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本色,成就语文的博大

2020-08-04 22:53吴留珍
青年生活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学科文本

吴留珍

对于一所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的三个前提:一是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教;二是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教;三是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一切围绕文本展开的语文活动使每个孩子热情高涨、状态颇佳。然而,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语文教师应该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把语文课上的像一节语文课,还原语文的本色特点。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所以要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紧抠“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再次倡行“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言其少也、精也。不是说只有一个要求,一项任务。也要重提“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炼,讲精华,讲精髓,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繁,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的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言语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语言教学明显失落。声像的欣赏已代替了语言的品味,频频变换的画面破坏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有许多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这时多么需要教师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词,揣摩感悟玩味,从而领略语言的魅力。如我们在教朱自清《绿》一课时,若把梅雨潭的一汪碧水“放映”出来,而对语言的品味却是粗糙的,浮光掠影的,学生能领悟到比喻的新奇美妙吗?能感受作者那热爱生活的情怀吗?学习语文,先要理解语言。阅读教学要抓住语言,逐句逐词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学生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没了,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绝不能让漂亮的视频、优美的音乐而替代学生阅读文本,绝不能让一些看似热闹、新潮的形式上的东西占据学生读的时间。不要舍不得放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不要对学生说“时间关系请大家课后将课文好好读一下”。所用课件一律都是简单朴素,有的是灵动多姿、层次细腻、富有诗意的朗读,本色自然,实实在在,那是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至真而至美。

巧妙的话题帮助学生完成了读书内化,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感悟。真情而艺术的赏识给了学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激情、表达的欲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阅读中得到了统一。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陈金明先生在解释这句话时,认为“基本任务”表明是语文学科特有的,表明是语文学科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顾黄初先生引用毛泽东的话“语文是要下苦功夫去训练的”,强调语文人文性固然不可少,但工具性应是其基本属性,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综艺大观”,语文课应该有科学的、必要的训练。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课堂里只有放没有收,课堂就比较散、乱,教师的主体角色就得不到体现;只有收没有放,那就带有强烈的、专制意识的课堂。关键在于收放适度与得体。这种收放自如,不仅仅是师生互动的收放,同时也有信息量的收放,或者知识的收放。比如在教授《多一些宽容》时,这本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教师应该抓住议论文知识来教学,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只是粗略地讲解了一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到了拓展延伸:生活中怎么做一个宽容的人。这样的课堂更像是思想品德课,语文味太少了。语文学科有它的学科特点,如果不抓住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而在我听到的一堂《济南的冬天》评优课中,当一位学生说‘看护妇是看孩子的妇女,老师的评点要言不繁、轻轻一点明确告诉学生‘看护妇不仅看孩子的,也看老人。说到‘害了羞时,讲到了徐志摩的句子、李清照的句子,没有大肆渲染、大肆铺开,这就做得恰到好处。”

所谓留下空白,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和文本對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教授《桃花源记》中“此中人皆叹惋”一句时,让学生思考桃源中人叹惋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叹源外的战乱频繁,源外人的悲惨生活。这样就很好地把握住了作者蕴藏在文中的信息。

语文课改的途中,道路多歧,去从茫然。不管人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怎样阐释与演绎,语文教学都要走在“语文”的路上。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的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听、说、读、写。如果我们能够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那么,语文连同我们自己就会变得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本人愿意为此而努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学科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语文课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