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浦东 50年民机梦

2020-08-03 08:56刘思静
大飞机 2020年4期
关键词:总装商飞民用飞机

刘思静

30年前,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改革开放从何处突破成为了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难题。經过严密论证,国家作出了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30年后的今天,浦东已从一片阡陌农田变成了一座璀璨的现代化新城。今天的浦东以全国1/80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80的GDP;以上海1/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1/3的经济总量、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30年后,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这一目标对于而立之年的浦东无异于二次创业。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浦东要完成这一目标的落脚点又在哪里呢?

3月26日,浦东新区举办全力推动浦东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浦东新区促进重点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同时提出建立包括“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为代表的六大“千亿级”硬核产业。其中,以“蓝天梦”为代表的民用航空工业是典型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链长、产业带动性强,未来对浦东的直接贡献也最为业界所关注。

双轮驱动航空城

从运10到C919,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如今已经触手可及,而浦东也成为了承载中国蓝天梦的主战场。

2009年12月,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在浦东祝桥镇的滩涂上打下了第一根桩。2012年,浦东将六灶、川沙、祝桥三镇合并为两镇。完成合并后的祝桥镇占地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横跨浦东南北片。随着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的落地,“航空城”的提法开始屡屡出现在上海市区两级的规划建议上。2016年,《浦东新区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将祝桥航空产业园作为四个新兴区域之一,与陆家嘴、张江为平级的重点发展区域。

而对于航空城的定位,上海也有着自己的考量。目前,世界上知名的航空城都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如亚特兰大航空城主要依托枢纽机场,西雅图航空城主要依托飞机制造业等。浦东航空城作为后来者,政府对其定位也十分明确,即集国际国内客货运、飞机制造等多种资源为一体,努力将其打造成覆盖航空运输和研发制造的、双轮驱动的全产业链航空城。目前,浦东国际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已经成为世界级航空枢纽。

2019年9月,浦东机场三期扩建主体工程暨卫星厅正式启用,开启了“航站楼+卫星厅”的机场运营新模式,成为上海航空枢纽建设新的里程碑。根据规划,未来上海还将依托沪通铁路的建设,在浦东规划建设上海铁路东站。空铁联动体系的完善将为浦东航空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产业链的带动方面,产业辐射带动性强正是航空产业作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最为显著的特点。以C919为例,从设计、制造到试验、试飞、客户服务,其背后的产业链既有上游的设备、部件供应商,也有下游的维修企业。事实上,过去十多年,在C919项目的带动下,祝桥作为最重要的总装基地,已经吸引了大量的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浦东新区航空航天制造企业落户数量高速增长,增幅已居高科技行业前列。

同时,浦东航空产业园坚持以民用飞机发展为主线,围绕全产业链,重点布局飞机整机、民用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领域。通过十数年的发展,如今浦东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大型客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支线飞机量产为代表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

围绕C919的试飞取证和CR929项目的研制,张江民用飞机设计研发能力、祝桥民用飞机总装能力、零部件生产能力和飞机维修能力在加快布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不断聚集;在临港新区,围绕航空发动机总装试车则正在形成飞机和发动机零部件、加工设备研制等产业的聚集区。总体来看,在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承载航空梦的浦东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祝桥、临港和张江等区域为主、制造研发和试飞交付兼备的规划布局体系。

瞄准能力建设

尽管如今浦东航空城的雏形已建,但是在补弱固强、促进航空制造产业链本土化方面,浦东航空城还大有可为。尤其是在构建支撑平台、提升航空制造业的聚集发展能力方面,如何充分发挥民用飞机主制造商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资源,联合产业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一起,推动民用飞机产业基础研究,成为了而立之年浦东新区的新课题。

在此背景下,上海祝桥航空产业园和大飞机创新谷(简称“一谷一园”)应运而生。2018年5月,上海市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推进“一谷一园” 建设、培育本地民用航空产业链发展的目标。

其中,祝桥产业园主要围绕大飞机总装基地进行建设,叠加自贸区新片区政策,加速上下游总装配套企业聚集,提升配套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面向未来20年的长远发展,将建成集总装试飞、装机配套、生产支持、航空文旅、运营服务和商业服务在内的六大功能片区。

祝桥产业园加速发展的另一个背景则是,尽管我国民用飞机的总装基地在浦东,但无论是ARJ21还是C919的配套布局中,浦东新区参与并不多。基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原有布局,ARJ21和C919项目的机体结构部件供应商几乎都在上海以外。在中国商飞公司的40多家一类供应商中,民用航空配套产业的布局无一家在浦东。

对于民用航空产业的生产来说,航空产业园区就近布局技术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及服务,以及超大部件装配等产业配套资源,将有助于降低航空工业配套成本,缩短总装、试飞周期。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吸引全球供应链在上海集聚,将有助于主制造商强化研发设计、总装制造、客户服务等核心能力。综观世界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无论是波音还是空客,无一不是如此。

目前,C919试飞工作正在紧张推进。截至2020年1月,ARJ21已投入26条航线运营,安全运送旅客近70万人次,累计订单达596架。CR929宽体客机研制工作有序推进,力争于2021年开工制造第一架飞机。商用飞机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更需要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配套能力。

因此,而立之年的浦东在对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规划时,针对“蓝天梦”的目标,明确提出要服务大型飞机研制,依托“一谷一园”建设,构建区域民用航空配套产业体系,将浦东建设成为航空创新政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中心,实现浦东航空产业飞跃式发展。而除了与中国商飞的合作之外,未来浦东还将加强与中国航发的合作,探索在中国航发周边预留发动机配套产业用地,引进东航和GE航空发动机大修基地等,在祝桥之外,进一步深化临港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布局。

如果说“一园”的规划是让更多企业向浦东聚集的话,那么“一谷”的建设则承载着产学研一体化的重任。

2019年年初,中国商飞与高校联合共建的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实验室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揭牌。大飞机创新谷的发展将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装置、创新机构等创新资源,打造与产业紧密协同、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

具体来说,未来大飞机创新谷将通过平台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营造大飞机创新生态,着力解决民用飞机产业链上的短板弱项,孵化新技术、新产品,助力产生一批新企业、新项目,打造大飞机朋友圈、创新圈、创业圈。

大飞机创业谷的发展思路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美国,波音公司每年都会投资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或高校科研项目,支持其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待技术发展成熟后再为波音所用。例如,近年来,波音一直在对Zunum公司和一些研发电池技术的初创公司进行投资,以为未来电动飞机的发展储备技术。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大飞机创新谷已经推动了多个项目入谷攻关,推动大飞机飞控液压起落架联合实验室、先进航电系统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设施建设,组建大飞机驾驶舱联合创新中心、防冰联合创新中心等創新机构,开展噪声、控制率等创新项目攻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浦东航空城辐射张江片区,随着“一谷一园”的启动,未来将有望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未来,在上海市和中国商飞的共同努力下,如果能够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上下大功夫的话,不仅可以推动商用飞机产业的发展,弥补产业链空白,更能借助商用飞机产业的影响力,把张江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城,加快浦东乃至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

浦东航空城,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总装商飞民用飞机
来自合作伙伴的问候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中国商飞再签130架C919大单
中国商飞共获730架C919订单
航天器全三维仪器电缆总装设计技术研究
民用飞机直接维修成本在飞机设计中的控制与分析
多脉冲整流技术在民用飞机中的应用
民用飞机强度试验故障处理流程研究
基于CAEPIPE的高温高压引气导管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