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

2020-08-06 14:38成肖
时代金融 2020年18期
关键词:金融素养提升

成肖

摘要:金融素养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在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金融素养教育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的方法。整体上,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居民在金融态度方面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群体能够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要进一步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对弱势群体金融知识的普及,并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教育。

关键词:金融素养 金融教育 提升

金融素养是个体所具备的金融知识、行为和技能的综合,衡量了个体拥有的金融知识储备和运用金融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寥理等,2019)。金融素养教育意义重大。做好金融素养教育,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掌握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技能、提升金融风险意识。有效的金融素养教育可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行为理性,降低其系统性行为偏差,增强其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接受良好金融教育的消费者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石。做好金融素养教育工作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受众面,提高金融包容性,使更多的金融消费者享受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在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金融素养教育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的方法,从而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居民金融知识水平及金融素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评估金融素养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一、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

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的评估可以用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综合衡量。主观衡量是指让居民对自身的金融知识水平做出主观评价,客观衡量则是通过一些利率计算、通货膨胀等简单问题考察被访者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我国居民整体上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39.13%的居民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非常好”或“比较好”,20.1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不太好”或“一點也不好”,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的居民占比为 40.69%。

根据《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在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进行客观考察后发现,在储蓄知识方面,79.37%的居民能够准确计算单利,56.34%的居民能够意识到复利并大致估算,50.32%的居民知道《存款保险条例》规定的最高偿付限额。在银行卡知识方面,80.92%的居民能够区分借记卡与信用卡,74.60%的居民知道信用卡透支提取现金会被收取利息,73.41%的居民知道信用卡取现额度与信用额度的区别。在贷款知识方面,57.97%的居民能够理解利率对不同贷款方式的影响,49.18%的消费者理解还款方式的含义,55.98%的居民知道贷款期限对月供和利息的影响。在信用知识方面,81.44%的居民知道个人信用报告,73.36%的居民知道向哪一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76.42%的居民知道不良信用记录的影响,58.88%的居民知道不良记录保存年限,65.64%的居民知道可以就信用报告错误提出异议申请。在投资知识方面,29.89%的居民能够识别各类金融投资产品的风险大小,58.08%的居民能够理解分散投资,77.82%的居民有对收益与风险的认知,28.41%的居民能够准备计算投资收益率。在保险知识方面,56.23%的居民对保险的购买额度有所认识,33.11%的居民对财产险理赔有所理解,64.72%的居民对无条件退保有所认知,61.90%的居民能够认清投资型保险产品的风险。整体上,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学历、职业及风险偏好者的金融素养差异明显(王露露,2018)。我国居民对各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银行卡、储蓄、信用知识方面的掌握度较高,在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居民对消费、储蓄和信用的态度趋于理性,但对风险责任的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教育需求

《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51.58%的居民认为金融素养教育“非常重要”,36.69%的居民认为“比较重要”,重视金融素养教育的居民占比高达88.27%。82.52%的居民认为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非常有价值,仅有5.76%的居民选择了没必要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工作。这表明,我国居民在金融态度方面的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群体能够意识到金融知识普及和在校园开展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当询问被访者最感兴趣的金融知识时,调查结果显示,有36.72%的居民选择了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的银行卡,35.70%的居民选择了银行理财产品,33.32%的居民选择了住房贷款,27.25%的居民选择了基金股票投资,26.55%的居民选择了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17.89%的居民选择了保险产品,15.22%的居民选择了退休金计划,12.73%的居民选择了汽车贷款,12.01%的居民选择了金融纠纷解决,11.89%的居民选择了预算规划,8.44%的居民选择了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7.45%的居民选择了债券投资。

当居民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有62.03%的居民会选择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的方式,54.08%的居民会选择上网找资料的方式,26.10%的居民会选择求助家人朋友的方式,16.22%的居民会选择求助个人财务顾问的方式,11.77%的居民会选择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咨询的方式,2.83%的居民不知如何寻求帮助,1.00%的居民则会选择置之不理。我国居民认为最能有效地帮助其了解所需要的金融知识的方式按比例高低排序依次是通过金融机构网点发放宣传资料(59.74%)、通过互联网(44.10%)、通过短信微信等手机信息(37.44%)、通过电视宣传(35.35%)、通过报刊杂志宣传(18.39%)、通过与家人朋友的交谈(17.42%)、通过学校课程(12.72%)、通过社区活动宣传(12.08%)、邮递的广告和促销信息(2.79%)。

三、全面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居民金融素养

第一,要让广大居民认识到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开展广泛、持续的日常性金融素养教育,帮助居民认识到参与金融教育活动、学习金融知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金融教育活动。同时,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金融素养教育的宣传资料要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信息量适度,使大多数居民能够容易、准确地掌握,形成金融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其参与金融教育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

第二,要重视对弱势群体金融知识的普及。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金融消费者群体金融知识水平差距较大,要重视低净值人群的金融素养教育,针对不同金融消费者群体,根据各细分群体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及金融知识需求特征等因素,开展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使金融消费者掌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知识。对微小企业、在校学生、边远地区贫穷人群、劳务流动人口、妇女、残疾人等金融服务中的弱势群体制定相关倾斜政策,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有针对性的金融素养教育专项活动。

第三,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教育。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承担方面的教育,让金融消费者明白“自享收益”的同时,要“自担风险”。通过金融风险教育,引导金融消费者进行风险自评,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关产品的风险特征,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开展保险知识普及教育和风险提示,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小微企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运用保险管理风险的意识。引导学生远离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其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的甄别和抵制能力,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等多種渠道向学生推送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典型案例(许欣婷等,2017)。

参考文献:

[1]廖理,初众,张伟强.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差异性的测度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1):96-112.

[2]王露露.消费者金融素养差异研究——基于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金融数据[J].时代金融,2018(08):60-61+63.

[3]许欣婷,牛晶,赵子媛.高校校园贷应对过程中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J].时代金融,2017(29):274+276.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素养提升
金融素养与风险认知对投资选择的实证研究
基于金融素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