了根据《佳派村村规民约》谱曲制作的村歌《佳派美名扬》,让身边人讲述演绎真实的事迹,多角度展现佳派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果。

佳派村位于205国道旁,约八百米长的宽敞柏油村道贯穿其中,路边湖面上一大片光伏板反射出耀眼的太阳光,画有创意墙绘的房屋错落有致,乡村特有的惬意风光跃然而生。

据村干部介绍,早几年以前,村子并不是这样的。虽不能说“污水横流”,但说“垃圾遍地”一点不为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扶贫工作队驻村后,与村干部商量,一致认为要给村民打造一个文明绿色的宜居环境。

为此,扶贫干部组织开展了许多活动:开设“东江嘎嘎”学堂传授垃圾分类知识,增设垃圾桶、垃圾站、垃圾亭,建设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等等。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也十分关心乡风文明建设,经村民会议通过施行《佳派村村规民约》,民约简洁易懂,共10条180字,内容涵盖地理历史、产业致富、文明新风等多个方面。

2019年,碧桂园集团对佳派村实施帮扶,开创了民企扶贫的新模式,通过实施人居环境、农耕基础以及产业项目的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佳派村集体产业增收超百倍,5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摘了,村子越来越美了,还参加第二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评选。如今,原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打造成老人活动中心和儿童活动中心,设阅读室、手工作坊、画室,并推动一系列文化活动。去年9月,佳派村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歌咏会,活动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去年12月,村里还联合碧桂园集团举办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

“这些文体活动都将继续举办。扶贫不仅是为村民带来经济财富,还要增加他们的精神财富。”驻村第一书记谭杰斌说,“我们不但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要把他们的精气神提起来。”

文化扶贫,带来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更多的是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记者了解到,在整治人居环境、开展文体活动的过程中,村民从最初的‘等靠观望到主动参与,主人翁意识大为增强。不少贫困户还与驻村干部积极交流,商量增收的门路。在这样的沟通交流中,村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也提升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村干部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对农村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更加有担当和干劲。

一个地区的贫困,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的贫瘠。文化扶贫就是改变人的思想,提升文化素养,是“扶志”“扶智”,是精神的扶贫,也是彻底的扶贫,是预防再度返贫的根源性举措。

猜你喜欢
群星工作队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乐坛群星闪耀时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群众文艺“群星”闪烁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