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对虾偷死病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0-07-31 08:53许杰邓威李娜张丽马文婷薛淑霞
中国水产 2020年1期
关键词:弧菌虾苗对虾

文/许杰 邓威 李娜 张丽 马文婷 薛淑霞

目前,关于对虾偷死病的相关防治技术仍以预防为主,本文阐述了对虾偷死病的危害、特征、病理研究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建立有效防控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近年养殖对虾偷死病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地区危害日益严重的疫病,该病贯穿养殖全过程,危害最严重的是养殖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和养殖中后期的对虾偷死综合征(Covert Mortality Syndrom,CMS),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由于患病对虾在池底深水区陆续死亡,不易及时察觉,故被养殖者称之为“偷死病”。虾病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部分养殖场累计死亡率达80%~100%,经济损失巨大。

一、由细菌感染致病

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于2010年在越南、中国南方、马来西亚和泰国对虾养殖地区出现,感染对虾幼苗,虾苗放养7d~30d内死亡率高达100%。患病对虾空肠空胃,生长缓慢,甲壳变软,在水面旋转游泳,沉入池底死亡。病虾肝胰腺大面积坏死,显著萎缩,肝胰腺盲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细胞核肿大,分泌细胞(B cells)、高嗜碱性细胞(F cells)和脂肪储存细胞(R cells)的细胞功能紊乱,胚细胞(E cells)有丝分裂能力显著降低。发病后期肝胰腺盲管间或盲管内发生血细胞浸润,肝胰腺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

2013年5月1日,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宣布由未知因子引起的东南亚和中国爆发的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技术上称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ticNecrosis Disease, AHPND)的疾病,病原可能是一种特异的革兰氏阴性菌,嗜盐的副溶血性弧菌。目前关于AHPND的病因还没有定论,但国内外研究显示,分泌二元毒素(PriAvp和PriBvp)的副溶血弧菌与AHPND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菌株内均存在分子量约为69kbp的毒力质粒,是高致病力的副溶血弧菌引发AHPND的关键,导致虾肝胰腺组织感染恶化,大量对虾急性死亡。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AHPND列入水生动物疫病法定报告名录。

有国外学者从虾粪便样本检测到AHPND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得出当水环境中存在污染AHPND的粪便,AHPND可能通过粪便经口的途径传播,增加健康虾感染AHPND的几率,控制弧菌可以减少AHPND爆发的风险。我国水产专家提出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对虾两三天内大量死亡,表现为急性中毒症状,认为细菌感染和蓝藻、甲藻等藻毒素中毒导致肝胰腺广泛性坏死,可能是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病因,加强水质调控和防治对虾细菌病是有效控制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关键。

二、由病毒感染致病

201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首次证实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 virus,CMNV)是导致对虾病毒性偷死病的疑似病原,厄瓜多尔、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等主要养殖对虾国家传播流行,感染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病虾出现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空肠空胃,生长缓慢,腹节肌肉不透明或局部发白等症状,该病多发生于高温季节,水温28℃以上,养殖30d~60d之后,累计死亡率60%~80%。2005年海南、广西等地养殖对虾发生CMNV,2009年该病向北扩散,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地。CMNV可侵染多种甲壳类的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在肝胰腺小管和淋巴器官上皮细胞和肌肉细胞内形成嗜酸性的包涵体,导致肝胰腺小管萎缩及肌肉纤维的凝固状坏死。该研究团队从受CMNV影响的虾池采集了15种无脊椎动物,利用逆转录环介导的等温扩增(RT-LAMP)、逆转录嵌套PCR(RT-nPCR)、基因测序,原位RNA杂交(ISH)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发现海水卤虫、藤壶、轮虫、珊瑚虫、太平洋牡蛎、寄居蟹、蛤蜊、沙蟹、浮游动物、招潮蟹等样品携带CMNV病毒,栖息在虾塘的无脊椎动物可能是构成CMNV爆发的生物风险因素。近年筛查研究了CMNV的传播途径,脊尾白对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是虾类养殖池塘中常见的甲壳动物,脊尾白对虾亲体感染CMNV,经PCR检测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在亲虾卵原细胞、卵细胞、精细胞、受精卵和孵化中的幼体细胞内均检出大量CMNV颗粒,CMNV可能通过精细胞和卵细胞在脊尾白对虾中进行垂直传播,脊尾白对虾在CMNV传播中可能起到了中间宿主和寄存宿主的作用。

2013年~2015年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省市养殖对虾经检测CMNV流行率依次为45.9%、27.9%和20.9%,具有流行范围广,宿主种类多,流行率高的特点。CMN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会导致病毒出现较快变异。2016年~2017年我国沿海省市养殖虾类CMN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一些发病对虾中不存在CMNV原始株(河北株)的感染,存在一种类似CMNV变异株系的新型野田村病毒的感染,患病对虾表现出游泳性能下降,沉底的特点,称为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ovement disorder nodar virus,MDNV),2016年CMNV和MDNV两种新发野田村病毒阳性检出率合计36.22%,显示近年野田村病毒流行率没有明显降低,但是流行株系发生了较大变化。CMNV作为一种新发病毒,其主要特征性基因出现了明显变异,该病毒在虾类养殖产业中的危害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病原监测和预防控制。

三、由养殖生态恶化致病

对虾养殖中后期(30d~50d之后)极易爆发对虾偷死综合征,期间气温较高,池塘底部残饵、粪便以及死亡藻类等含氮有机物大量积累,经过异养菌的作用,产生大量的含氨有害物质,导致对虾慢性中毒、代谢紊乱和携氧能力下降,缺氧,病虾活动减弱,摄食减弱或不摄食,在池底死亡。当池塘水质不稳定,死亡的蓝绿藻类释放的藻毒素积累到一定浓度时,破坏对虾神经和肝胰脏,肝胰腺边缘不清晰呈弥散状,肝小管B、F、R细胞坏死或脱落,肝小管结缔组织松散或坏死、崩解,肝胰腺坏死,养殖到90d左右死亡率可达60%~80%。肝胰腺萎缩坏死是患偷死综合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因此技术上称“偷死综合征”为对虾肝胰腺坏死征(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HPNS)。

据报道对虾肝胰腺坏死症与多种细菌如副溶血弧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有关,其原因可能归于HPNS爆发与水体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有毒藻类等中毒密切相关,水环境胁迫及导致条件致病菌繁生的生态系统是对虾发生HPNS的根本原因。甲壳动物在环境胁迫条件下,会将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代谢,当胁迫因子超过肝胰腺的解毒能力时,肝胰腺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将被破坏,肝细胞内空泡和转运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有助于肝胰腺对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若进一步肝细胞空泡化,会造成肝胰腺代谢异常,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全身功能障碍,免疫机能下降,增加继发细菌感染的机率。因此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有利于对虾健康养殖和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

四、防控措施

目前对虾偷死病仍以预防为主,采取保证虾苗质量,调控水环境,定期检测病原,药物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预防疾病。

保证虾苗质量,从源头严格质量把关,加强亲虾检疫,养殖生产健康虾苗,选用无病害优质虾苗。重视养殖全程病原监测,定期监测养殖对虾弧菌及病毒。

严格控制放养苗种数量,封闭式养殖模式:传统凡纳滨对虾(土苗或二代苗)放苗密度3万尾/亩~4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2万尾/亩~3万尾/亩。高位池养殖模式:小于2亩的池塘,普通虾苗小于10万尾/亩,生长快品种小于7.5万尾/亩;5亩左右池塘,普通虾苗7.5万尾/亩,生长快的品种小于5万尾/亩;大于5亩的池塘,相应苗种密度要进一步减少。

加强水环境调控,放养前池塘进行清淤,消毒处理,保证水源清洁,池塘排换的养殖尾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再外排。定时人工增氧,保证溶解氧含量5mg/L以上。定期适量换水和使用有益菌制剂,控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浓度。监控蓝藻和有毒藻类,调节水体藻相,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

严格养殖管理,根据养殖对虾不同阶段的摄食特点,合理投喂饵料,科学饲喂益生菌、中草药等营养免疫调节剂,提高对虾免疫力。科学套养不同生态位的鱼类,优化水体环境,切断对虾病害的水平传播,实现养殖病害的生物防控。

猜你喜欢
弧菌虾苗对虾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销量增长200倍!“弧菌克星”风靡行业,3天杀灭98%弧菌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2022虾苗采购指南全新出炉!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降价,不促销,业务员仅3人,他们一年却能卖出虾苗50多个亿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市场全面升温!虾苗/成虾两开花!2021小龙虾如何能一招制胜?这个模式可以帮到你
2021虾苗采购指南出炉了!近50家优秀苗企等您来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