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渔业的崛起
——新中国渔业七十年回顾

2020-07-31 08:55余向东袁晓初王丹
中国水产 2020年1期
关键词:水产品渔业水产

文/余向东 袁晓初 王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1950年2月,第一届全国渔业会议在北京召开,朱德副主席亲自到会讲话。会议确定了渔业生产先恢复后发展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要求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原则,对恢复渔业生产做出部署。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正式成立。

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编制长期规划的意见》时谈到,要发展多种副业,发展渔业和养殖业。渔业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拉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渔区视察调研,在山东、海南、浙江、吉林等地,进渔村,访渔民,对渔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渔业发展、关心渔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经过七十年发展,中国渔业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就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渔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七十年,中国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共和国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总结新中国渔业七十年的发展经验,得益于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得益于广大农民、渔民群众辛勤努力,得益于各部门与社会形成合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回顾一幕幕往事,梳理一个个节点,批阅浩若烟海的产业发展画卷,大国渔业崛起的步伐,留下坚实印迹。

高速增长的中国渔业

人类发展史上,种植养殖的历史有上万年。原始人类不仅在树上摘果子,也在水中捕鱼。人类的祖先为什么要“逐水草而居”呢?因为人类定居离不开水源地,也因为水里有丰富的食物。

《诗经·小雅》也有记载:“南有嘉鱼,烝然罩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生动展示出先人吃鱼畅饮的生活场景。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百分之九十的动物蛋白存在于海洋之中。千百年来,临海而居的人们,张网捕鱼,是一种习惯和本能,是“靠海吃海”的生存之道。

史料记载,自西汉以来,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沿岸,就留下了我国沿海渔民出海捕鱼的踪迹。

然而,从原始渔猎到驯化家养,从天然捕捞为主到人工养殖为主,从粗放式发展到资源合理利用,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不过几十年光景。

1979年,2月27日《财贸战线》发表社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事业》,3月13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渔区要以渔为主》,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述评《围湖造田,得不偿失》,4月17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认真繁殖保护水产资源》,4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加速渔业生产的发展》。

中央媒体十分罕见的、持续不断的关注渔业报道,透露出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吹响加快渔业发展集结号。

1982年下半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关于加速发展淡水渔业的报告》,要求要落实水面使用权,长期不变。随后全国主要渔区掀起水域滩涂承包热潮,广大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沿海渔区推行“大包干”责任制,以作业渔船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核算,对沿海捕捞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上实行的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营制度,在渔业领域普遍推广,执行得更加彻底。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明确了渔业发展“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提出把加速发展水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粮食转化的一个战略措施来部署。

这个“中央5号文件”是对我国渔业前几十年探索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未来发展的一个纲领性和里程碑式的文件,产生了持久的引导力、推动力。

1949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5万吨,人均占有量为0.8公斤;

197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65万吨,人均占有量为4.8公斤;

199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2146万吨,人均占有量提高到18公斤;

2018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58万吨,人均占有量46公斤,比全球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

渔业经济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份额,由建国之初的0.3%,提高到1978年的1.6%,再提高至2018年的11%左右。水产品总产量占全世界的近40%,水产养殖产量占60%以上。

从1989年起,我国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已经连续30年保持世界第一。

2018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5864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2815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675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7374亿元,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50:22:28。

我国渔业人口1879万人,其中传统渔民为618万人,渔业从业人员1326万人。据对全国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9885元,比上年增加1432元、增长8%。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2008年当他再次到访北京时,向媒体记者表示,过去的20年~30年中,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中国的水产养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他认为“中国的淡水渔业,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技术。”

稳定供给的中国渔业

新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奋斗目标。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大多体会过挨饿的滋味,知道什么叫“吃粮难”“吃鱼难”。江河湖海里自然生长的鱼虾,“搂到怀里都是菜”。70后往后的人,很难想象,作为现在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几十年前却面临着“吃鱼难”的窘况。

没有粮用来养鱼,普通老百姓常年“食无鱼”,农村人只是逢年过节买条鱼、或者生产队分点鱼,改善改善生活;城里人凭票供应,可能在副食商店能买到几条带鱼。

没有钱来造船,捕捞能力低下,海洋里有鱼捞不上来,只能在海边小打小闹。渔业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副业地位。

1978年10月18日,一篇题为《千方百计解决吃鱼问题》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出了保障水产品供给、解决“吃鱼难”问题的信号。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农牧渔业部《关于加速发展淡水渔业的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当前,鱼是各种副食品中最紧缺的,城乡到处吃鱼难。必须在抓住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畜牧和水产业,逐步而适度地改变居民的食物构成。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面的利用”。

发端于农业农村的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由土地承包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艰难探索“解了扣”,也让中国农民一步越过温饱线。从“吃粮难”到“卖粮难”的过程,不过短短几年时间。

五谷丰登,国家和农民手中有了“余粮”,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兴旺起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拉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水产品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收购制度;到1979年起逐步实行派购和议购相结合,开放水产集市贸易的“双轨制”;到1984年除对虾、带鱼外,其余水产品都放开。

1985年的“中央5号文件”,明确了渔业“两个放开”:一是经营体制放开,明确养殖生产可以承包到户,并可请帮工、带学徒经营;捕捞生产可以以船为基本核算单位,船网工具还可以折价归船上渔民所有。二是水产品一律不派购,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也就是说,从1985年起,鱼货就敞开购销、随行就市了。而取消粮票,实行粮食自由买卖,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

“摸着石头过河”,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先行一步,为农业、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铺石探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我国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水产品供给日趋充裕,至今保持了国内水产品市场的长期稳定繁荣。为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和食物安全、有效改善城乡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是支撑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而渔业,是这个稳定器、压舱石的重要砝码。正是因为渔业保持稳定增长,加之品种极大丰富,市场多年相对平稳。渔业这个“十分之一”稳如磐石,本身就是一块市场压舱石。

随着消费升级发展,现在的农产品市场,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必需品、替代品。一头大蒜、一个草莓等等,如果产量下跌,马上会成为市场与社会热点。多年来,我们之所以没有“鱼周期”的说法,也不会听到“水产品自由”的调侃,是因为全国人民几十年保持着“水产品自由”,水产品品种丰富,不同品种可以相互补充、盈缺互济,西方不亮东方亮,选择余地很大。

2018年人均占有量达到46公斤,七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了1倍多,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提升了50多倍,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的1/3以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四大家鱼自由”一直有,“小龙虾自由”“大闸蟹自由”“海产品自由”可以有,为幸福生活提供了源泉。

发展中的中国,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老百姓需要摄入更多的动物蛋白。“从鱼塘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为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长期提供丰富、优质的水产品奠定基础。2018年全国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99.6%,连续多年未出现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转型升级的中国渔业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开始组建国营海洋渔业捕捞公司,重点作业渔区在我国黄渤海和东海的近海区域,主要从事底拖网和围网捕捞作业。那时近海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大连獐子岛流传有“棍打獐子瓢舀鱼”的佳话。到六十年代,由于机动捕捞渔船较少,捕捞能力较低,我国四大海域渤、黄、东及南海渔业资源仍然十分充足。

1973年8月,我国第一批灯光围网船队进入黄海东部作业。到1975年末,国营海洋捕捞企业200马力以上渔轮已经发展到1000余艘,木质渔船基本淘汰。

1979年起,十年间我国钢质海洋捕捞渔船已经发展到近10万艘,海洋捕捞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由于过量的捕捞,也造成了我国沿海及其外海的资源严重衰退和破坏。压缩捕捞,继续加快水产养殖业势在必行。

1988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198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连续30年稳居全球首位。渔业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之比从1978年的26:74,1985年为45:55,到2018年达到77:23。

在保持产量增长、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前提下,在“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的过程中,水产养殖业自身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也在持续推进。往哪里转型升级呢?往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型,往资源养护型渔业转型,往生态健康型渔业转型,往绿色环保型渔业转型。

从1999年起,农业部提出海洋捕捞产量实行“零增长”计划,得到沿海各地的积极响应。在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1999年海洋捕捞产量当年就实现“零增长”目标,2000年起实现“负增长”。1998年国内海洋捕捞产量1497万吨,到2018年已经下降为1044万吨,减少了近1/3。

本世纪初,我国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确定从2002年起5年内全国减少3万艘海洋捕捞渔船,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由“总量控制”转入“总量缩减”。2017年国家调整完善了这一制度,要求到2020年,全国再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

与“零增长”目标和海洋捕捞渔船“双控”制度相配套,尤其在世纪之交我国先后与日本、韩国和越南签署了双边渔业协定后,针对我部分渔民将从周边国家海域渔场撤出等新情况,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设立了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农业部出台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制定《海洋捕捞渔船减船转产规划》,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全国渔业行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针。

2013年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海洋渔业发展问题,把海洋渔业提升为战略产业;随后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电视电话会议,提出 “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

2016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渔业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加突出质量效益,更加突出生态民生,开启了渔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2017年,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 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加大减船转产力度,提出到“十三五”末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国内海洋渔船减少2万艘的目标。到2018年末,我国渔船总数压减到86万艘、总吨位1080万吨。

各地围绕生态健康环保发展水产养殖业,改造传统池塘养殖,优化陆基工厂化养殖,推广渔农综合种养,规范大水面生态渔业,拓展深远海设施养殖、盐碱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等诸多养殖模式方式。

稻渔综合种养,坚持“生态安全”“质量安全”的发展路径,坚持“稳粮增收”这一根本前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找到了解决国家“要粮”与农民“要钱”矛盾的一把金钥匙。从200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先后在13个省份建立了19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示范面积100多万亩。目前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万亩,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规划引领、养殖权益保护、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养殖环境、严格生产监管、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10月,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现场会在浙江省德清县召开。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措施,也是优化渔业产业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考察,亲临热火朝天的撒网捕鱼现场。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他还嘱托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守住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查干湖是一块什么样的“金字招牌”呢? 以渔业为基,以生态为根,以文化为魂,以富民为本,这里是高质量绿色发展、渔业与生态协调的典范;因鱼而生,因水而旺,传承渔猎文化,天然旅游胜地,这里是产业融合、鱼水共欢的渔文化综合体;68种鱼类,239种鸟类,生物宝库,世外桃源,这里是东北大地上的生命奇观。

近20年来,查干湖、千岛湖等为代表的大水面生态养殖,“以水养鱼、以鱼活水”,实行轮放轮捕,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与渔业生产、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2019年3月,农业农村部成立大水面生态渔业领导小组,启动新一轮统计调查、重点区域调研、科技创新研究、专家论证等系列活动。9月,大水面生态渔业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德清召开,向全国推广千岛湖的“大头鱼保水、小头鱼治水”的生态渔业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面积5000亩以上大型天然宜渔水体约1500个,湖泊和水库养殖面积约占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的52%,产量仅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20%左右。大水面是我国渔业的重要阵地,必须发展好、利用好,做好这篇大文章,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样板。

科技支撑的中国渔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才能产业强。完备的科教体系、强劲的科研实力、完善的推广队伍,为高水平现代化的中国渔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水产科技体系建设起步。在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的基础上,陆续按海区、流域和专业布局,建立了一些省部属的水产科研机构,加上水产院校和中科院相关科研机构,形成了我国水产科研体系的雏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也随之建立。

新中国水产科技事业,面向渔业生产的需求,在养殖、捕捞、资源调查等领域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海带人工育苗养殖技术为代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1958年起,钟麟等科学家团队先后攻克了鲢、鳙、草、青、鲮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完善了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孵化等一整套技术体系,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丰歉难保的历史,成为渔业从“狩猎型”向“农耕型”过渡的关键标志,也为后来其它水产养殖动物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十年代,朱树屏、曾呈奎等开展海带育苗、养殖和品种选育研究,发明了海带自然光育苗、筏式养殖、施肥养殖技术,解决了海带南移养殖技术,建立了一整套海带养殖技术体系。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国迎来了科技的春天,水产科技界也焕发创新活力。1978年,国家组建了隶属农林部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982年,原国家水产总局所属的各个水产研究所统一划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管理。

渔业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养殖品种的人工繁育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苗种也是渔业的“芯片”。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海湾扇贝人工育苗技术、大黄鱼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人工养殖技术纷纷取得突破;育成了两个重要新品种——建鲤和松浦鲤。

1981年,赵法箴院士等攻克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使对虾养殖由原来主要依靠天然苗的小规模半人工养殖,进入到大规模全人工养殖时期。胡耀邦同志批示“这才是值得大力表扬的科研方向。”

1983年,赵乃刚等突破了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由农牧渔业部和安徽省科委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基地,在安徽滁县竣工,1984年首次育成1050万只蟹苗。

1985年,刘家富团队以自然海区性成熟大黄鱼为亲鱼,成功培育出7343尾种苗,突破了大黄鱼“离水即死”的世界性技术难题,1990年攻克了全人工批量育苗技术。

1991年,张福绥院士等突破了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和养殖技术,把美国大西洋海湾扇贝引进到我国海域养殖,使扇贝从海珍品成为大众餐桌上的佳肴。

蒙钊美等科研人员研究成功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及插核育珠技术,提出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育珠新工艺,打破了国际上培育大珠的技术垄断。

雷霁霖院士等从英国引进大菱鲆,突破大规模育苗技术难关,完成了大菱鲆繁殖和养殖系列工艺研究,并迅速形成新兴产业。

夏德全院士、李思发研究员等全面突破了全雄罗非鱼大规模育种技术,建立了罗非鱼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使得全雄罗非鱼养殖成为一些地区渔业的支柱产业,罗非鱼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重要水产品之一,居我国鱼类出口之首。

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的一次次突破,掀起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一次又一次浪潮。我国水产养殖形成了“研究开发一个品种、集成一套技术、发展一个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自主培育的水产新品种已达126个,淡水养殖形成以鱼为主,虾、蟹、鳖等多样化发展格局,海水养殖也从贝藻类养殖为主向虾蟹类、鱼类和海珍品养殖全面发展。

渔业科技创新,还体现在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上。健康养殖成为主流,新技术新模式大量涌现。90年代的网箱、工厂化养殖技术,以及进入本世纪以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向生态、安全、高效方向发展。

唐启升院士等主持的基础科学研究,从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海水养殖容量”研究,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研究成果“贝藻养殖碳汇”及“碳汇渔业”,使渔业的绿色发展有了坚实充足的科学依据。

危起伟和他的团队为濒危中华鲟和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潜心研究20多年,发现、揭示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机制,突破了大规格苗种培育、野生亲体繁殖保护和救护康复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中华鲟自然种群保护技术体系,为我国中华鲟以及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在新世纪,我国渔业科技工作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重点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渔业生态环境、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工程与装备、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等十大重点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系统建立了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了关键技术突破、系统集成和成果转化,为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两确保、两促进”渔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了我国现代渔业建设的进程。

十八大以来,全国渔业科技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系统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宗淡水鱼、罗非鱼、虾、贝类等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健全,循环水、稻鱼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推广,物联网养殖设备、大型深海养殖装备不断涌现,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检测监测、水产苗种产地检疫水平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稳步推进。

2018年,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在大农业中处于领跑位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属十几个科研所,以及各级渔业科研院所,加上上海、青岛、大连、湛江、厦门等知名水产大学,渔业的科研教育体系非常完善。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渔业科研机构有103个,渔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达到6726人。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把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到田畴池塘、江河湖海,转化成现实渔业生产力。截至2018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共有1.4万多个、技术推广人员4万余人,建成国家级水产技术推广示范站236个。

猜你喜欢
水产品渔业水产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当代水产 腾氏水产商务网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加油!水产人!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