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意义

2020-08-06 14:37艾美婧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时代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艾美婧

摘要:小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奋斗创造新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重新定义小康社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此框架基础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对其内涵进行深化,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在进入冲刺和收官的关键之年,要对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规律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团结一心、奋力夺取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下一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历史进程 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12-03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实现全面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1],萦绕中华民族儿女千年的小康梦将在这一年变为现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历史乃至于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取得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保证不少一人、不缺一户,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郑重承诺,体现出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愿望,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的殷切期盼。“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阐述了千百年来人民内心对小康生活的强烈渴望。小康是中华儿女千年的梦想,表达了人民对稳定、安宁、富足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尤其在近代中国,人民群众处于“三座大山”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革命先辈开始探索民族复兴的救亡图存道路,“大同”这种社会理想生活成为人们的崇高理想。例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勾画了一个人人都可丰衣足食的“大同”社会;孙中山作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主张“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的思想,将三民主义与大同社会联系在一起。虽然此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具备实现的基础,但是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小康社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

真正开启对小康的探究和对这一伟大梦想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式的探索。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郑重宣布,中国将“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大同”的道路。他认为几千年来所描绘的大同,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为大同赋予了新的内涵。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學习和宣传提纲》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思想,之后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调动国内外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探索和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毛泽东并没有直接提出“小康”一词,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是在为小康社会的实现做铺垫。

邓小平用“小康”这一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儿女喜闻乐见的词语来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回答了大平正芳所关心的“中国未来会是什么样”的问题,指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同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而是“小康之家”[2]。1984年3月,邓小平又将这个概念具体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实现翻两番,到2000年左右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3]。

中国共产党的小康社会思想理论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又将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又汲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华与人民智慧的结晶,不断积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小康社会思想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并为思想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检验标准。之后,十三大又明确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主体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主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其他方向改革的深化,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小康”牢牢根植于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六大指出,“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基本实现,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八大,通过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抓住机遇,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已经有超过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20年,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千年梦想。“全面”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整体实现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4],即14亿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加快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让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自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小康目标以来,经过几代人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和实施,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落实各项举措、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实现中国人民的小康梦。我们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已经脱离贫困,我们现在要补齐短板,精准脱贫,强化弱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在咫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奋进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都为身处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骄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2020年完成这个令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理想,坚决打赢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实现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种自信来源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来源于我们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于我国国情和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在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与时俱进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一切以人民为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心骨,坚定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坚定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惧艰难险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自我革新、与时俱进,构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制度优势,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我们党和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证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显著优势。在近四十年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之路上,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小康,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广袤土地上艰苦奋斗,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挥洒汗水。这一路走来,中国共產党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多次强调“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5]。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坚定决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全面”。我们更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6]。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奠定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和中国人民的期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加殷实,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今天的不断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7]。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年底,这段奋斗历程需要我们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8]。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人心齐,泰山移,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磅礴的力量,体现在每一位在平凡岗位工作的人身上,就是要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坚定信心、一鼓作气,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迎来中国历史上这一令人激动人心的时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6]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N].人民日报,2014-06-06(2).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8]张占斌,杜庆昊.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5):13.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时代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分析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喧闹深处有寂静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