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姐”于蓝

2020-08-04 17:21
新传奇 2020年26期
关键词:江姐烈火革命

通过研读资料,她意识到江姐与刘胡兰、赵一曼等革命人物的不同。“不管是面对特务的疯狂追捕,还是严刑拷打,江姐都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理性和优雅,以及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淡定从容。”这些思考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准表达。

6月28日凌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离世,享年99岁。她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因在经典影片《烈火中永生》里扮演江姐一角而被观众熟知,还曾主演过《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革命家庭》等电影,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形象。

老红军和群众告诉她真实的生活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38年10月,年仅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39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她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正式演员。于蓝的老师熊塞声曾对她说:“表演可不是玩,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于蓝一直牢记于心。从此,她将银幕作为战场。

于蓝曾排过一部歌剧叫《周子山》,是根据土地革命时期一个真人真事创作出来的。剧本写得不错,但排了很多遍就是排不出来。于是,导演水华把一位叫申红友的老红军请来了。后来在排戏的时候,于蓝领会到申红友的智慧。

比如,饰演共产党员马洪志妻子的于蓝,一听见敲门的声音就出来开门。申红友立刻叫停:“你咋出来开门?你知道敲门的是敌人还是自家人?有暗号吗?”于蓝就懂了,听到敲门声不着急开门,再仔细听听,是自家人,然后再开门,这就真实了。

排戏要请懂的人过来指导,同时也要真正到基层去。有一次,于蓝参加老乡们为一位烈士开的追悼大会。突然,会场安静了下来,她发现一个老人牵着一头小毛驴缓缓走来,毛驴上坐着一个女人。有人告诉于蓝,那是烈士的妻子。

他们认为这个妇女会哭天抹泪,可人家根本没有,就是坐在那里,非常沉静。这时候于蓝懂了,她经历过地下斗争的磨炼,所以她克制住了。但是,从她凝重的表情,于蓝能看出她是非常悲痛的。于蓝从她身上学到了这点,后来成功地运用在《周子山》的表演上。

曾在渣滓洞监狱体验生活

“江姐”这个人物形象,在一代中国人心目中,几乎就等同于于蓝的那张脸。事实上,也是于蓝第一个发现了这一题材,并牵头把它搬上了银幕。

1961年,于蓝生病住院。她在病床上看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里面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而电影的片名《烈火中永生》也是于蓝想到的,灵感来自叶挺诗歌《囚歌》中的一句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个片名最后由周恩来拍板决定,郭沫若题字。

于蓝和江姐同一年入党,她们都有过家庭贫困的经历,也都有过被捕并与敌人周旋的经历。于蓝表示,在看到《红岩》后深受触动,她想把她们共同的经历告诉观众。“我们都是同一时期参加抗日战争。她是地下党,我在根据地。我们有八路军保卫着,她们是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下工作,所以她们比我们更艰苦。我想我的人生道路跟江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

为了演好江姐,在开拍前的两三年里,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慶、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

于蓝对“江姐”这个角色的研究,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她通过研读资料,意识到江姐与刘胡兰、赵一曼等革命人物的不同,深入思考了江姐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她成熟、冷静、做事有条不紊。不管是面对特务的疯狂追捕,还是严刑拷打,江姐都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理性和优雅以及一个地下工作者的淡定从容。”于蓝生前接受采访时说。而她对于角色的这些思考,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准表达。

为了更好地塑造“江姐”这个角色,于蓝曾在渣滓洞监狱内呆了一个多星期。在这期间,她完全按照当年革命烈士的时间表生活,除了早上有短暂放风,其余时间都呆在阴冷、潮湿的监狱里,吃的也是稀饭咸菜。

如今,许多人回想起江姐,印象深刻的总是她绣红旗和平静赴死的样子。晚年回忆起自己创作这一角色的心得时,于蓝说:“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人民都知道。”

尽管塑造了几代人心中不朽的经典形象,于蓝对江姐这个角色也有念念不忘的遗憾——在演江姐得知丈夫牺牲的那场戏时,她本应该痛哭出来,但是由于当时一些“左”的思潮,说“不能带着眼泪去革命”,于蓝没能把江姐温情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烈火中永生》一经上映,即大获成功。江姐的精神,也影响了于蓝的一生。她曾不止一次说过,江姐不仅让她的演艺生涯走向辉煌,也让她的性格得到完善。

后来,于蓝还曾多次去重庆,渣滓洞每次都是她必到之地。在那里,她总会到江姐所在的牢房转转。

“你演了一个好妈妈”

于蓝对自己演戏的要求总是很高,艺术上也精益求精。在影片《革命家庭》中,她饰演了革命母亲周莲,并凭借该片获得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戏中,于蓝需要从16岁少女演起,一直到“成为”老太太。由于当时化妆技术有限,要化成老太太非常难。对于这段表演,于蓝个人并不算满意,“往脸上贴了好多的纸,那些纸又跟动作不协调,所以我认为老太太那一段并不是很成功”。

不过,这一角色获得了周恩来的赞赏。1961年,一个有关电影方面的会议在香山举行,周恩来一眼就看到了《革命家庭》里的“妈妈”,上前亲切地握住于蓝的手,说:“你演了一个好妈妈!”

除了江姐、周莲,于蓝的经典角色还包括在《翠岗红旗》中的红军家属向五儿、《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张寡妇等,她总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从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塑造人物的灵感。

于蓝曾表示,自己很感激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民群众,“他们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创作的依据和活力”。于蓝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纵横》等)

猜你喜欢
江姐烈火革命
烈火中的小英雄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中国的出行革命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那一夜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