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学研究小议

2020-08-06 10:34谢孝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紧迫性必要性

谢孝明

摘 要:“黔学”为中国地域文化与学术之重要支系。黔学研究即是对贵州地域文化与学术之肇始、发源、滥觞与形成的历史脉络、过程、内涵、特点,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作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关照,是文化回望、学术探讨、学理建构、价值判断、思想萃取、精神提炼、固本开新的系统性研究课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下,加强黔学研究不仅需要且势在必行。本文即围绕“黔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黔学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黔学研究的展开”三个主题进行粗浅探讨,谓之“黔学研究小议”。

关键词:黔学研究;必要性;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4-003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05

Abstract:“Qianxue”(the study of Guizhou culture and academy)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 and academy. The study of Qianxue is a historical survey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proces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ginning,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Guizhous regional culture and academy, and as well how to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topics of cultural review, academic discussion, academic construction, value judgment, thought extraction, spiritual refining, solidifying foundation while opening up to the new.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and historical situation, strengthening Qianxue research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imperativ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study of Qianxue by focusing on the three themes of “Qianxue and its research objects”,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Qianxue research”, and “expansion of Qianxue research”.

Key words:Qianxue research; necessity; urgency

貴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总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既吸取和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主要成分和主体精神,又熔铸了贵州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惟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而且具有其独特的、固有的、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1]。“黔学”可简而言之“贵州之学”。黔学研究即是对贵州地域文化与学术之肇始、发源、滥觞与形成的历史脉络、过程、内涵、特点,以及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作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关照,是文化回望、学术探讨、学理建构、价值判断、思想萃取、精神提炼、固本开新的系统性研究课题。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境遇下,加强黔学研究不仅需要且势在必行。

一、黔学及其研究的对象

中国地域辽阔,生态万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中华文化母体和根源生发出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商洛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八闽文化、岭南文化、八桂文化之属,当然也有我们的黔中文化。研究这些地域文化,便形成了名目繁多、各具学术风格和学术特色的地方学:关学、晋学、鲁学、豫学、冀学、浙学、苏学、楚学、湘学、蜀学、闽学、岭南学、桂学之属,当然也有我们的黔学。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生活在黔中大地上的贵州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创榛辟莽,以勇敢勤劳和聪明智慧,共同创造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2]。所谓“黔学”,简单地说,是指黔地在历史的进程中产生、发展、演进、流变、绵延不辍、生生不息、不断丰富的学术文化[3]。黔学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别具特色,代表着一种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人文传统与理性精神[4]。同时,黔学又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即“国学”的一部分,具有中国文化的普适性和共同特征。

“黔学”或可简而言之“贵州之学”,但“黔学”与以现今贵州省行政区域界定的“贵州之学”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所区别。以时间而言,贵州建省虽始于明永乐十一年,即公元1413年,迄今不过600余年。但黔学是不能局限于建省以来600余年的,因为在600余年前,黔中大地早已存在了灿烂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的长河是曲折而完整的过程,文化的血脉生生不息是不可割断的,600年之前、600年之间与600年之后的黔地文化,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和系统,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之世的鬼方文化与之后的牂牁文化、夜郎文化[5]。黔学因此有源远流长的文脉,黔学研究也因此有不竭的活水源头。

以空间而言,历史上的“黔”是一个广义、动态的地域概念。黔学诞生和影响的地域,远远超出今之贵州省境,广至荆楚、湖湘、巴蜀、滇桂等广大地区。贵州建省之前就曾分属于四川、云南、湖广三省,黔南边地县市行政区划与广西也多有交集。因此,黔学与楚学、湘学、蜀学及滇学、桂学就有了某种亲缘关系,使黔学研究有了非常广阔的空间领域,使之不局限于“贵州之学”,而成为跨越今日贵州省辖境的地域文化。

悠远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记录贵州各族人民历史活动的文献古籍,虽然在漫长的年代中多有遗佚毁损,但流传至今的仍旧为数不少。仅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6]记载,自汉至清末两千年间,黔籍学者著述多达1 966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和文化遗产,是黔学的命脉所系,是黔学研究的肥田沃土。此外,在贵州文化的总体成果中,也有客籍官绅士人的贡献。他们创造的业绩和文化成果是贵州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黔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和可以提供多维视角的重要领域。

二、黔学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烙印,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科技和国防力量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今天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满足全体人民强烈的精神生活需求,就必须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7]。基于这一认识,党中央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同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贵州而言,不仅需要强大经济力的推动,更需要强大文化力的支撑。顺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黔学研究深度融入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贵州文化强省这一文化大背景、大视野进行考察,无疑极具时代意义,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

黔学研究虽有其时代的需求,但目前的黔学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黔学研究向纵深拓展,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第一,贵州目前的黔学研究存在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团队协作精神不足等问题,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从而很大程度地制约了贵州文化与学术研究的发展,难以产生更多更好、能在国内外发生持久影响力的成果。因此,整合贵州人文社会科学资源,聚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对于繁荣贵州学术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学术乃天下公器,贵州文化和黔学研究不能被视为贵州本土学者的自留地和禁脔,而应是国内外学人的公共资源和共有的研究领域。同时,黔学必须与主流学术研究接轨,将其纳入中华文化整体之中进行考察,既要避免被主流文化边缘化,更要防范以一地之学排斥主流文化而自我边缘化,否则,这样的黔学是没有出路的。目前,黔学研究的确还存在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情况,需要黔地学者放开眼量,开阔学术心胸和视野,搭建更好更高的学术交流平台,架接文化合作的桥梁,使贵州学术圈和文化界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术与文化研究的主流之中。通过对外交流互鉴,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目的,共同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第三,任何事业的成败,人才都是关键,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需要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劳动创造与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目前,黔学研究正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困境。因此,培养黔学研究后备人才是黔学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关键。

除内部存在的困难与不足,黔学研究还面临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文化运行机制的相对滞后、研究力量的分散、人才的短缺、学风的不振和学术的功利化,导致了贵州文化与学术研究的落后。其贫弱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使得贵州文化界和学术圈长期游离于主流学术文化之外,在主流学术文化的话语体系中“失语”,而不能占有作为多彩贵州在全国应有的一席之地。这种弱势与当下贵州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划及后发赶超的总体形势,是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除了需要来自内部的更生与变革,也需要眼光朝外,认清外面的形势,向他人学习,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目前,地域文化研究在全国众多省市可谓是风生水起、方兴未艾,如湘学、楚学、浙学、苏学、闽学、徽学、赣学、岭南学、晋学、鲁学、蜀学、桂学、滇学、藏学等不一而足,甚至还有上海学、北京学、温州学、香港学、澳门学、台北学等。其突出者,不论是研究队伍的精明强干,还是已取得的成果,都蔚为大观。以湘学研究为例,不仅有湖南学术界的自觉担当、自主有为,更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其研究机构和传播平台就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与湘学研究基地和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湘学门户网站中国湘学网,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湘学研究》《船山学刊》《湘学通讯》《湘学年鉴》,有湘潭大学湘学研究所编辑的《湘学》丛刊,还有湖南省委党校期刊《湖湘论坛》等学术刊物。有关湘学和湖湘文化的专著和高校教材比比皆是。湖南还不惜重资整理出版了《湖湘文库》大型文献与学术丛书。如火如荼的湘学研究,对于宣传湖南形象,扩大湖南影响,培养湖南人才,推动和促进湖南文化强省,可谓功莫大焉。因此,如从全国视野鸟瞰,目前我们对黔学的认识与探讨还只是停留在感性与零星的状态,而未能从整体上加以重视与把握,成就当然有限。

因此,推进黔学研究的深层展开,既要克服因地处边域所造成的先天不足与沿袭已久的内在惰性,又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巨大挑战与挤压。内部变革的需求与外部形成的压力,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强烈的忧患与危机,不能不逼迫我们实事求是地对贵州文化和学术现状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和反思,重新评估和研判整个贵州学术文化在全国的地位,借此调整思路,准确定位,从而实现贵州学术文化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以壮士断腕、赤地新立的勇气与精神开拓进取,贵州方能挽回长期累积的颓势而有所作为。

三、黔学研究的展开

作为多元一体共生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贵州文化相对于文化发达地区而言,虽不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成熟的地域文化,但绝不能据此而否认它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贵州文化学术史上,虽没有像湖湘文化曾经有过湖湘学派,浙江文化曾经有过浙东学派,八闽文化曾经有过闽学这些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学术流派,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否认,和其他地区的先人一样,贵州的先人也为我们培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神。因此,黔学研究虽然还存在诸多不足,面臨不少困难,但多彩黔学如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也有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黔学不仅大有可为,而且能有可为,也必有可为。从外部环境而言,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了黔学研究广阔、开放的政策空间。从黔学本身的研究而言,虽然与湘学、浙学等地域文化的研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20世纪90年代,学界就提出了“黔学”概念,比之今天一些地域文化概念的提出还要早。另一方面,虽然黔学研究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繁荣的局面,但一些学者尤其老一辈学者长期在黔学领域的孜孜探索,辛勤耕耘,无论对黔学个案研究还是对贵州历史文献的整理,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凡此种种,为今后黔学全面、纵深的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从机构设置与人才群体状况而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贵州各高等院校拥有比较完备的学科设置与人才储备。此外,由于黔学与楚学、湘学、蜀学、滇学、桂学、浙学都有某种亲缘关系,黔学研究还可以借鉴它们的成果,吸收它们的经验,引进它们的人才,从而形成黔学研究的后发优势。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认为,黔学不仅大有可为,而且能有可为,也必有可为。

如何聚力黔学研究,推动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繁荣?如何开展我们当前和今后的黔学研究?我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考虑和着手:第一,尽快建立和完善黔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与运行机制,为开展黔学研究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第二,制订黔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积极稳定地推进黔学研究确立思路,明确方向,制订目标;第三,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担任黔学研究专家顾问,为扩大黔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借助外力、争取强援;第四,创建一批黔学研究基地、调研基地,扩大黔学研究的阵地,壮大黔学研究队伍,培育黔学研究人才;第五,与周边有亲缘关系的地域文化社科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起常设性学术交流机构与平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促进地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共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贡献;第六,组织力量对贵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对贵州历史文献、研究著述和其他学术文化成果进行一次普查摸底,为黔学研究走向纵深打下基础、做好铺垫;第七,多举办一些全国范围内的、较大规模的黔学研讨会,聚集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对黔学的概念、范畴、内涵、源流、时代性、民族性、传统与流变、历史沿革、发展脉络、思想特色、精神特质、亲缘关系、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历史意义、现代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和多视角的探讨研究,不断提升黔学研究的水平;第八,设立黔学研究专题,整合黔学研究队伍,聚集黔学人才,养成良好学风并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多推出黔学研究优秀成果;第九,加强黔学研究的宣传和成果的总结,出版诸如《中国黔学》《黔学研究》《黔学通讯》《黔学年鉴》之类的集刊,创办“中国黔学网”网站,设立黔学学科和黔学研究基金,建立扩大黔学影响的平台,打造宣传贵州文化学术的新名片;第十,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后发赶超的跨越发展服务。

多彩贵州,并不缺乏文化,也不缺乏智慧,更不缺乏人才。基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建设发展思路,今后的黔学研究,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贵州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只要我们热爱贵州这片热土,对创造辉煌灿烂、丰富多彩贵州文化的先人们充满崇敬和感恩之情,怀抱一种振兴贵州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勇敢担当而又脚踏实地,黔学必将有辉煌的前途,黔学研究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也必将为贵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贵州的全面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久.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2-21.

[2] 索晓霞,敖以升,钟莉,等.贵州:永远的财富是文化[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13-42.

[3] 范松. 黔学与黔学研究刍论[J]. 贵州社会科学,2013 (2):163-165.

[4] 张新民. 地域学术与黔学[J]. 地域文化研究,2020 (2):6-10.

[5] 马骏骐,等.贵州文化六百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1-16.

[6] 黄永堂.贵州通志·艺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905-911.

[7]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4-01-01)[2019-11-20].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01/c64094-23995307.html.

(責任编辑:杨 波)

猜你喜欢
紧迫性必要性
浅谈建筑节能工作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试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析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中华母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浅析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紧迫性