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分期释考
——以西安近郊地区出土唐墓壁画为例

2020-08-03 12:43
关键词:腰线裙装壁画

赵 畅

九江学院 艺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盛唐时期为我国历史中颇具代表性的开放型社会,上承历代服饰之制,下启后世衣冠之道。盛唐的服饰窥宏观之微、取旧物之新、撷胡风之精,因被赋予时代物质文化性与个体特殊性,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在史学的划分中,盛唐时期为唐高宗之始(650年)至唐宪宗时代之末(820年)。追溯盛唐妇女裙装比例结构变化之源,可知其特殊性与盛唐不同阶段时代背景、社会风气、妇女所崇尚的审美趋势相关,诸类主观缘由蕴藏于腰线比例结构流变中,构成了盛唐妇女裙装的时代特征。且盛唐服饰多为量体裁衣,服饰尺寸并未有普世标准,服用面料尺寸与制衣方式的个体特殊性极强,单从服装数据与结构理论对盛唐妇女裙装腰线进行讨论,易产生较大误差。故唐代妇女裙装腰线之探,应从东方之比例结构角度阐发。本文以西安近郊地区的唐墓壁画为研究标本,以妇女裙装腰线为研究对象,梳理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整理盛唐妇女裙装服饰的演变特征,为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供有力依据。因资料局限,本文研究结论仅适用于盛唐墓室壁画中宦门妇女、女侍及乐舞伎的裙装腰线比例结构。

一、盛唐妇女裙装的腰线位置

盛唐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多受教育的机会,拥有参政议政的机遇且衣食无忧,故较我国历代含蓄保守的女性服饰形象而言,盛唐妇女的服饰形象较为开放。盛唐妇女的裙装样式、着装方式、配搭形式以妇女裙装腰线变化所塑造比例结构之美而自成一格。盛唐女性裙装腰线多由上襦下裙的束腰位、半臂下摆、腰带系扎位显现。不同审美趋势与妇女理想体态,影响裙装款式与腰带系扎位之流变,于不同阶段裙装中凸显多变盛唐妇女裙装形象。

由于盛唐三个阶段的审美趋向不同,作为裙装结构要素之一的腰线结构特征也有所改变,因而盛唐妇女裙装所呈现的造型亦有所改观。腰线为服饰腰部造型的风格线,本研究将分割线位于腰围最细处的裙装结构称为自然腰线比例结构,低于自然腰围的分割线称为低腰线比例结构,高于自然腰围位置且低于胸围线的分割线称为乳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高于胸围线的称为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

二、盛唐妇女裙装形象分期研究

我国近70年考古工作发现120余座唐墓,其中约80%在西安地区。从所整理的资料来看,西安近郊地区发掘的27座盛唐墓葬(1)西安近郊主要陵墓分布图中为:契苾夫人、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韦贵妃墓、燕妃墓、新城长公主墓、安元寿夫妇墓、段简壁墓、阿史那忠墓、李震墓、李绩墓、郑国长公主墓、万泉县主薛氏墓、李晦墓、李邕墓、李凤墓、房陵大长公主墓、节愍太子墓、李宪墓、金乡县主墓、李爽墓、苏思勗墓、执失奉节墓、韦泂墓、扬州大都督韦浩墓、唐安公主墓,共二十七座墓葬。包含可供研究的妇女裙装形象共259位,此27座墓葬均为规格较高的纪年墓,依据墓葬纪年可将妇女裙装结构特征的演变整理出清晰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西安近郊墓葬中可供研究的259位妇女裙装壁画形象资料的整理研究,将妇女裙装造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盛唐初期,即唐高宗初期至武周时期(651—704年),以段简墓(651年)、安元寿夫妇墓(684年)、李凤墓(675年)、李绩墓(670年)壁画中的妇女裙装形象为代表,此阶段的盛唐妇女的裙装腰线比例结构由初唐的承袭隋制开始逐渐出现盛唐特征;第二阶段为盛唐中期,即神龙二年(706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以章怀太子墓(706年)、永泰公主墓(706年)、懿德太子墓(706年)、韦泂墓(708年)、节愍太子墓(710年)壁画中的妇女裙装形象为代表,此时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的盛唐特征更为普遍且形成独有体制;第三阶段为盛唐晚期,开元十八年至唐宪宗时期(730—820年),以陕棉十厂墓葬群中编号为“96十厂M7”(742年)的墓室、苏思勗墓(745年)、唐安公主墓(784年)壁画中的妇女裙装形象为代表,此阶段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在承袭盛唐特征的基础上开始呈现晚唐之姿。

(一)盛唐初期的妇女裙装腰线造型探析

唐高宗初期至武周时期(651—704年)为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发展的第一阶段。西安近郊地区出土的盛唐壁画中,可供本文研究的妇女裙装形象共141位,其中宦门妇女1位,女侍124位,乐舞伎16位。唐高宗初期妇女崇尚纤细瘦弱的着装形象,着裙时追求窈窕纤细、出水芙蓉之姿。此阶段秉承着初唐风貌,高宗初期妇女裙装腰线很高,裙的系扎处多直提腋下,呈现腋下高腰的裙装腰线比例结构。

如段简墓(651年)壁画女侍[图1(a)]头梳高髻,着窄袖衫,袖口饰宽边花锦,花纹以初唐流行的联珠纹或宝相花纹为主,外搭帔帛,系两色相间曳地条纹间色裙,足蹬翘头履,裙装呈现腋下高腰的腰线比例结构。段简墓壁画中另一女侍[图1(b)],虽穿着裙装大体形制与[图1(a)]女侍相同,但裙装长度有所减短,所着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条纹裙下摆长度至脚面或踝处,行动间现袜履,裙装造型灵活轻盈。因盛唐初期的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与纺织技术提升,服装工艺较初唐而言更为精湛,裙装的间色条纹也更为细密。安元寿夫妇墓(684年)壁画中女侍[图1(c)]束螺髻,上半身着窄袖襦裙,外披帔帛,蹬履头状似如意云纹的云履,腰系乳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曳地条纹裙。随着风气渐开,妇女始逐挺拔英气之态,裙装腰线比例结构逐渐下移。如李爽墓(668年)中女侍[图1(d)]头束双环状发髻,身着窄袖襦裙,外罩半臂,纯色露脚裙装束于乳下,呈乳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此阶段妇女多着领襟镶细边的圆领襦裙与袒胸低领襦裙,由于穿着方式与着装中对领形的拉扯,壁画中将其表现为“W”状领型。随着盛唐初期礼制对女性束缚的削弱,腰线比例结构位渐低,裙装中开始呈现自然腰线的裙装腰线比例结构。李凤墓(675年)壁画女侍[图1(e)]与燕妃墓(671年)壁画中女侍[图1(f)]着窄袖襦裙,披帔帛,足蹬唐代常见的翘头履,系纯色曳地裙,行走间为防踩踏用履头将裙摆挑起,纯色曳地裙装呈自然腰线比例结构。李绩墓(670年)壁画中[图1(g)]乐舞伎头梳望仙双鬟髻,身穿阔袖襦,外罩大翻领半臂衫,下着条纹曳地间色长裙,长裙外搭掩腹腰裙,整体造型呈现自然腰线的裙装腰线比例结构。腰裙以轻薄纺织品制成,透出妇女身姿与内裙颜色。过去研究中多认为腰裙始于五代,但通过大量壁画的梳理与研究,可证明初唐已有腰裙,且多用于乐舞伎裙装,呈现飘逸灵动之姿。

盛唐初期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略同初唐,腋下高腰、乳下高腰与自然腰线裙装腰线比例结构贯穿此阶段始终,如《文献通考》卷一二九中北魏文学家祖莹所说“尚危侧,笑宽缓”的审美风向,三者比例结构表现在裙装款式上都倾向于紧束胸腰的细腰审美,妇女上襦、半臂较为紧窄,与束腰宽摆的裙装配搭呈现上简下丰之势,夸大妇女上下身比例结构,呈现出秀丽端庄、挺拔雅致的审美。

(二)盛唐中期的妇女裙装腰线造型探析

神龙二年至开元十七年(706—729年)为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发展之第二阶段。经梳理可知,西安近郊地区出土的盛唐中期壁画可供本文研究的妇女裙装形象共114位,其中宦门妇女64位,女侍40位。此阶段的妇女裙装仍基本延续高宗初期至武周时期的形制。但因前朝贞观之治与武后开明执政的发展与积累,盛唐国力逐步迈至顶峰,盛唐妇女裙装审美产生根本性颠覆,裙装面料逐渐繁复奢侈,衣缘用锦增多,间色裙不再满足于两色拼接,甚至整件襦衫、裙、帔帛均用花锦制作,即便于单色襦裙上,也常印染各色散点、花朵纹样。

盛唐中期妇女开始追求丰满匀称的体态,腋下高腰[图2(a)]与乳下高腰[图2(b)]的腰线比例结构裙装依然续盛唐初期主流审美,且衣带渐宽。懿德太子墓(706年)壁画中三位宦门妇女[图2(c)、(d)、(e)]束螺髻或单刀半翻髻,着短襦,外配搭半臂帔帛,半臂紧身短小,门襟处系扎扣襻,且下摆多打开而不束于裙内,腰系纯色曳地长裙,帔帛多从后至前披挂并夹于肘部,整体呈现自然腰线裙装腰线比例结构。与穿着方式相应的变化为盛唐中期妇女裙装样式的改变。章怀太子墓(706年)壁画中女侍[图2(f)、(g)]与永泰公主墓(706年)中宦门妇女[图2(h)、(i)]所着裙装,裙摆渐宽且剪裁更为贴身,因裙摆曳地尺寸增加,妇女多着前头高出一长方形鞋头的高头履,行动时挑起裙摆便于行动,整体呈现自然腰线的裙装腰线比例结构。韦泂墓(708年)壁画中表现的胡人妇女的装束[图2(j)]在唐墓壁画中较为少见。胡妇头梳螺髻,着窄袖襦,披半臂帔帛,两条飘带从身后绕至胸前,整体裙装呈腋下高腰裙装腰线比例结构。自然腰线比例结构与低腰线比例结构裙装为盛唐中期的主流裙装。随裙装样式更迭,帔帛披挂方式发生改变,节愍太子墓(710年)墓室壁画中女侍[图2(k)]头束高髻,身着窄袖襦衫,束长裙,裙下摆长至鞋面,帔帛低垂而缠裹于身,因帔帛遮挡,整体呈低腰线比例的裙装腰线结构,稳重端庄。

因裙装样式与穿着方式的改变,盛唐中期妇女裙装腰线较之盛唐初期进一步下移。相对自然腰线与低腰线腰线比例结构裙装,腋下高腰与乳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的裙装在唐墓壁画中虽然出现较少,但是四者贯穿阶段始终。裙装样式的变化使四种腰线比例结构于第二阶段,呈现出唐代诗人方干的《赠美人四首》中所述“粉胸半掩疑晴雪”的开放审美。这一时期的妇女上装多着相对宽松的直线型的襦、半臂、帔帛等,下装多配搭质地垂顺的曳地裙,以稳重大气的裙装样式彰显此时妇女从容之气。

(三)盛唐晚期的妇女裙装腰线造型探析

开元十八年至唐宪宗时期(730—820年)为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发展之第三阶段。梳理可知,西安近郊地区出土盛唐晚期的壁画,可供本文研究的妇女裙装形象共14位,其中宦门妇女4位,女侍9位,乐舞伎1位。由于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这一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动荡不安,宦门世家阶层在虚壳中歌舞升平,平民流离失所惶惶度日,这时的服饰整体显得宽博虚浮。于面料的织造上虽稍褪盛唐中期之奢华,但袖摆裙摆却日渐宽博,到后来往往女装衣袖宽博大过四尺,衣裙拖地长度大过四五寸(2)由于身份地位与场合之限,女侍与乐舞伎的裙装装束相较于宦门妇女,较为保守和短小。。此风潮愈演愈烈,以至于统治阶级不得不搬出关于服装的限令(3)《唐书·舆服志》中关于盛唐妇女裙装面料使用的限令:“妇女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

这一阶段的妇女追求丰腴圆润的体态,多以宽大襦裙修饰自身。李宪墓(741年)墓室女侍[图3(a)]着广袖襦裙外着半臂且披挂半透明纱帛,纱帛多由双肩绕下长及裙角,多层面料的堆砌使妇女体态浑圆,整体裙装呈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李宪墓壁画中宦门妇女[图3(b)]着宽松襦衫,颈部佩戴瑟瑟珠项链(4)瑟瑟珠是当时盛唐宦门妇女特殊打扮的一种,也是宦门贵族身份的标识,其形制是与吐蕃、回鹘交融下产生的。,妇女襦衫袖口肥大,在接近袖口处收窄,裙摆曳地开阔,着高头履,整体裙装呈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此阶段的妇女裙装服制配搭较第二阶段有所不同,半臂帔帛已不为必需。陕棉十厂墓葬群中编号为“96十厂M7”(742年)的墓室壁画中,女侍[图3(c)]着低领露胸的宽袖襦衫,腋下束曳地长裙,外无半臂帔帛,整体呈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苏思勗墓(745年)壁画中女侍[图3(d)]头梳矮堕抱鬓髻,身着广袖襦衫,外搭宽松帔帛,整体裙装呈乳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唐安公主墓(784年)壁画中女侍[图3(e)]身穿低领露胸的宽袖襦衫,着宽松的长裙,裙腰束于腋下,双履藏于曳地裙摆下,整体裙装呈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

自然腰线与低腰线裙装比例结构,于开元十八年至唐宪宗时期的唐墓壁画中已难觅踪迹,透明纱质面料的宽博裙装,使乳下高腰和腋下高腰腰线比例结构的妇女裙装造型更为丰腴洒脱。微微袒露前胸,具有“环肥”特点,以迎合丰满圆润的主流审美,也使得袒露的着装方式与阔袖长摆的裙装更为典雅雍容。

三、盛唐妇女裙装的腰线比例结构探究

梳理西安近郊墓室壁画中259位盛唐妇女裙装形象,其中腋下高腰裙装结构妇女形象59位,乳下高腰裙装结构妇女形象109位,自然腰线裙装结构妇女形象48位,低腰线裙装结构妇女形象43位(表1)。

表1 盛唐妇女服装腰线比例结构分期表 (单位:位)

腋下高腰结构裙装(表2),为唐裙装腰线所独有且贯穿于盛唐。盛唐之初,裙装腰线结构造型近隋制,妇女多着紧窄半臂,系喇叭状上简下丰条纹长裙,腋下高腰裙装造型多呈“A”之势;至盛唐中期,妇女裙装尚用细腰带将襦衫系扎于裙内,裙摆垂顺贴体,且多与半臂帔帛配搭,腋下高腰裙装造型多表“H”之态;盛唐晚期妇女着裙装时,外多搭宽松半臂帔帛,裙装宽博庞大,穿着时不露女性体态曲线,腋下高腰裙装造型多为“O”之貌。

乳下高腰结构裙装(表2)于盛唐裙装中出现颇为频繁。通常用裙将襦衫束起,使腰线位于乳下。盛唐墓葬壁画中宦门妇女与女侍多着此裙,而于乐舞伎服饰中鲜见。盛唐伊始,妇女多着圆领条纹小袖襦衫,外搭帔帛,乳下束紧的高腰结构使裙装呈 “X”型;盛唐中期风气逐渐开放,裙装多呈袒胸之姿,乳下高腰结构裙装多外搭松垮半臂帔帛,造型介于“X”与“H”型间;盛唐末,妇女所着乳下高腰结构裙装腰线为由帔帛从前至后披挂的腰线分割,妇女于广袖襦裙外配搭肥大半臂帔帛,整体裙装造型呈现肥厚雍容的“O”廓型之感。

自然腰线裙装(表2)多应用于盛唐初期与中期,于官宦妇女、女侍、乐舞伎裙装中均有出现。盛唐初期,自然腰线比例结构裙装多于襦衫与长裙系扎位置下方围绕细腰带系结,相对宽松的腰线与喇叭状长裙,使裙装造型介于“A”与”X”型之间。盛唐中期,半臂下摆外露且形成裙装腰线,自然腰线结构裙装多呈“H”型。

低腰线结构(表2)多见于着翻领或圆领袍衫的妇女,于裙装结构中出现得相对较少,集中出现于盛唐中期。盛唐中期妇女着裙装,多于襦裙外的后臀围或略高位置由前直后披裹宽帔帛,着装后体态呈现“女着男装”着装形象中的挺腹之姿。缠裹腰身较紧时略显曲线,缠裹腰身较松散时则呈宽松直筒“H”型。

表2 盛唐西安近郊陵墓壁画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分类

四、结语

腰线结构特征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的主观审美于服装上的表现形式。盛唐妇女裙装腰线比例结构的演变,是盛唐多元文化与服饰创新的体现。通过对西安近郊地区墓葬壁画中259例盛唐妇女裙装形象中腰线比例结构的研究梳理,可知腋下高腰、乳下高腰、自然腰线与低腰线四种裙装腰线比例结构,虽基本贯穿盛唐妇女裙装体系,但不同阶段的妇女审美趋向与裙装腰线结构“和而不同”。盛唐初期,追求婀娜窈窕之姿,妇女多着腋下高腰、乳下高腰或自然腰线裙装,裙装呈“A”或“X”之型,显得纤细内敛,凸显柔美曲线之美;盛唐中期,妇女气度开放飒爽,腋下高腰、乳下高腰、自然腰线与低腰线四种腰线裙装皆有穿着,裙装多为“H”之态,姿态挺拔;盛唐晚期,妇女生活虚浮奢华,腰线多为腋下高腰与乳下高腰比例结构,为“O”之貌,裙装所示之貌宽博飘逸。盛唐的三个时期中腋下高腰、乳下高腰、自然腰线与低腰线裙装腰线比例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样貌,展现出妇女裙装着装审美诉求于盛唐时代背景下的嬗变。

猜你喜欢
腰线裙装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钝角区腰线折角为零的月牙肋岔管研究
穿马甲的稻草人
BUST IntoBloom
春绽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盛夏裙装
雕琢优雅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