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式护理干预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0-08-04 07:12
哈尔滨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甲状腺癌康复情绪

邓 兵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42)

甲状腺癌为内分泌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头颈部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原发灶切除或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等外科手术为临床针对该病症所采取的主要治疗方案,但考虑到手术本身即为一种强有力的外在刺激源,加之疾病本身影响,患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预后,降低生存质量[1-2]。激励式心理护理即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正向引导和针对性情感支持,使之端正治疗态度,激发机体潜能,调整身心至最佳状态,从而为疾病康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3-4]。本文针对我院甲状腺手术患者所采用激励式护理干预对其焦虑、抑郁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予以研究和详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96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所有纳入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严格符合手术指征,并自愿签订手术同意书。行激励式护理干预的观察组48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 24~69 岁,平均(43.9±3.3)岁;甲状腺癌类型:髓样癌6例,滤泡状癌15例,乳头状癌27例。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 22例;年龄 25~68 岁,平均(44.2±2.9)岁;甲状腺癌类型:髓样癌5例,滤泡状癌14例,乳头状癌29例。

1.2 方法:对照组予常规甲状腺癌手术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手术切口护理、疼痛护理、甲状腺危象护理以及饮食与运动护理等,观察组则于此基础上应用激励式护理干预,具体为:①关怀激励:在与患者的主动交流中获悉其心态、性格与疾病认知等,针对性予以护理关怀;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为之讲解充沛的家庭关怀与支持对患者所起到的重要激励作用,并通过甲状腺癌特点及手术预后等疾病知识介绍增强家属对患者的康复信心,使之正向作用于家属的照护过程中,以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②心理激励: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时,应根据其恢复情况予以鼓励性的语言、肢体动作及眼神肯定;细致分析和研究患者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了解其心理需求,及时予以满足和负性情绪纾解;③榜样激励:充分利用微信及多媒体媒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深患者对疾病知识、术后并发症预防及预后注意事项等的认知,并以成功治疗实例举证,充分发挥病友间榜样力量,激励其建立战胜疾病之信心与勇气;④目标激励:以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康复计划制定,及时发现患者的每一步小目标达成,使之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⑤环境激励:维护病区环境的温馨舒适,设立激励共勉墙,张贴疾病预后相关知识宣传资料,使患者在良好治疗氛围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其后续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两量表各自所涉及的20个条目均以5级评分法(0~4分)予以赋分,其临界值分别为50分与53分,测评最终获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愈发严重[5-6];②以QLQ-C30中文版进行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测评,涉及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越高则患者生存质量与功能状态越好[7]。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状况相较:两组干预前SAS与SD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分值相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相较 (±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相较 (±s)

分组 n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8 54.56±6.37 35.72±4.05 53.57±7.24 35.48±5.65对照组 48 55.29±6.26 47.23±5.48 52.68±7.12 48.14±6.83 t值 - 0.566 10.798 0.607 9.895 P值 - 0.573 0.000 0.545 0.000

2.2 生存质量相较:两组干预前涉及生存质量各维度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数据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癌为一种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和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在及时获得早期确诊与规范、科学治疗的情况下,其存活率可达95%以上[8]。但由于医学信息的不对等,许多患者对此并无正确认知,以致产生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9]。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由于手术应激反应以及对手术效果、颈部美观与远期预后的担忧等,患者通常会陷入焦虑、抑郁等癌症患者的共性心理状态中[10]。而相关研究已证实,不良情绪可经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途径干扰其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降低机体免疫,破坏内环境稳态,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发生肿瘤病灶转移与恶化[11-12]。激励式护理干预主要通过持续的心理支持激发患者内在潜能,增强其心理应激能力,为十分必要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护理方式。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相较 (±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相较 (±s)

项目 干预前 t值 P值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角色功能 60.56±7.44 61.49±6.93 0.634 0.528 74.72±6.82 65.58±5.91 7.017 0.000躯体功能 59.16±4.79 58.65±5.22 0.499 0.619 69.21±3.78 64.49±5.24 5.061 0.000情绪功能 58.15±8.37 57.74±7.38 0.255 0.800 72.25±5.32 66.95±5.63 4.740 0.000认知功能 61.48±9.21 60.82±9.36 0.348 0.729 74.59±7.10 67.20±6.58 5.289 0.000社会功能 62.67±6.83 61.98±6.50 0.507 0.613 73.28±5.16 67.22±4.53 6.115 0.000总体健康 60.52±4.36 59.24±4.17 1.470 0.145 73.95±5.56 65.72±6.87 6.452 0.000

本文研究结果示,原始资料趋同情况下,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而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说明激励式护理干预更加有利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纾解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文中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综合评估,根据其性格特质、家庭环境等予以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与护理,使之切实感受到独特的充满尊重和理解的临床照护,同时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术后护理与后续康复,为患者争取最大的家庭支持与爱护,以爱和正向激励鼓舞其治疗与康复信心;其次通过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缘由的深度挖掘,行差异化负面情绪疏导,借书画阅览、音乐聆听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精神压力,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临床在给予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运用正向激励式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以有效化解,降低过于沉重心理压力对机体康复的干扰,有益于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具广泛推广与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甲状腺癌康复情绪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甲状腺癌“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比较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在降低甲状腺癌患者焦虑中的应用研究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